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經濟一體化、金融一體化步伐越來越快的今天,各國綜合國力的競爭越來越集中于人才的競爭,特別是創新型人才的競爭。如何培養創新型人才,傳統的教育教學方式已無法適應,新的成熟的培養模式還未出現,但就金融學專業來說,循序漸進地做好如下三方面的工作對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
一、培養學生的思考習慣,形成良好的思考氛圍
金融學專業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它的理論方法與操作技能也隨著國內外金融實際情況的變化而快速變化,但目前金融學專業獨立思考習慣基本沒有形成,獨立思考能力很薄弱。主要表現在:一是學生完全依賴老師,不愿獨立思考,這主要是強調接受學習造成的。很多教師在上課過程中過分強調學生認真聽課而不允許插話,更不允許討論。此外,學生學習的目的是為了通過考試,而考試試題是由教師編寫的。二是學生盲目崇拜權威,即盲目服從教師和教材,不敢獨立思考。這主要是因為學生一方面怕犯錯誤從而被人笑話或得到鉆牛角尖的不好印象,另一方面是大部分教師總是根據標準答案來判斷學生回答問題的對錯程度。三是學生不會獨立思考。因為學生從小學、中學直到大學一直采取死記硬背和反復機械調練,養成了只會復述知識不會獨立思考的習慣了。四是學生缺乏獨立思考的時間。尤其是素質教育改革之后,學生的負擔更加重了,即有素質方面的課程要學習,又有應試教育方面的課程必須學好學牢,這是高考所必須的。到了大學,各校大都實施“寬口徑、厚基礎”的培養方案,但由于對“寬”和“厚”的范圍、力度的認識和把握不夠準確,從而造成學生要么泛的離譜,要么厚的方向不對,最終導致了興趣平均化、膚淺化或興趣偏離了專業。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呢?
首先,要建立平等、融洽的師生關系和同學關系,創設學生勇于思考的環境。人的好奇心和創新的欲望是與生俱來的,是人固有的本能,但許多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閱歷的豐富,好奇心反而越來越弱。究其原因,是我國缺乏讓孩子的好奇心和創新的欲望增強的環境條件。主要表現為孩子在家里要服從家長的權威,在社會上要服從行政權威、長輩權威,在學校要服從教師權威和學術權威,從而孩子們只能循規蹈矩地做事了。原有的好奇心和創新的欲望慢慢地泯滅了。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和同學關系,能夠給學生們一種心理自由與心理安全的環境,人的個性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張揚,人才能敢想敢干敢于創造。從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到西方文藝復興時期所涌現出來的大批思想科學家、藝術家、以及由此產生的無法估量的創造成果中,就足以證明自由、寬松、和諧的環境條件對人的創造欲望的催生作用。因此,教師在教學生活中都不能以學生權威自居,更不能用條條框框給學生上綱上線。學校也應該在保證基本的教學生活只需的前提下,盡可能地廢止那些嚴重壓抑人的個性,抑制人的創新欲望的各種條條框框,清規戒律。
其次,教師要鼓勵學生破除迷信,敢于向權威挑戰,培養其勇于創新的探索精神。笛卡爾說過:“科學產生于懷疑。”大凡創新型人才都滿足于對現實經驗的直接依賴和傳統文化的簡單繼承,而是敢于跳出一般規律的窠臼大膽發問,他們喜歡自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別人沒有看到的東西,在別人司空見慣的文物中發現新的意義,在那些一直被認為是千真萬確的真理中找出紕漏。鼓勵學生挑戰權威,首先應鼓勵學生挑戰教師的權威,課堂內外都歡迎學生提問,尤其是提出于流行觀點不一致或截然相反的觀點,教師應該冷靜地傾聽,認真的記錄并分析。如果確是有價值的意見,就應隨機應變地將其轉化為課程資源。如果學生的觀點不能自圓其說時,引導學生在這方面繼續深入探索,直至完全證明其合理性、可行性或不合理性與不可行性。
最后,除了課堂之外,還應建立各種課外的學生學習和思維交流碰撞的平臺。對于金融學專業來說,這樣一些平臺不應只是針對某一門課程的,而是應該是綜合性的。如每個興趣的主題班會可以針對近段所學的金融理論或近段所發生的國內國際金融熱點問題進行大討論或大辯論;又如金融專業在其公共網站上推出“自由論壇”欄目由教師或學生確定主題,讓廣大金融專業學生盡情發揮其想象空間,窮其理由,據理力爭;還有就是成立諸如“蒙代爾最優貨幣區理論研究小組”,“弗里德曼貨幣數量理論研究小組”,“固定利息資產與活動利息資產投資策略研究小組”,“中國人民銀行校幫手研究小組”等等之類的項目小組,定期召集會議,培養學生們合作探索的精神與能力,并定期撰寫研究報告。
二、培養學生們的資料搜集能力
有了獨立思考習慣只是創新的第一步,如果獨立思考總是兩手空空,學生們會信心受挫,久而久之,獨立思考的習慣也會逐漸淡化乃至消失。因此,一旦學生們的獨立思考習慣開始形成時,專業教師就應該及時跟進,進行輔導,培養 他們的資料搜集能力。
資料搜集能力的培養主要表現在讓學生學會資料搜集的渠道,另一方面時教會學生如何快速高效的運用某個資料來源渠道獲取所需資料。
首先,充分高效利用好高效圖書館。目前各高校圖書館資料比較齊全,學生們一方面要利用好紙質圖書。要學會利用書目,要懂得圖書分類法,要善于查閱報刊資料。另一方面,學生們更要充分利用圖書館的數字資料,如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方學位論文數據庫、外文期刊數據庫等,學會各種高校檢索方法,同事要善于選取、抄錄、下載、整理有關資料。選取資料必須遵循三個原則:全面、真實、新穎。全面原則即對必要的資料最大限度地選取,如考記性的解釋資料、數據性的說明資料,對充分的資料最小限度地選取,即高質量的資料要少而精。資料的真實則直接關系到論證的成敗,真是可靠的資料才有價值,才能從中得出科學結論。新穎則高喊兩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是指前所未有而近期才出現的新事物、新思想、新發現、新動向;另一方面指某種事物雖已存在,但人們尚未發現它的價值,或人們還未將它用于某一學科的研究。
其次是做實地調查。經過實地調查,能使我們對研究的對象有深入的了解、細致的把握,能獲得最真實可靠、最豐富生動的第一手資料。如金融學專業學生應深入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期貨公司進行實地調查,獲得困擾自己的某個金融問題或自己感興趣的某個問題的第一手資料,從而有助認清問題,擺脫問題的困擾或強化對某個問題的興趣。
最后是進行觀察是實驗。實驗方法不僅在自然科學研究中有大量應用,而且在社會科學研究中也有應用。美國在社會科學研究中有過著名的霍桑試驗,我們搞工資改革、價格改革,先試點再全面推開,這些試點也便都是實驗方法在社會科學研究中的應用實例。金融學專業的同學應會用教師及金融機構一起,對某些金融現象尤其是一些推測或猜測進行大膽的實驗,以盡早獲得結論來指導金融改革或金融創新。
三、培養學生們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金融專業學生分析解決金融問題的能力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金融論文的撰寫,二是金融實踐能力。
一篇有力度的論文,不外乎三點——論點的創新、論據的充分、論證的雄辯。首先是要選材,選材一方面要遵循三原則,其次是能夠形成自己的觀點。其次是思考,這是一個對擁有資料進行想象、推理、再創造的思維過程。這種思考過程不是簡單的充分或累加所選取的資料,而是要在現有資料的基礎上創造性思維。如何培養學生們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呢?
一是有意識的培養學生思維的逆向性、思維的直覺性、思維的靈活性、思維的方法性、思維的獨特性與思維的敏捷性。比如說對于“人民幣升值”這個問題,可以讓學生們討論從多角度討論其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因為這本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從而可以培養學生們思維的發散性。
二是鼓勵學生在撰寫課程論文、學年論文、畢業論文時一定要有自己的思想,哪怕這種思想很幼稚,但它畢竟是自己通過努力思考得到的,而不是照抄別人的,這也是一種創新。當然,教師應指導好學生選擇好論文題目,這些題目要有發揮的空間,要與學生的知識結構以及學術水平大致相稱。
三是培養學生的設疑、猜想能力。創新思維往往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無疑不思,無疑不悟,無疑不進。在教學中教師要在質疑誘導上下功夫,學生則要在深思頓悟上下功夫。在教學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猜想因素,適時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并善于利用猜想進行科學論證。
最后,教師還需要利用更多媒體手段來促進學生的直觀認知,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尤其是在一些疑難問題上往往會祈禱事半功倍的效果。
金融實踐能力的培養既有賴于學校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們的與人接觸、與人溝通、與人合作能力,又有賴于專業教學中開設社會調查與預測等專門課程,培養學生們的調查方案設計能力,調查資料獲取能力與調查報告撰寫能力,同事還有賴于專業教學中開設相關的模擬實習課程,通過模擬實習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考能力與動手能力,當然,請金融部門的資料管理人員或一線操作人員到校講學或把學生帶到金融部門進行現場觀摩也是必不可少的。
此外,要培養學生們的創造性思維,還需要教會學生使用現代金融工具,比如各種經濟圖表圖像制作軟件的操作,因為很多經濟規律通過圖表、圖像來表示則一目了然。其次是計量經濟學應用軟件,要對經濟變量進行定量分析,不熟悉這些軟件的應用則無從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