[摘 要] 當前中美知識產權爭端中,美國對中國知識產權保護狀況表現出密切關注以及對WTO多邊解決機制的偏好,而中國則表現出對雙邊解決機制的偏好。由于知識產權涉及到美國的核心利益以及中國在世界知識產品市場中具有重要地位,使得中國的知識產權保護狀況成為美國關注的一個焦點。中國入世為美國解決中美知識產權爭端提供了新的渠道,現在美國在WTO多邊機制中具有更多的優勢,而且有望通過此案推動知識產權國際保護水平的提高,因此美國把中美知識產權爭端訴諸WTO,而中國的相關人才儲備和爭端解決經驗使得中國政府認為當前通過雙邊渠道解決問題對自己更為有利。
[關鍵詞] 中美知識產權爭端 態度 決定因素
一、中美雙方在知識產權爭端中的態度
自1988年以來,中美之間就知識產權問題多次產生爭端,在1991、1994、1996的三次爭端中,美國甚至向中國提起了12億美元、28億美元、30億美元的報復清單,但最終均以簽訂雙邊協議結束。中國入世后,知識產權問題仍然是中美之間的一個焦點,2004年美國唱片業協會指責中國網絡歌曲侵權盜版,2005年和2006年,美國對中國的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再次提出質疑,2007年美國就中國的知識產權執行措施向WTO提起訴訟。
可以看到,歷次爭端中美國都是攻方,美國控制著主動權,向中國施加壓力,促使其提高知識產權的保護水平。與以前相比,爭端雙方對解決爭端的態度都發生了重要變化。這一次美國為什么改變以前通過雙邊渠道解決問題的做法,而向WTO提出訴訟?中國為什么反對美國提起訴訟,否決了美國要求成立專家組的第一次請求,指責美國放棄雙邊渠道而向WTO起訴無助于中美貿易關系的正常發展?中國的這一態度是否與以前政府對入世意義的闡述相矛盾?當年曾經把獲得國際貿易爭端的多邊解決機制作為中國入世的一個重要收獲,那么現在中國為何在沒有違反自己在TRIPs項下所應承擔的義務的情況下,反對美國通過WTO爭端解決機制解決爭端,反而更偏愛雙邊機制呢?下面通過分析決定雙方態度的因素來回答上述問題。
二、美方由雙邊機制轉向WTO爭端解決機制的原因
以往的中美知識產權爭端,美國都使用雙邊機制解決問題,這一次美國為何放棄雙邊機制轉向WTO爭端解決機制呢?筆者認為,以下幾個原因促使美國做出了這個選擇。
1.中國入世給美國提供了新渠道
中國入世已經數年,中國成為WTO成員后,要履行其入世承諾、遵守世貿組織規則。對于知識產權爭端,現在美國除了雙邊渠道,還可以根據相關規則,利用WTO這個多邊渠道向中國施加壓力。當然,這只是提供了一個可能,美國是否使用這個渠道,還要看哪種渠道對美國更為有利。
2.WTO多邊機制下美國可以聯合其他相關成員方對中施壓
一方面,近年來美國在國際上積極活動,為加強知識產權的國際保護尋求國際支持。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和國務院在國際上積極推行有效的執法措施,并且在八國集團(G8)、美歐峰會、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及亞太經合組織(APEC)獲得了支持。在美國推動下,2005年八國集團峰會通過了一項聲明,強調知識產權的重要性及促進全球合作的必要性。2006年峰會,又通過了“打擊知識產權盜版及假冒聲明”,宣布了一項綜合的知識產權執法戰略。在獲得較廣泛的國際支持之后,美國就可以在WTO框架下在中美知識產權爭端中居于一個更有利的地位。
另一方面,美國可以利用第三方的力量向中國施壓。在WTO爭端解決機制中,其他利益相關方可以作為第三方參與爭端解決過程。鑒于中國擁有龐大的知識產品市場和巨大的市場潛力,一旦美國起訴中國,必然會有大量的相關成員方要求作為第三方參與爭端解決過程。美國就可以利用它們的關切,形成合力,對中方施加更大的壓力。在本次爭端中,有12個成員方作為第三方參與其中。
3.WTO多邊機制中美國可以以己之長對敵之短
在應用WTO規則方面中國尚是個新手,而美國則是深諳此道。這可以從WTO官方數字中看出:迄今為止,在WTO框架內中國共投訴2次,投訴對象均為美國,應訴8次,其中有5個是由美國投訴的;而美國投訴88次,被訴99次,真正的久經沙場。在WTO知識產權爭端方面,美國也是經驗豐富。WTO知識產權爭端中,TRIPs執行案4個,投訴者都是美國,TRIPs案25個,其中美國投訴15個,被訴4個。而中國在WTO知識產權爭端解決的經驗為零。
從結果看,中國的2次投訴中勝訴1次,一個案件尚在審理。勝訴的那一次是訴美國鋼鐵保障措施案,同時有4個成員方投訴美國,另外還有大量的相關成員方以第三方參與其中,可以說中國是靠集體的力量獲勝。應訴案件中協商解決3件,其余尚在審理中。以上結果表明,中國利用WTO多邊機制解決爭端的經驗仍很欠缺,對于應訴信心仍然不足,在爭端中仍傾向于通過雙邊和解來解決問題。美國正是抓住了這一點,把中美知識產權爭端轉向WTO多邊機制進行解決,以期獲得更大收益。
4.美國企圖通過此案推動知識產權國際保護水平的提高
根據歐盟訴印度對藥品、農用化學產品的專利保護案(編號DS79)的裁決結果,DSB已通過的專家組報告和上述機構報告的結論雖對以后處理類似問題不具有司法強制性,但對審理后面案件的專家組和上訴機構的分析和推理具有非同一般的參考作用。從法律上來說,專家組在分析案件時不應受以前案件裁定的約束,因為WTO規則從沒有這樣的要求,專家組審理案件時的依據只能是WTO各項協議的規定。但專家組在審理由同一事項提起的兩個投訴時,會考慮前一案件中的分析、推理以及結論,以避免出現對同一事項做出前后不一致的裁定。
因此,如果美國在這次爭端中勝出,就可以用這個案例影響后面相似案件的判決,從而增加發展中成員方在TRIPs項下所承擔的義務,推動知識產權國際保護水平的提高。即使是敗訴,最多也不過是維持現狀而已,對美國沒有什么損害。受到這個前景的誘惑,美國當然更偏愛通過WTO爭端解決機制來解決這次中美知識產權爭端。
三、中方偏愛雙邊機制的原因
在中國入世前后,國內普遍認為,中國入世可以獲得一個解決國際貿易爭端的多邊渠道,避免雙邊關系中政治因素的影響。可是在這次美國向WTO起訴中國之后,中國官方反對美國通過WTO的多邊機制解決問題,認為“美國政府把中美兩國之間的問題提到多邊層面上,使兩國關系復雜化,無助于問題的解決”。在美國第一次提出設立專家組請求后,中國否決了美國的請求。中國持這種態度的原因是什么?
筆者認為,主要原因在于,中國的相關人才儲備和爭端解決經驗使得中國政府認為通過雙邊渠道解決問題對自己更為有利。中國經過漫長的復關、入世談判,已經積累了豐富的雙邊經貿談判經驗、儲備了足夠的相關談判人才,尤其是對美談判,更是經驗豐富。而對于WTO多邊機制的應用,無論是人才儲備還是辦案經驗,都很欠缺。相比之下,中國對雙邊機制下解決爭端更有信心,更能爭取對自己有利的結果。而在WTO多邊機制下,如前所述,中國對美國在辦案經驗、法律資源和國際支持上處于絕對的劣勢。兩相對比,中國自然更希望通過雙邊機制解決問題。
參考文獻:
[1]Siwek, Stephen E.(2005):“Engines of Growth: Economic Contributions of the U.S.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dustries”. www.nbcuni.com
[2]The Nation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Enforcement Coordination Council(2006):“Report to the President and Congress on Coordina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Enforcement and Protection”. www.commerce.gov/opa/press
[3]楊榮珍:《WTO爭端解決:案例與評析》,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p473~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