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人們的法律意識也在逐步增強。但是,一些人在指責中國“人治”弊病的同時,卻走向了另一個極端,認為“法治”是萬能的,搞市場經濟不需要再念“道德經”。 其實,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更是德治經濟, 關鍵是要搞清市場經濟運行中法治與德治的辨證關系。
[關鍵詞] 法治 德治 市場經濟
當前,依法治國已成為舉國上下的共識,成為我國社會發展的重要追求目標。但是,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進程中,一些人在指責中國“人治”弊病的同時,認為西方式的“法治”是萬能的,似乎只要有了西方式周密、詳盡的法律,在解決社會矛盾和人們行為規范方面的一切問題時也就統統迎刃而解了。更有甚者,認為“既然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就不需再念‘道德經’,經濟搞上去了,道德自然也就上去了”。面對錯誤的理論和現實中思想道德的滑坡,善良的人們也開始感到迷茫和彷徨。我們認為關鍵是要搞清市場經濟運行中法治與德治的辨證關系。
一、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與提倡和堅持社會主義道德并不矛盾
在眾多錯誤的理論觀點中,有一種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它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觀點,而我們目前搞的是市場經濟。所以,市場經濟的社會存在決定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只能提倡以個人主義為核心的利己主義道德而不應提倡以集體主義為核心的社會主義道德。”這種立論,初聽似乎有道理,但只要稍作分析,就可以發現它的欺騙性和虛偽性。
第一,市場經濟作為一種經濟運行的方式,它是商品生產、交換過程中的一種調節手段,而不是經濟基礎,因而不應該、也不可能改變業已形成的與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主義制度相適應的,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的社會主義道德意識形態。
第二,我們建立的市場經濟體制并沒有改變社會主義的根本制度,準確地說我們建立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也就是說,我們的經濟基礎仍然是社會主義性質的。我們是在堅持公有制和按勞分配為主體、其他經濟成分和分配方式為補充的基礎上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它不是要改變我們社會主義制度的性質,而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可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并不是要改變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既然我們社會的經濟基礎仍然是社會主義的,那么就應該繼續提倡和發揚我們黨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實踐中培育出來的與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相適應的社會主義道德。
二、道德法律化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
客觀的來看,現實中一些同志之所以認為實行市場經濟可以不需要堅持社會主義道德,并不是因為他們反對走社會主義道路,而是因為他們對市場經濟的理解不全面、不深刻。筆者認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同時也是德治經濟。因為成熟的市場經濟中必然內涵著誠實、信譽、公平、互惠互利等道德因素,并可以帶來實際的經濟效益。當前我們所要實行的市場經濟,是現代市場經濟。而這種現代市場經濟是有序地、規范地使資源得到合理配置的一種經濟運行方式。要使資源得到合理配置,就必須在配置過程中遵循市場經濟的規律,按照一定的規范運作,接受一定的規范約束。這種規范既包含法律規范,當然也包含道德規范,因為法律與道德在“規范”的層面上是相通的:可以說法律是道德的底線,道德是最高的法律。
拿市場經濟的精髓“競爭”來說,在我國實行“改革開放”和“以發展經濟為中心”的過程中,起初人們被鼓勵去“轉變頭腦”,被鼓勵“要有經濟眼光”,注重經濟利益的取得。于是人們為了獲利,就會在競爭中不顧忌那些普遍性道德規范的束縛而不擇手段,他們大可坦然地以“只要我不違法,就無可指責”作為冠冕堂皇的理由來做一些不道德的事。這些行為自然與我們一再倡導的“精神文明建設”存在著矛盾,而這一矛盾的解決,單憑“法治”無疑是不能奏效的,因為許多這樣的行為并不直接觸犯法律,行為者也往往十分小心地注意不去觸犯法律。
當然,依靠權威性和強制力的法律,可以使人在法律監督的范圍內,不做違法的事,但是卻不能使人有“羞恥之心”,不能有知善知惡的榮辱觀念,因此,只要法律管轄不到,或者法律有空隙可鉆,他們就會為所欲為,無惡不作。在現實社會中,一些人雖然在法律的管轄和威懾下不敢犯罪,但由于沒有羞恥之心,鉆法律的空子或者打法律“擦邊球”的現象時有發生。另外法律也是需要人去制定和執行的,法律調整的社會關系要求以該社會關系相對穩定為前提,這就從客觀上給沒有道德感的人提供了天然的“空隙”。這一空隙的存在和負面示范效應,必然促使一些人的投機取巧之心不斷發展,人民群眾的道德素質也就難以提高,整個社會風氣就會日益敗壞,結果常常導致社會的動蕩。
為了扼制這種不道德的“競爭”,迫切需要我們制訂一系列的經濟法律規范和經濟道德規范,“法治”、“德治”并舉。現在我們有規范競爭主體公開、公正、公平競爭的《反不正當競爭法》、《反壟斷法》等法律規范,也有誠實勞動、守法經營、貨真價實、公平交易、一視同仁、童叟無欺、恪守信譽等職業道德規范。在法治的“外化”和德治的“內化”作用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正在穩步推進。
不過,我們也應看到,盡管這幾年我國在規范市場和社會活動主體、市場運行秩序、政府宏觀經濟管理、維護社會保障及政府依法行政等方面出臺了不少法律、法規,但還不夠配套。因此盡可能把道德行為規范層面的諸多內容法治化,在促進物質文明發展的同時,使精神文明建設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建立完整、嚴密、和諧、優質的法律體系,從而把社會生活的基本方面和主要社會關系的調控都納入法治的軌道,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制約社會公害泛濫的基礎。
三、法律道德化是規范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根本途徑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一把雙刃劍,它既可以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也可以導致人們道德的嚴重滑坡。在市場經濟規律的作用下,人們的價值觀必將產生一系列的轉變。比如,在義與利的關系上,由過去的重義輕利變為義利并重;在公與私的關系上,由抑私崇公變為公、私并重;在平等與效率的關系上,由重平等輕效率變為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等等。這些觀念的變化對于提高人們的效益意識、自我意識、競爭意識等,無疑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然而,“凡事過則絕”,真理與謬誤常常只有半步之遙。市場經濟的-般法則,如果不受先進道德的約束而任其自然地向社會主義過渡,或與落后的思想道德相結合,那就會產生嚴重的負面作用。比如,市場經濟的獲利性原則,可能生成拜金主義和極端利己主義的腐朽風氣,導致見利忘義、唯利是圖、坑蒙拐騙、損人利己乃至圖財害命等缺德和犯罪行為;其等價交換的原則,可能導致權錢交易、金錢萬能、“不給好處不辦事,給了好處亂辦事”等腐敗現象,從而丟掉集中體現我黨優良作風和民族優秀精神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操;其競爭性原則,可能導致爾虞我詐、互相傾軋、玩弄詭計等丑惡行徑,進而形成“人欺人,人壓人,人害人”的悲慘局面;其優勝劣汰的原則,可能導致弱肉強食的社會達爾文主義和“不問他人利益”、“不關心群眾疾苦”的官僚主義,等等。對于此類可能產生的負面效應,我們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必須設法加以避免和抵制。這也是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市場經濟與一般市場經濟的根本區別之-。所以,要使市場經濟的一般原則產生良性效果,避免或遏制其可能產生的負面效應,光靠法律的嚴懲是不行的,必須以社會主義思想道德作保障。
中國有句古語“徒法不足于自行”,雖然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必須有嚴密的法律規范。但是,法總是要人去遵守去執行的。如果人的道德素質不高。道德觀念不強,就會缺乏遵守法規的內在要求,缺乏棄惡從善、抑惡揚善的自覺信念和“慎獨”精神,從而也就不可能自覺地去遵守法紀;就會有法不依,甚至知法犯法;就會挖空心思地投機鉆營,鉆法律的空子,利用法制的某些不完備去做損人利己、圖利害人之事。進而法律、法規就不可能有效地實施;市場經濟就會變形而不能正常運行;腐敗現象就會禁而不止,社會風氣也就不可能凈化。縱觀腐敗犯罪現象,其主體無一不是從其心中的“道德圍墻”被其私欲、金錢欲侵蝕坍塌而開始走上違法犯罪道路的。他們的腐敗犯罪行為表現雖然不一樣,但其道德的淪喪卻是共同的。深究腐敗犯罪的原因,固然有許多方面,但無論如何也排除不了其道德良心泯滅這個深層的思想原因。一個社會,一個集體,如果失去了道德維系,那么惡行甚至鋌而走險的罪行,就會防不勝防,打不勝打;社會風氣壞到什么程度,也就不堪設想,進而也就無穩定可言。可見,道德是法律的“助手”,穩定社會離不開法律,也離不開道德。因此要規范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必須使法律道德化。
所謂法律的道德化是指法律主體把守法內化為一種道德義務,以道德義務對待法律義務。假如沒有這種道德義務,那么服從法律就僅僅是暴力下的被迫服從,當法律由人“不得不”而不是“自覺”遵守的時候,法律終將成為紙上的文字游戲,守法精神蛻化為避法精神,建立法治國家也將成為一句空話。提高全民族法律意識和執法、司法隊伍素質,使市場主體在追逐利益的同時,把市場經濟的外在行為準則要求變為內在的道德律令,由外在的社會立法,變成內在的心靈立法,由他律變為自律,在正確處理好法律與道德、情與法、競爭與協作、自主與監督、效率與公平、先富與后富、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等關系中驅人為善,避人為惡,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這是規范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根本途徑,也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根本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