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企業自身的原因,又有銀行和國家政策的原因,本文就從分析其原因并提出解決途徑兩個方面進行論述。
[關鍵詞] 中小企業 融資 解決途徑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中小企業發展迅速,它們不僅在創造財富、增加稅收、繁榮城鄉經濟、方便群眾生活等方面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而且還在吸納社會閑散人員和國有企業下崗職工等方面,為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但是,政府和社會給予中小企業尤其在融資方面的支持卻非常有限,中小企業在積累發展資金方面與大型企業相比,存在著更多的困難。因此,探討中小企業融資困境,以尋求有效的中小企業融資模式從而促進中小企業的發展,就勢在必行。
一、我國中小企業融資中存在的問題
1.從金融機構方面看:(1)風險大。由于中小企業信用的缺失、財務管理的混亂等,致使銀行難以對其經營水平、財務狀況做出準確的判斷,銀行在防范中小企業報表造假、貸款后隨意更改資金投向、拖延還貸方面面臨的高風險使銀行對其退避三舍。(2)國有獨資商業銀行風險防范抑制了對中小企業的貸款。目前,國有獨資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居高不下,為了減少不良貸款只有壓縮風險資產的比重,對中小企業的貸款比重相對減少。(3)風險與收益不成正比。由于目前的貸款利率還是主要由國家制定,沒有完全實現市場化,對中小企業貸款也只能拿到規定的利息、高風險投入沒有高回報。
2.從企業方面看:(1)銀行與中小企業之間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中小企業的財務資料與經營信息是銀行貸款的重要依據,但絕大多數中小企業制度不規范,缺少精通會計業務的專業人員,造成銀行不放心發放貸款。(2)中小企業資信度不高,信用觀念淡薄,令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款時慎之又慎。近年來通過企業改制申請破產、轉產、注銷法人甚至一逃了之等方式懸空或逃廢銀行債務的現象比較普遍,令銀行無法收回貸款。(3)中小企業的經營機制日顯落后。個體及私營中小企業現有的粗放式、低質量的家族式生產經營管理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現代企業發展的要求。由于缺乏符合現代市場經濟要求的企業組織形式,缺乏明晰的產權制度,企業行為不夠規范。這會影響到銀行對中小企業發展前景的信心。
3.從政府方面看:(1)社會信用秩序欠缺影響社會誠信氛圍。主要表現在:有的政府部門和企業沒有與金融機構進行充分溝通就進行了不規范的改制,沒有經過債權人同意就將企業轉包他人,債務人不明確,從而使銀行債權實際被懸空。(2)借貸擔保機構數量少且運作不規范。目前許多地方雖然已經成立了借貸擔保公司,但由于政府對其發展扶持力度偏弱,缺乏法規制度的保障和約束;同時,擔保公司自身也存在著一些不規范的行為問題,注冊資本到位率低,使得擔保公司難以正常運作,未能達到幫助中小企業解決融資難問題的目的。
二、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對策
1.中小企業要加強財務管理。中小企業要建立起與企業法律地位適應的有效的財務制度,盡快形成規范的財務體系,提高信用水平和資信質量。同時,中小企業在申請銀行貸款和向其他金融機構融資時,必須按照規定提供真實、可靠的企業財務報表和資產清單,增強銀行對企業的信任度。
2.充分發揮民間擔保機構的作用。用政府的擔?;鹫{動民間擔保機構的積極性。我國中小企業量大面廣,政府的資金有限,僅靠政府的擔保基金難以滿足廣大中小企業的需求。因此,不僅要開展政府出資的擔保,更重要的是鼓勵建立中小企業的互助擔?;鸷蜕虡I擔保機構為中小企業擔保。政府有重點地為民間機構提供再擔保。
3.大力發展地方性中小金融機構。地方性中小金融機構包括城市商業銀行、城市信用社、農村信用社、地方性中小企業產權交易市場、中小企業債券市場和地方性風險投資公司。中小金融機構一般是地方性金融機構,通過長期的合作關系,中小金融機構對地方中小企業經營狀況的了解程度逐漸增加,有助于解決存在于中小金融機構與中小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
4.要明晰企業的產權,建立股份合作制。積極穩妥地推進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只有明晰企業的產權,經營者才對自己的行為和企業未來的發展負責,企業的信用才有可能建立起來。根據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和中小企業自身的特點,大力推進股份合作制,促進中小企業的改革。通過產權轉讓、股份制改造、租賃、拍賣等多種方式,加快放開搞活中小企業的改革步伐。在改革中鼓勵員工自愿入股,增強員工對企業資產的關切度,為企業的發展開辟新的融資渠道。
5.完善我國對中小企業資金的扶持政策。政府部門主要以稅收優惠、財政補貼、貸款援助等方式給予資金上的支持。稅收優惠是國家通過降低稅率、稅收減免、提高固定資產折舊等優惠條件,以減輕中小企業的稅收負擔。而財政補貼是政府通過鼓勵中小企業吸納就業、促進中小企業科技進步和鼓勵中小企業出口等方式給予的財政援助。
6.銀行建立信用貸款機制。建立和完善利率的風險定價、獨立核算、高效的貸款審批、激勵約束、專業化的人員培訓、違約信息通報六項機制,積極開展小企業貸款業務,嚴防壘大戶集中風險。要改變傳統抵押物為主的信貸模式,改變“當鋪銀行”的現象,建立以授信為主的信貸模式。根據企業各種指標來確定企業與銀行的信貸關系。屆時,企業信貸成本將出現差異化,企業的風險高低將決定貸款利率的高低。
7.完善相關法律法規體系。以構筑全方位體系為原則,盡快制定《中小企業擔保法》、《中小企業融資法》、《產業投資基金法》等法律,使中小企業的各種融資渠道都有法可依。完善企業的法律體系是中小企業順利發展的基本保證,是中小企業金融機構的生存依據和操作指南。它可以引導中小企業投資的方向,保障私人投資權益,推動中小企業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