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分析環渤海經濟區的內涵與比較優勢的基礎上,剖析該區域農村經濟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提出了樹立各有特色的縣域經濟發展模式、各省市協作分工等多種措施建議。
[關鍵詞] 環渤海經濟區 農村經濟發展 縣域經濟
環渤海經濟區已經成為繼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之后我國經濟的第三個增長極,但這一地區農村經濟的發展卻相對較為緩慢,在國家日益關注三農問題、全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之際,如何推動環渤海經濟區的農村經濟發展無疑是一個重大命題。
一、環渤海經濟區的內涵與比較優勢
1.環渤海經濟區的內涵。自黨的十四大報告中提出加快環渤海地區的開發、開放以來,這一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性日益凸現,國家有關部門也正式確立了“環渤海經濟區”的概念,并對其進行了單獨的區域規劃。
環渤海經濟區是指環繞著渤海全部及黃海的部分沿岸地區所組成的廣大經濟區域,包括北京、天津及遼寧、河北、山西、山東和內蒙古中部地區,以京津為中心,大連、青島、秦皇島等沿海開放城市為扇面,以沈陽、太原、石家莊、濟南、呼和浩特等省會城市為區域支點,發揮著集聚、輻射、服務和帶動作用。
2.環渤海經濟區經濟發展的比較優勢。環渤海地區與全國其他經濟區相比,具有五大比較優勢:一是地理區位十分優越,處于東北亞經濟圈的中心地帶;二是自然資源非常豐富,也是重要農業基地;三是海陸空交通發達便捷;四是人力資源實力雄厚、人才優勢突出;五是形成了以京津為中心的骨干城市群,對其他城市和農村地區具有較強的輻射作用。在國際經濟中心向亞太地區轉移的趨勢下,環渤海地區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潛力。
二、環渤海經濟區農村經濟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
與長三角和珠三角相比,環渤海地區的農村經濟不僅在經濟總量、發展水平方面落后,而且在其他許多方面也存在著差距。
1.城鄉差距過大。城市變化日新月異,農村的發展卻較為緩慢,相對江浙閩粵等地區來說,環渤海經濟區農村與城市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更大,尤其在交通、電力、衛生、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更是如此。
2.在體制和商業意識方面,環渤海經濟區內行政干預的力量比較強,市場配置資源的能力相對較弱,致使在體制創新上環渤海與珠三角、長三角有一定差距,而且長三角人們的文化內涵里注重商業,而環渤海人們的文化中政治因素較重,商業意識不夠,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經濟發展。
3.就經濟發展的細胞——企業而言,環渤海地區大型企業比重偏高,中小企業尤其是鄉鎮企業相對較少,缺乏活力,且以重工業為主的企業構成在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方面不如輕工業,而多年來傳統農業相對發達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二三產業的發展。
4.環渤海經濟區由于行政區域利益主體地方意識較強,條塊分割嚴重,導致地區間經濟協調成本高,市場化程度低,資金、人才、技術等要素流動也不夠暢通,區域集聚優勢發揮得不夠。
三、環渤海經濟區發展農村經濟的措施建議
1.經濟圈內各省市加強協調,合理分工,協同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北京、天津利用直轄市優勢起到區域經濟發展的火車頭作用;河北環抱京津,需要在產業對接、生態保護、共建基礎設施等方面與京津更密切合作;山西可以為環渤海經濟圈提供能源支持,形成區域內資源共享、市場共建、產業共興的新格局;山東區位優勢非常明顯,可以在農產品深加工、農業科技合作等方面提供便利的對外合作通道;遼寧可加快國有大中型企業的調整改造,帶動周圍農村產業發展;內蒙古不僅是環渤海經濟圈向北開放的大通道,也是這一區域的重要生態屏障,需要在發展生態農業、牧養業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環渤海地區在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當中,應當體現整體優勢,需要合理規劃和布局,建立起密切協作的經濟結構,共同調整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的比重,協調發展農村的一二三產業。
2.科學謀劃,選擇各有特色的縣域經濟發展模式,進一步推動以城帶鄉。縣域經濟已不再是單純的“農業經濟”,而是“復合經濟”,要以縣城和中心鎮為依托,推動各產業協調發展,帶動農村發展,發揮縣城、重點鄉鎮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作用。縣域經濟的規律性是“特色性”、“區域化”,要走出“縣級政府經濟圈”的誤區,不能搞成“大而全”式的“經濟大拼盤”。在產業發展戰略選擇上,堅持特色型原則,“揚長避短”,在特色的基礎上形成“特色產業集群經濟”,通過極化效應促使形成集聚經濟。
為了以城帶鄉,統一制定區域一體規劃,統籌城鄉交通、電力、衛生、通訊、環保、供氣等基礎設施建設,讓農村共享“公共財政陽光”。
3.解放思想,貫徹科學發展觀,為推進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不竭動力。由于歷史原因和長期貧困的影響,環渤海農村地區的很多干部群眾信息閉塞,缺乏敢想、敢干、敢闖的精神。必須把解放思想放在先導位置,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開展多種活動引導干部群眾樹立新思想、新觀念,為經濟發展提供精神動力支持。例如可以組織鄉鎮企業負責人和村支書到江浙等發達地區參觀考察、掛職鍛煉,分批安排優秀干部到高等院校進修學習。
4.進一步推進地方干部政績考核體系改革,發掘和培養農村經濟帶頭人。目前環渤海地區由于受到地域文化、行政體制等影響,鄉鎮和村干部的選舉、委派在經濟帶頭作用方面考慮的還不夠,亟需加強。億萬富翁、北京雅寶路裘皮協會會長王文忠回到自己的家鄉——河北棗強縣芍藥村做村支書,努力帶動貧困村發展,這一事例很有啟發意義。
在農村經濟發展方面,要走出“干部經濟”的誤區,把握農村經濟的“民主性”,大力發展個體私營經濟,讓大家充分發揮創造潛能,培育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市場主體,形成“老百姓經濟”。
參考文獻:
[1]王秉安:縣域經濟發展戰略[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2]朱巧玲: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思路與對策[J].農業經濟問題,2003.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