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6月,正式頒布了銀行業風險管理和資本監管新的國際標準《巴塞爾新資本協議》。內部評級法(Internal Ratings Based approaches, IRB)作為《巴塞爾新資本協議》的核心技術,代表著未來10年銀行業風險管理和資本監管的發展方向,其推廣實施對全球銀行業的發展格局產生了深遠影響。面臨擁有先進管理技術的外資銀行的競爭壓力和邁向現代化、全球化的戰略要求,我國的商業銀行必須提高核心競爭力,尤其是風險管理和控制能力。作為實施風險量化管理的前提條件,我們必須盡快建立起適合我國銀行業特點的IRB。
本文分析了實施IRB的意義,以及在新資本協議中初級IRB和高級IRB的不同,結合我國商業銀行管理現狀,對如何構建內部評級體系問題進行了探討。
一、銀行信用風險內部評級法的理論框架
IRB是新協議主要創新之一。IRB法與標準法的根本不同表現在,該法以銀行自己的內部評級為基礎,對重大風險要素的內部估計值將作為計算資本的主要參數,而非采用外部,如監管當局確定的參數。IRB法在建立復雜程度極高的大銀行風險有效評估體系方面邁出了重要的一步。IRB對國家、銀行和公司風險暴露采用相同的風險加權資產計算方法。該法依靠四方面的數據:一是違約概率(Probability of default,PD),即特定時間段內借款人違約的可能性;二是違約損失率(Loss given default,LGD),即違約發生時風險暴露的損失程度;三是違約風險暴露(Exposure at default,EAD),即對某項貸款承諾而言,發生違約時可能被提取的貸款額;四是期限(Maturity,M),即某一風險暴露的剩余經濟到期日。在同時考慮了四項參數后,公司風險權重函數為每一項風險暴露規定了特定的資本要求。IRB包括兩種形式,即初級法和高級法。IRB高級法和初級法主要的區別反映在參數確定要求上(見表),前者要求銀行自己估計參數值,而后者參數值由監管當局確定。
二、我國商業銀行實施IRB的意義
國際信用風險評價模式的主要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主觀判斷階段、分析模板階段、內部風險評級模型階段。Berger等利用1995年~1997年美國大銀行的數據,就銀行針對中小企業建立的內部評級體系(sBCs)及其效果進行了實證研究。結果顯示,那些采用sBCS的大銀行對資產低于10萬美元的小企業的貸款總量顯著增加。
雖然我國目前內部評級體系還不能達到新協議所要求的水平,但我國的商業銀行現在也在為新協議的實施積極地做準備,例如中國工商銀行已經基本上實現了大機數據集中,并在“次級以下貸款”與新協議的“違約貸款”之間建立了對應關系。與國際先進銀行所處的更深層次的分析比較,國內信用評價體系最突出的不足在市場風險分析、客戶評級及債項評級等方面存在不足問題。面臨國際上商業銀行監管發展趨勢,我國商業銀行構建風險管理的內部評級體系,具有重要的意義。
1.有助于全面推進我國商業銀行與國際標準的現代商業銀行接軌
內部評級體系通過將財務、統計信息和管理經驗的有機結合而進行的相對準確的量化分析,從而為銀行信貸決策、日常風險管理和重大經營管理決策提供標準化、專業化的風險管理手段。通過內部評級體系的構建,有助于我國商業銀行正視同國際先進銀行的差距,根據國際標準要求自己,全面推進我國商業銀行與國際標準的現代商業銀行接軌
2.有助于提高商業銀行的全面風險管理水平
全面風險管理是對整個商業銀行內各個層次的業務單位、各個種類風險的通盤管理,是一項涵蓋全要素、全方位和全過程的系統工程。該工程的實施既要求商業銀行依托多年來積累的風險管理經驗同時更多的將有賴于科學合理的風險管理模型和具體量化的分析測算。IRB法的主要目標就是使得資本的配置更加精確,與銀行內部的信用風險管理更加匹配。這與擁有完善的風險管理體系的現代銀行對信用風險和資本充足率的內部評估框架也是一致的。作為事實上被國際金融界普遍認同的國際標準,IRB法如同商業銀行必須遵循的銀行經營與管理的“ISO標準”,只有滿足了這一標準,商業銀行才能在日趨國際化、多元化的市場中早日躋身國際行列,并逐步提高自己全面風險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3.有助于重塑商業銀行全員全面的風險管理文化
通過建立內部風險評級體系,將傳統風險管理中的合理部分上升為全面風險管理文化層次,使內部評級成為體現和貫徹商業銀行全面風險管理文化的一個有機部分,保證銀行全面風險管理的連續性,促進銀行形成風險管理文化。
三、我國商業銀行建立信用風險內部評級體系的設想
根據上述信用風險內部評級方法的特點和要求,以及結合一些學者的觀點,對于我國銀行信用風險管理和銀行監管而言,在構建內部風險體系時,需要在以下方面重點關注:
1.建立與內部評級系統相配套的組織體系
我國商業銀行應根據業務發展需要,組織協調相關的業務管理部門,研究制定內部評級在信貸政策、產品定價、限額管理、準備金計提、經濟資本分配、績效考核、資本充足率測算等方面應用與管理制度,逐步建立與內部評級系統相配套的組織體系。包括建立獨立的內部評級部門;建立合理的內部評估程序,確立風險管理標準、信息披露制度、評級認定程序等,以便銀行首先對其面臨的風險有正確判斷,并在此基礎上及時進行評估;建立內部評級監督部門,從而對內部評級部門形成制衡作用。
2.建立完善的、符合內部評級法要求的風險數據庫
就內部評級初級法而言,要收集和保存客戶至少5年的經營管理、財務數據和違約紀錄,其中3年的數據作為建模基礎,2年作為觀察期;而對于高級法,則需要更長的時間要求,至少應該涵蓋一個完整的經濟周期,而且在任何情況下,數據的來源至少不應該少于7年。因此,要采用與新巴塞爾協議一致的內部評級系統,就要補充錄入大量的歷史數據根據國際同業的經驗,在內部評級機構的建立過程中,70%~80%的精力消耗在數據的清洗和數據結構的整合方面。按照銀監會的要求,為保證新資本協議的如期實施,商業銀行要加快數據清洗和補錄工作,建立符合新資本協議要求的完整、嚴格、一致的數據標準和相應的數據處理平臺,制定數據質量管理規章,確保數據的及時性、準確性和全面性。
3.通過歷史數據的擬合,修正模型參數
通過歷史數據的擬合以及模型在實際內部評級過程中的應用,模型參數應該及時進行修正,這些參數包括PD、LGD以及EAD等。按照新巴塞爾協議的要求,參數的計算不能只依賴于統計模型或專家判斷,而是要將二者結合起來。對于參數的復查和修正需要依據新的市場信息或企業的財務信息等對原有的參數進行定期的調整,這樣就要求銀行要建立一個包括風險管理總經理、信貸風險管理總經理、風險控制總經理以及高級商業代表等組成的高級經理人員的委員會,來專門實施符合新巴塞爾協議要求的參數計算、復查和修正工作。
另外,在模型的使用和參數的確立過程中,不應該強迫銀行實行統一的模型和參數標準,鼓勵銀行建立適合自己模型參數體系。
4.注重考查參數之間的相關性
在IRB的應用過程中,為了簡化模型,一般假設LGD和PD是獨立的,而實證研究表明至少債券的LGD和PD間存在非常強的正相關性,也即PD的增加伴隨著LGD的增加。如果簡單按照兩者獨立的假設度量和管理風險,將會使銀行的損失大大超過資本協議所估計的損失。日本銀行業在上個世紀90年代的困境證明了放款時過于依賴抵押和擔保,尤其是不動產抵押和股票擔保,會造成整個經濟的巨大系統性風險。因此,我們在用內部評級法度量信用風險時,需要考慮參數之間的相關性,這種相關性不同的資產可能不一樣,即使不能定量的求解,也需要作定性的分析和解釋。
5.進一步規范和完善外部評級機構
在銀行進行內部評級時,外部評級也占有相對重要的作用。比如,銀行違約概率的獲得,就可以在銀行所使用的違約參考定義與外部評級機構用的定義一致的前提下,映射外部評級機構的數據。特別是在以主觀判斷為基礎的評級系統中,當銀行進行內部評級時,外部評級起到主要的作用。在這種情況下,外部評級作為評級的起點,甚至決定了整個內部評級。而在我國由于國內公共評級機構成立時間短,雖然評級機構數量較多,不少于40家,但是規模較小,品牌紛亂,缺乏權威、有廣泛影響力的評級品牌;業務范圍較窄,市場規模小且單一,評級領域尚需要拓展;某些信用等級公信力較差,可操作性差;評級結果運用范圍窄。因此,我國外部評級機構則需要進一步的規范和完善。
6.建立一支專業的風險管理專家隊伍
內部評級模型的開發需要具備財務、金融和計算機知識的通才,正確的運用模型并進行準確的風險分析需要風險管理專家,因此,培養、建立一支適用于風險分析的專業化人才隊伍,對于內部評級體系的建設、實施和運用具有重要意義。并且要對專業人員結構不斷進行優化,對現有人員作定期培訓,促使其知識體系及時更新,以確保內部評級評級體系的先進性和內部評級方法的實用性。
四、結論
新協議中內部評級法的應用將成為商業銀行能否達到國際管理標準的標志之一,是未來銀行業內部管理體系的發展趨勢。本文給出了巴塞爾新資本協議中的內部評級法的概念,初級和高級IRB方法的區別,在此基礎上,分析了我國實施IRB的意義,并對我國如何構建內部評級體系進行了探討。
參考文獻:
[1]蘇 杰:淺談我國商業銀行內部評級體系基礎數據庫的建立.海南金融,2006,(9):69~72
[2]中國銀監會譯文:巴塞爾新資本協議概述(征求意見稿).2003~05~15
[3]朱琦偉 張 捷:建立內部評級體系,實行信用風險量化管理.商場現代化,2006,(8):94
[4]唐國儲 李選舉:新巴塞爾協議的風險新理念與我國國有商業銀行全面風險管理體系的構建.金融研究,2003,(1):46~54
[5]巴曙松:新巴塞爾協議研究.中國金融出版社,2003年6月第一版
[6]呂長征:防范信用風險加速內部信用評級建設.金融研究,2006,(7):187~190
[7]劉惠玲:商業銀行內部評級體系的實施與完善探討.中國農業銀行武漢培訓學院學報,2007,(3):12~15
[8]申俊華 趙曉英:由巴塞爾新資本協議看我國商業銀行內部評級體系.金融理論與實踐,2005,(5):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