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黨的十七大報告強調要“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其實質是中央在新形勢下提出的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指導思想與根本途徑。包含著三根紅線:第一根紅線是打造“兩心”:“三農”工作是中心,農民增收是核心;第二根紅線是建設“兩件”:農業產業化、基礎設施、農村工業化等問題是硬件、基層民主制度、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農村新型經濟組織、農村市場的完善等是軟件;第三根紅線是推行“兩主”:建設新農村,政府是主導、農民是主體。為此,提出了一些真正落實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 統籌城鄉發展 “三農” 新農村建設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強調指出,要“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只有理解并落實了十七大精神,才能不斷開創各項工作的新局面,才能取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勝利。
由于二元經濟結構和發展階段的影響,我國城鄉分割,城鄉差距不斷擴大。1985年~2007年,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從1.86∶1擴大到3.33∶1。如果考慮到城市居民在住房、社會保障、公共衛生和教育等方面享有國家的補貼,實際差距約為5∶1~6∶1;還要考慮到,平均數往往掩蓋著個體之間的巨大差別。全國農村有近3000萬人尚未解決溫飽問題,近6000萬人處于低水平、不穩定的溫飽狀態。社會發展滯后于經濟發展的問題,在農村更為突出。就是在城鄉差距最小的蘇南,2007年,江蘇省鎮江市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比也為2.1∶1。可以說,“三農”問題已經成為制約國家進一步發展的“瓶頸”。 統籌城鄉發展的關鍵,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把解決“三農”問題放在優先位置上,加大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努力發展、維護好農民的根本利益。只有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才能徹底打破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才能逐步縮小城鄉差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黨的十七大報告中的“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這一塊內容,專門講“三農”問題。這部分文字不多,但份量最重:更加突出了“三農”工作的“重中之重”的地位,更加明確了加強農業基礎地位的要求,明確了堅持“以促進農民增收為核心”,“堅持把發展現代農業、繁榮農村經濟作為首要任務”的要求。筆者認為,這塊內容貫穿了三根紅線:
一、第一根紅線是打造“兩心”:中心、核心
中心講的是意義和地位。報告強調,“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局,必須始終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這一論斷,充分表明黨中央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把“三農”問題擺上了空前重要的位置,顯示了我們黨在把握發展大局、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不斷增強農村活力、繁榮農村經濟、富裕農民的信心和決心,展示了我們黨在建設現代化的過程中,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改善農村面貌、提高農民生活水平、消滅城鄉差別的公平理念和偉大情懷。十七大報告指出這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還使用了“基礎地位”、“首要任務”、“核心”等關鍵詞,充分說明了“三農”工作在黨中央心目中的地位。
核心講的是促進農民增收。沒有農民的富裕,就沒有國家的富裕,就沒有社會主義新農村;沒有農村的小康,就沒有全社會的小康。江蘇省鎮江市大力發展基地型、加工型、合作型、觀光型、生態型“五型”特色農業,作為現代農業發展的突破口,加大農業結構調整,最大限度發揮資源優勢,使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得到良好的統一;通過提高城鎮化水平,讓更多的農村勞動力、農村居民進入城市,讓更多農村居民變市民,讓更多的資金、技術、人才流向農村,加大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力度,促進了農民增收。2007年,鎮江市農民人均純收入8007元,比上年增長19.2%,達到省定全面小康目標值,7個轄市區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幅均在15%以上,是5年來的最高增長值。
二、第二根紅線是建設“兩件”:硬件、軟件
“硬件”講的是農業產業化、基礎設施、農村工業化等問題。農村占地域絕大多數,農民占人口絕大多數。歷史上,貢獻最大的是農業,欠帳最多的是農村,犧牲奉獻最多的是農民。現實中,農業是弱質產業,農民是弱勢群體,農村是落后地區。十七大報告指出,“堅持把發展現代農業、繁榮農村經濟作為首要任務,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增加農業投入,促進農業科技進步,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強動植物疫病防控,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過去,我們講增長方式轉變,是從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角度而言的,現在講發展方式轉變,內涵更加豐富。發展現代農業,要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用現代發展理念引領農業,用培養新型農民發展農業,提高農業水利化、機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農業素質、效益和競爭力。
“軟件”講的是基層民主制度、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農村新型經濟組織、農村市場的完善等。十七大報告提出,要“深化農村綜合改革,推進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和創新,改革集體林權制度。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穩定和完善土地承包關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探索集體經濟有效實現形式,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支持農業產業化經營和龍頭企業發展。”還有“健全農村市場和農業服務體系,加大支農惠農政策力度”,這些,都是建設新農村的政治、經濟以及市場保障。
三、第三根紅線是推行“兩主”:主導、主體
建設新農村,政府是主導。沒有政府的主導,建設新農村就是一句空話。十七大報告指出,“要加強農業基礎地位,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要增加農業投入”。這就是講政府主導。政府主導,首先要解決好城鄉收入差距加大的問題。這幾年,鎮江市農民收入增長速度始終保持兩位數的增幅,但是,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相比,農民收入增長在速度上始終滯后,從2004年~2006年,農民收入增長速度分別低1.4、0.6、1.8個百分點,2007年反超了2個百分點;總量上,從2004年~2007年,農民收入分別低5552元、6374元、7573元、8743元,總的差距是一年比一年大。政府的任務就是要采取措施,解決這個問題。還有,就是加大投入的問題。鎮江市各級財政要多安排支農資金,支持新農村建設、用于水利建設、農機補貼、農業保險等。
建設新農村,農民是主體。沒有農民的參與,是無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所以中央提出要“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發揮億萬農民建設新農村的主體作用。”農民要成為主體,就必須解決好農民素質的提升問題,素質提升了,才能為收入增加提供智力支持,才能解決農村全民創業問題。而只有破除“等靠要”思想,激發全民創業的激情,才能切實加快發展,富裕群眾。從鎮江實際情況看,凡是民營經濟發達、非農產業繁榮的鄉鎮,新農村建設的步伐都比較快,農民富裕的程度就比較高,例丹陽市后巷鎮,由于工業發達,骨干企業較多,個私經濟繁榮,第三產業興旺,文教水平較高,2007年農民人均純收入超萬元。2007年上半年,鎮江市農民人均現金收入4460元,其中直接從一產得到的收入為731元,占16.4%,而種田的收入更少,只有350元,占7.8%,農民收入絕大部分是非農收入。在全民創業方面,我們要走的路還很長。
貫徹落實十七大精神,就是要振奮精神,創新思路,狠抓落實,把鎮江打造成統籌城鄉發展的先行區。從經濟發展情況來看,鎮江市在總體上已經具備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增加農民收入的能力,建立了較為完備的支撐體系。2007年,鎮江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213億元,人均5500美元,財政收入203.3億元,城市化率達到60.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75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007元,比上年分別增長17.2%和19.2%。 鎮江市以市為單位總體已達到江蘇省定全面小康標準。統籌城鄉發展,是經濟發展戰略的重大轉變,也是解決“三農”問題新的希望,真正落實要靠長期努力。
第一,抓住農民增收這個核心環節,實現更加全面的小康。2008年,鎮江市要以縣為單位實現全面小康,農民收入是小康目標中最重要的指標。為此,要把全民創業作為提高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發展鄉村工業作為帶動農民增收的主要載體,加大農村勞動力就業培訓和技術更新培訓,提升農民就業技能,提高就業層次,通過市、縣兩級政府和各部門加大示范、幫扶力度,促進農民增收。
第二,抓住發展現代農業這個重要載體,大力推進高效農業規模化。現階段,增加農民收入,必須從實際出發,堅持“以農富農”的思路,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業產出效益。堅持大規模、多品種、高品質、立體化的發展思路,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裝備水平;搞好土地流轉,建設規模基地;發展設施農業,提高農業效益;培育農產品加工企業,推進產業化經營,加強農產品市場建設,提升農產品質量水平,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創建農業品牌,提升農業競爭力。
第三,抓住“雙百”工程這個主要抓手,大力推進新農村建設。2006年4月,鎮江市、縣四套班子的100位領導,分別帶3個部門企業與一個示范村、一個幫扶村緊密掛鉤,一掛三年、堅持不變。這個做法被簡稱為“雙百工程”。現在要進一步擴大“雙百”工程戰果,使之成為各級各部門的重要工作和自覺行動,使幫扶工作走向常態化、規范化,成為各部門、各企業落實支農政策和加快農民致富的重要抓手。
第四,抓住建設“生態鎮江”這一契機,優化美化農村環境。十七大報告指出,“要使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這是我黨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理念的一次升華。為此鎮江市叫響了建設“生態鎮江”的口號,繼續抓好以農村垃圾處置為重點的農村環境整治建設。要在前兩年基礎上鞏固并擴大成果,保障資金投入,強化保潔員隊伍建設和管理,按要求盡快健全和完善農村保潔各項配套設施,多措并舉,盡快真正建立“戶分類、組保潔、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的長效工作機制,并加強督查、檢查和考核,促進工作到位,防止出現回潮,實現長效管理;進一步抓好農村河塘疏浚和水環境整治,治理農村污染,創造和保持良好的農村水土環境;大力抓好農村綠化,新增13萬畝造林面積,提高全市農村森林覆蓋率。
第五,抓住農村社會事業發展這一保障,構建和諧社會。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途徑。十七大報告提出“要統籌城鄉發展”,是基于“沒有農村的和諧,就沒有全社會的和諧”這一認識提出的。統籌城鄉發展,首先要統籌城鄉社會事業發展。要奮力沖刺,新建、改建農村公路,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村村通”;繼續對全市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免收學雜費,對貧困家庭學生實施“兩免一補”,全年完成勞動力轉移技能培訓3萬人;全面開展鎮村衛生機構達標建設,力爭達標率60%,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人口覆蓋率穩定在95%以上,人均籌資保障水平提升到100元;大力推進“一池三改”工作;加大農村文化投入,用三年時間使全市各鎮文化站平均面積超過500平方米;到2010年實現全市有線電視村村通,農村有線電視入戶率達到90%以上。
城鄉統籌發展是世界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共同規律。在整個現代化建設過程中,應該站在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高度,要始終把促進農民增收、城鄉統籌發展放到重要位置,統籌謀劃和建設。統籌城鄉發展是一個與現代化建設同步的過程,要充分認識其長期性、艱巨性和復雜性,樹立長期奮斗的思想,鍥而不舍地推進,不斷加快城鄉發展,努力實現“雙贏”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