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現代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國內的企業發展的不斷的成熟化,信息,這一跟隨著時代而產生的事物,已經逐漸開始表現出它的重要性了;隨著世界貿易組織的加入,網絡日益在中國的普及化,中國的各方面已經慢慢開始和世界開始接軌。國內企業得到國外先進的企業發展戰略的影響,也開始對企業信息化這新的領域進行探索,并且按照現在的形式,在未來的幾年內,企業信息化將是一個企業是否會成功的關鍵之所在。
[關鍵詞] 企業的信息化 信息技術 發展戰略 信息管理
隨著現代市場經濟和網絡技術發展快速發展,信息技術的集成化和信息網絡化的不斷優化,信息時代,已經逐漸開始。國家的“十五規劃”中明確指出:“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發揮后發優勢,實現社會生產力的跨越發展”。
信息化的發展,使傳統的企業開始面臨著知識化、數字化、虛擬化、網絡化、全球化變革,企業的競爭力日益與企業信息化程度密切相關。企業不僅需要在內部形成網絡,做到信息共享,使企業組織整體高效運營。而且,企業還需要與外部網絡溝通,形成互聯網絡。信息技術、信息系統和信息作為一種資源已不再僅僅支撐企業戰略,而且還有助于決定企業戰略,信息戰略更是成為企業戰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競爭優勢也不再僅限于成本、差異性和目標集聚三種形式,企業信息化形成的獨特競爭優勢一知識優勢逐漸成為企業競爭的優先級競爭優勢,企業信息化成為不可阻擋的必然趨勢。
企業信息化是企業的必由之路,無論是那個企業,都需要逐步引入信息化。這些信息化不是簡單地把企業現有的業務流程電子化,而是改造企業傳統的組織結構、業務流程和管理體制,減少環節和層次,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信息流的速度和質量,加快資金周轉,降低運作成本,以使企業占用最少的社會資源,產生最大的效益。信息化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財務系統的信息化。財務系統的信息化,可以避免很多人為的因素造成對企業財務管理的影響。它的作用并不是簡簡單單地提高了效率,而是形成了一種全新的更加客觀、更加直接、更加具有可操作性的財務管理方式。
管理系統的信息化,科學的數據和方法為管理者提供決策信息,提供管理參考等等。
人力資源管理的信息化。諸如人員的效績考評、薪酬評定、培訓計劃,甚至培訓的內容等都可以用電腦來操作。人事管理上容易出現的有失公平的現象也可以得到很到的解決。目前來講,常見的有EHR軟件,ORGPLUS,MIS平臺,都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
生產的信息化。信息化可以減少庫存、提高效率、減少殘次品的出現、避免生產安全事故的發生。而且,信息化也可以幫助企業實現JIT,減少積壓,增加效益。
在銷售方面,也需要實行信息化。這對與樹立一個企業的效益和信息,是很有必要而且很重要的。
信息化帶來的最為直觀、也是最有說服力的經濟效果是它對經濟的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推動作用。美國就是一個最為明顯的例子。由于在上世紀80年代末對信息技術進行了大規模和普遍的投入,美國90年代實現了被稱為“新經濟”的長達十年的經濟快速增長。信息技術行業在美國經濟中所占的比例從1990年的5.8%上升到2000年的8.3%。90年代后期,美國約三分之一的經濟增長來自信息化的拉動,超過其他任何行業的拉動作用。
數據顯示,美國福特汽車公司通過網上采購,使汽車零部件的采購成本下降了30%;通用電氣公司借助供應鏈管理手段,2000年節省成本16億美元;美國的飛利浦·莫利斯公司應用客戶關系管理系統,建立了擁有2.6億煙民的個人檔案,卡夫通用食品公司建立了3000萬顧客的個人檔案,布洛克巴斯特公司建立了3600萬個家庭的娛樂消費檔案。
另外有相關數據顯示,美國1997年到2001年5年間的電子商務年均增長率達到了97%,從原來的24億美元激增至721億美元。據統計,美國60%的小企業、80%的中型企業、90%以上的大企業已借助互聯網廣泛開展電子商務活動,其中B2B占電子商務總額的80%以上。而據我國2000年對國家重點企業進行的調查表明,1998年我國用于信息技術/裝備投資累計僅占資金的0.3%,而發達國家占8%~10%。這些數據都可以充分的表明,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中企業的巨大的差別,不是因為企業的投資方向不一樣,不是因為企業的員工的素質水平差別大,當然這些原因也有,但是在很大的程度上,與這個企業的發展的條件相關。而信息化的合理應用,是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事實就擺在眼前,使人不得不相信:在合理的應用了信息化和信息技術的企業,無論從企業的內部,管理的層次,生產管理以及市場營銷上,都有著巨大的推波助瀾的作用。企業信息化將是未來每一個企業的必經之路,無論是哪個企業,都需要引入信息化。通過合理的信息化改造企業傳統的組織結構、業務流程和管理體制,減少環節和層次,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信息流的速度和質量,加快資金周轉,降低運作成本,以使企業占用最少的社會資源,產生最大的效益。
然而在已經是進了WTO第五個年頭的中國各種企業,能夠真正稱得上是將企業信息化深入融合進企業生產運作和管理的企業卻是少之又少,大部分企業還是按原有的企業運作模式和管理方法對企業進行操作。一些中小型企業更是沿用古老的套路進行信息的收取、企業的管理、產品的生產,使得企業的競爭力和國外的企業完全不能相比。大多數的不合格企業,正面臨著市場競爭的淘汰。
不過,國內也不乏成功者。海爾公司和德國SAP公司的合作,就是信息化成功應用在企業中的良好的例子。SAP公司是協同化電子商務的始創者,提供客戶關系管理、供應鏈管理、財務及人力資源管理等實際應用。海爾借助mySAP.com提供的B2B平臺,利用因特網將自身的業務和供應商聯系在一起。海爾可以通過網站,就某個特定的原材料對相應的供應商進行招標,了解所有供應商的價格,從中選擇一個能夠符合最低價格條件的供應商。另一方面,海爾的供應商可以登陸系統,實時查看所有生產系統內所列的海爾對它全部的采購計劃,從而根據海爾的需求,進行配貨和生產,這樣可以保證供應商對海爾的采購做出更快速的響應。
據統計,海爾集團僅通過SAP采購系統的運營就獲得了非常可觀的經濟效益:公司節省了4%的采購費用;減少不合格的分供方約500家,降低采購成本近2億元;集團的倉儲面積減少一半,降低庫存資金約7億元,庫存資金周轉日期減少一半;減少不良資產的資金占用約1.5億元。而這一切僅僅是成功的開始,信息化帶來的效率遠不如這么一些,在企業發展過程中的期望效率值將是不可估量的。
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不能盲目的進行信息化和信息技術的推廣活動。每一種行業,每一個企業,都有其特殊性,而且其行業發展過程中的風險也是不同的。這就需要我們企業的管理者們在實行企業信息化計劃的同時,應聯合企業的實際情況,準備好各方面的工作和應對措施。企業也要“不打無準備之仗”。
首先,企業負責人要全面統籌兼顧,總體把握,使信息化全面有力推行。
其次,自上而下了解信息化。很多企業負責人、管理人員對此并不是很清楚,或者了解的非常籠統,只知道可以提高運行效率,可以及時查看財務信息、銷售情況及各種報表,而不知道具體怎么去做。了解信息化,公司自己要做主導,注重對信息化認識的提高。特別是廣大的管理人員要轉化傳統的觀念,吸收新的信息技術。
第三,企業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確立實施企業信息化的目標。
第四,做好企業流程、人員崗位設置和調整乃至管理模式變革的準備。企業的信息化就是用計算機手段去實現企業的管理運作,實現方法和原來不一樣,勢必會對目前的企業管理方式產生沖擊。那些在實施信息化后管理模式、方式都沒有變化的企業,信息化發揮的作用肯定大打折扣。可以說,信息化不是用信息化去模擬現有管理方式,而是對現有管理模式進行變革。
第五,在企業現有的業務基礎上進行分析,確立實施目標和管理業務模式。在目標和思想定了以后,分析企業的現有業務,確定通過信息化如何實現,并進行整合。
成功地推廣企業的信息化建設,對與我們的企業,有著十分重大的作用:
(1)在綜合運用好國家已經出臺的各項政策的同時,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有效地開發和利用信息資源,有助于改善企業管理,提高競爭力和經濟效益。
(2)有利于抓住新世紀的良好發展機遇。我們正處在知識經濟迅速崛起,全球信息化迅速發展的時代。對信息的采集、共享、利用和傳播,不僅成為決定企業競爭力的關鍵因素,也成為決定國家生產力水平和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
(3)增加企業間的技術流通,總體提升整個行業的技術水平。
(4)有利于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適應市場化競爭的要求。
(5)有利于理順和提高企業的管理,實現管理的井井有條。
(6)提高設計效率,縮短設計周期,保證設計質量。
(7)降低企業的庫存,節約占用資金,節約生產材料,降低生產成本。
(8)加速資金流、信息流在企業內部和企業間的流動速率,實現資金和信息的快速重復有效的利用。
(9)另外,也可以降低技術人才的勞動強度,改善職工的工作環境。
因此,我們說企業信息化是企業發展的必由之路。企業管理者都應該重視這項工作,把企業信息化作為提高工作質量的重要措施來抓,作為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手段來抓,作為實現管理現代化的重要基礎工作來抓,作為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重要內容來抓。
在國際化的競爭面前,“貿易壁壘”逐漸被“技術壁壘”所替代,勞動密集型企業在知識密集型企業的面前顯得更加的乏力。信息技術對傳統產業的注入,改變了傳統產業結構、企業結構、社會經濟結構及其運行模式,促進了全球經濟的快速增長和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形成,“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思路也變得清晰。中國企業只有把握有利的時機,用先進的信息化管理理念、先進的信息技術實現手段武裝自己,走科技之路、技術之路、市場之路,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占住腳跟,實現我國的工業化進程,并在新世紀的競爭中處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劉麗文:《生產與運作管理》.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2]安妮利爾:《網絡的未來》中文版.中信出版社,2002年版
[3]《生產運作管理案例(第5版)》.機械工業出版社,1998年版
[4]《信息技術與信息化》.雙月刊,2006年第3期
[5]大衛·威爾遜:《CIO管理進階(第3版)》,2005年版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