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作為一種新型發展觀,科學發展觀是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的發展觀。目前我國區域發展中還存在著不少問題,迫切需要用之加以指導。本文在正確認識科學發展觀的基礎上,深入分析我國區域發展中存在的與科學發展觀不符的問題,最后提出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區域發展戰略: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
[關鍵詞] 科學發展觀 區域發展戰略 主體功能區
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中明確指出,“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堅持發展是硬道理,堅持抓好發展這個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用發展和改革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要堅持以人為本,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落實‘五個統籌’,把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也是中央領導集體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是妥善應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關鍵時期所面臨的各種風險和挑戰的正確選擇,是我國當前一切工作的重要指導思想。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中仍存在不少問題,迫切需要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發展區域經濟。
一、科學發展觀是制定區域發展戰略的指導思想
21世紀之初,我們黨開創性地提出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的發展觀。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是在發展觀理論創新上取得的一個突破性成果,有著深刻的內涵。
1.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內涵
所謂發展觀,從根本上來說是關于發展的性質、目的和要求的根本觀點和總體看法。可以認為,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離開了發展,就無所謂發展觀。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順應時代要求提出的,其根本著眼點是要用新的發展思路實現經濟社會更快更好地發展。
2.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核心
所謂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本,努力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也就是說,堅持發展,不僅僅是經濟社會的發展,而且也是人的全面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發展的最終目的和最深厚的動力。這就要求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求發展,要始終把提高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歸宿,確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利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和子孫萬代。
3.全面、協調和可持續是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
科學的發展觀,是全面的發展觀。這就要求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及生態建設,實現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科學的發展觀,是協調的發展觀。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必然要求堅持統籌兼顧,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建設的各環節相協調,這是科學發展觀的鮮明特征。科學的發展觀,是可持續的發展觀。我國人口眾多,資源短缺,生態脆弱,在發展過程中不僅要尊重經濟規律,更要尊重自然規律,不斷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實現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適應,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可持續發展。
二、當前區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區域經濟發展出現不協調。從宏觀方面分析,我國各地區投資增長速度差別較大。地區工業增長不平衡出現加劇。中西部和東北地區融資難問題突出,實際利用外資80%以上集中在東部,且有進一步向東部集中的趨勢。地區性結構矛盾尚未緩解,現在我國制造業生產能力有70%集中在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而這種集中化趨勢還在加劇。
2.區域壁壘難以消除。中國是一個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國家,政府和因行政區劃形成的體制因素嚴重影響區域經濟的發展。區域合作問題其實是區域壁壘問題,即使是東部經濟發展相對成熟的地區,行政壁壘仍然存在,在城域間、省域間形成一堵“看不見的墻”。這種體制障礙導致市場分割,統一的產品和要素市場難以建立,市場機制不能在區域資源配置中充分發揮作用,區域內優勢互補的產業分工難以形成。造成了各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的不協調,產業同構和低水平重復建設。
3.區域間的惡性競爭還在加劇。由于我國行政體制非常強,各個地方都在自行發展自己的經濟體系,搶奪外來資源。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新的重復建設苗頭開始顯現,新的區域經濟沖突可能再次爆發。盲目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傾向不可忽視。有兩類問題特別突出:一是同類型的高技術項目建設過多,產品雷同;二是盲目引進,有些不具備科技創新環境、沒有高新技術發展的基本條件的小城鎮,也在熱衷于引進大科技項目。內耗叢生必然會使中國在國際競爭中失去主動,中華民族的文明進程可能再次被延緩。
4.區域產業轉移還未大規模出現在我國。從區域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來看,經過20多年的快速發燕尾服后,東部地區產業結構與布局調整是必然的,而且產業布局調整必然要求產業與技術在區域間轉移。但是,我國目前并沒有出現東部地區向中部地區大規模產業轉移和擴散現象。相反,中部地區的制造業和就業卻在逐年萎縮。中部的勞動人口大量轉移到東部地區,使東部地區的勞動力成本始終處于最低水平,企業沒有必要進行產業轉移,更沒有形成較強的擴散效應,這種要素的反向集聚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新特征,嚴重制約著區域經濟的發展,東部20多年來產業升級緩慢。
5.多種區域病日漸顯露在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時間雖然還不長,但形形色色的病態已嶄露頭角。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老化問題突出。在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三個城市群,已發展成為經濟與技術密集區,但一些重要城市已經出現了嚴重的膨脹問題,對此似乎還沒有引起有關方面的足夠重視。中部地區下滑趨勢還在繼續,西部地區的差距還在拉大。若不能有效統籌區域發展,有可能導致中西部地區的落后病、東部地區的膨脹與潛在的蕭條病以及東北地區的衰退或蕭條病同時爆發,整個國家的發展將失去強勁的活力,而且這將是一個十分漫長、痛苦的過程。
三、以科學發展觀指導區域發展戰略
新時期,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必須堅持統籌兼顧、合理規劃、發揮優勢、落實政策的基本原則,按照發揮比較優勢、加強薄弱環節、享受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務的基本要求,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主線,以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和增強區域可持續發展能力為立足點,以促進東中西良性互動和逐步縮小區域差距為目標,以完善區域協調發展機制和區域政策體系為手段,進一步明確區域發展的戰略布局、功能定位、發展重點、政策導向等重大問題,抓好各項工作部署和政策措施的落實,逐步形成主體功能定位清晰、東中西良性互動、基本公共服務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趨向縮小的區域協調發展格局。
四、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區域發展戰略: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
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一項重大戰略舉措,是對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的進一步細化,其主要目的是,根據不同區域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開發現狀,將全國國土空間劃分為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禁止開發四類主體功能區,明確各自的主體功能定位,以引導開發方向,規范開發秩序,完善開發政策,逐步形成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相協調的空間開發新格局。推動主體功能區的建設,需要深入研究解決好如下問題:
關于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在我國發展戰略中的定位。現在我們的區域政策是根據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和東部率先這一總體戰略制定和實施的,但要實施更有針對性、更有效的區域政策, 必須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細化或者縮小區域政策實施的空間單元。
關于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的目的。就是根據我國不同區域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密度和發展潛力三個客觀因素,在統籌考慮未來的人口分布、經濟布局、國土利用和城市化格局的基礎上,將國土空間劃分為四大類主體功能區, 并據此引導開發方向,規范開發秩序,管制開發強度,調整開發政策,逐步形成主體功能清晰、發展導向明確、開發秩序規范、開發強度適當, 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相協調的空間開發格局。
關于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的基本要求:一是要引導人口合理分布。集聚經濟的區域, 應該同時相應地集聚人口, 使人口與經濟在一定的國土空間實現均衡分布;二是要按照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要求,走空間節約道路;三是要按照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和諧發展的道路,維護生態安全;四是要按照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方略,統籌規劃農村地區和城市地區,防止城市化地區對農村地區的過度侵蝕,也要為農村人口進入城市騰出必要的空間,使城市建設占用農村地區的規模與農村人口進入城市的規模相協調;五是要按照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的要求,合理區分各級政府在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中的職責。
參考文獻:
[1]楊蔭凱:促進我國經濟協調發展的政策建議[J].中國經濟導刊.2007.06
[2]羅繼陽:對中國區域協調發展的構想[J].湖南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