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采用博弈和演化博弈的方法,從成本—收益分析的角度來分析尋租行為,給出了“全尋租”和“全尋利”的條件,指出了在目前我國處于經濟轉型期這一“混合條件”下,從納什(Nash)均衡的角度看,“尋租”與“尋利”必然同時存在。在有限理性的條件下,運用模仿者動態模型,給出了經濟轉型期社會中尋租者的演化穩定策略。最后,根據博弈分析的結果,認為必須進行制度創新,建立使尋租者無利可圖的制度環境,才能減少乃至杜絕尋租現象。
[關鍵詞] 尋租尋利博弈納什均衡演化穩定策略
一、引言
產生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尋租理論是目前西方經濟學界最具有挑戰性的領域之一。它使經濟學研究的視野從生產性的尋利活動擴展到非生產性的尋租活動;從資源在生產領域的配置問題擴展到資源在非生產領域的配置問題。尋租(rent-seeking)一詞,最早是由安妮·克魯格提出的,目前有很多種定義方式。布坎南等人把尋租定義為“人們憑借政府保護進行的尋求財富轉移而造成的浪費資源的活動”;塔洛克(Tullock)認為“尋租是指那種利用資源并通過政治過程獲得特權從而構成對他人利益的損害大于租金獲得者收益的行為”;而巴格瓦蒂列提出了用“直接的非生產性尋利”(DUP)來表達尋租的基本內涵。由此可見,尋租活動產生于非生產領域,它所爭奪的是既有的生產利潤,包括謀求特權與優惠的游說活動,權錢交易,偷稅漏稅、走私放私等行為。因而尋租行為是降低社會總福利的負和博弈,與生產性領域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尋利行為是完全不同的。
尋租理論自上世紀80年代后期傳入我國,得到了較快的傳播,引起了很多學者的重視與研究。博弈論的誕生開辟了研究經濟社會問題的新天地,尤其是近十年來國外興起的演化博弈理論,為分析人類認知活動的模仿性、系統演進性等提供了強有力工具。近年來,國外一些學者運用演化博弈理論研究尋租問題,在均衡結果穩定性、政策分析等方面取得了許多成果。
本文采用博弈和演化博弈的方法,從成本—收益分析的角度,給出了“全尋租”和“全尋利”的條件,指出了在目前我國處于經濟轉型期這一“混合條件”下,從納什均衡的角度看,“尋租”與“尋利”必然同時存在。在有限理性的條件下,運用模仿者動態模型,給出了混合條件下尋租者的演化穩定策略。最后,根據博弈分析的結果,認為必須進行制度創新,建立使尋租者無利可圖的制度環境,才能減少尋租現象。
二、現階段我國尋租問題的特點
西方尋租理論認為,尋租行為產生于政府對經濟的干預,是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抓住了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從而把經濟人的逐利行為誤導到尋租上來。我國現階段正處于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過渡階段,即正處于經濟轉型期,由于政策、法律、法規的不完善,政策及價格的雙軌制等,從而產生了大量租金。據胡鞍鋼等人的研究,1995年~1999年我國電力、交通運輸、郵電通信、醫療機構等壟斷行業年租金額高達1300至2020億元人民幣。在轉型期經濟中,尋租主要表現為非法的權錢交易,它或者以行賄的方式,從政府官員處獲取特權,或者以回扣的方式從政府官員處獲取平價生產要素和商品等。下面我們使用博弈論的方法,從經濟學的角度來分析在什么條件下,人們會放棄尋利轉而尋租,人們選擇尋利或尋租活動的均衡點是什么,從而給出如何治理尋租的建議和措施。
三、尋租與尋利的博弈分析
1.模型基本假設
在轉型期經濟社會中,假設人們的的行為方式有兩種選擇,尋租或尋利。每一個理性的參與人以個人收益最大化為為目標,參與人采用不同行為策略的收益如下圖。收益矩陣中,R,CR分別表示采取尋租策略時的收益和成本,P,CP分別表示采取尋利策略時的收益和成本,其中第一項表示參與人A的收益,第二項表示參與人B的收益,當博弈雙方采取相同策略(即都采取尋租或尋利策略)時,由于產生競爭關系,其收益減為和,其中n>1,為實數。而且進一步假設,在轉型期經濟中,尋租和尋利都是有利可圖的,
即。
圖 尋租與尋利博弈的收益矩陣
2.博弈的均衡策略分析
由博弈的收益矩陣,通過計算,可以得到如下均衡結果。
命題Ⅰ 在上圖所示的收益條件下,
(1)當時,納什均衡為(Rs,Rs);
(2)當時,納什均衡為(Ps,Ps);
(3)當且時,納什均衡為(Rs,Ps)和(Ps,Rs);混合策略納什均衡為。即參與人A與B分別以相同的概率和采取尋租、尋利策略。
(1)中的條件意味著,參與人在競爭情況下,尋租的凈收益大于無競爭情況下尋利的凈收益,此時的納什均衡為博弈雙方都去尋租。這是一種極端的情況,如果一個社會處于這樣一種狀況下,意味著該社會腐敗橫行,瀕于崩潰。我們稱命題Ⅰ中條件(1)為全尋租條件。
(2)中的條件正好相反,指在競爭情況下尋利的凈收益大于無競爭情況下尋租的凈收益,博弈的結果為參與人最終都去尋利。這是一種市場經濟發育十分完美的社會,不存在“市場失靈”,不存在租或租很小,無人去尋。當然這只是一種理想中的極限狀態,我們稱條件(2)為全尋利條件。
(3)中的條件表示無競爭情況下尋租和尋利的凈收益分別大于競爭情況下尋利和尋租的凈收益,即無論是尋租還是尋利都是有利可圖的。這種情況適合于轉型期經濟社會或市場經濟還不十分完善的社會。在這種情況下,均衡結果為(尋租,尋利)或(尋利,尋租),即博弈雙方一方尋利,另一方尋租。另外,還有一個混合策略納什均衡,即博弈雙方分別以概率p*和1-p*采取尋租和尋利策略。我們將條件(3)稱為既有尋租又有尋利行為的“混合條件”。
3.博弈的演化穩定策略
上節給出的納什均衡策略,是具有完全理性的參與人博弈的結果。下面我們使用演化博弈的方法,來分析一個社會群體中,采用“尋租”策略的個體數量是如何變化的,最終會達到一個什么狀態。首先,假設群體中的個體具有有限理性,這主要包括以下三個要素構成:(1)慣性(inertia);(2)近視眼(myopia);(3)試錯法試驗。這意味著由于個體在調整行為方式時存在著一定的成本,系統中不同策略的分布表現為漸進的演化過程。
在一個社會群體中,作為個體的參與者在與其它個體隨機進行的博弈中,各參與者僅僅知道整個群體中采取不同策略的比例,并可以觀察到其他個體在博弈中的策略收益,通過學習模仿過程,社會群體中那些采取較高收益策略的個體比例將會增加,最終達到某種穩定狀態。在演化博弈中,最重要的穩定狀態是演化穩定策略,簡稱為ESS。下面,我們應用模仿者動態機制,來建立混合條件下的演化博弈模型。
設社會群體中采取尋租策略的個體比例為,則采取尋租策略的期望收益為;采取尋利策略的期望收益為。
期望收益為
模仿者動態方程為
記3.3.1式的右端為,由得三個穩定點 ,由,可得以下結果。
命題Ⅱ 在轉型期經濟社會中(即滿足“混合條件”),社會成員間“尋租”與“尋利”博弈的演化穩定策略為.
4.博弈分析的啟示
以上對尋租與尋利的博弈分析,從成本—收益分析的角度探討了尋租行為發生的經濟學動因,從定量的角度給出了尋租與尋利發生的條件,對政府如何限制尋租行為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第一,根據博弈分析,在不考慮尋租的道德成本及有可能觸犯法律等情況下,對于一個理性的經濟人來說,是否選擇尋租行為,關鍵在于尋租是否有利可圖。在“混合條件”下,尋租和尋利行為必然同時存在,要想完全消除“尋租”,從經濟博弈的角度看,應滿足“全尋利條件”,而要滿足這一條件,必須要有制度保障,也就是要進行制度創新,創建一個好的制度環境,使更多的“經濟人”采取對社會有益的尋利行為。
第二,根據演化博弈的分析,具有有限理性的經濟人,在大群體成員之間的反復博弈中,那些有較高收益的策略將會逐漸取代收益低的策略,而被更多的群體成員所采納。根據模仿者動態模型的分析,在“混合條件”下,采用尋租策略的成員比例將穩定在;采用尋利策略的成員比例將穩定在1-,它們均為ESS。要想提高尋利者的比例,就必須增加尋利的凈收益,減少尋租的凈收益。從制度創新的角度看,也就是要構建這樣一種制度,使得尋利者的收入較大,成本較小,而尋租者的收入較小,成本較大。
第三,在本文所設定的博弈收益矩陣中,n為大于1的實數,由全尋租條件知,一旦社會上尋租現象比較嚴重時,政府應采取嚴厲的措施,增加n的取值,如規范政府行為,嚴格按市場經濟規律辦事,減少政府的創租行為。同樣,也可以采取相應措施,增加尋租成本,如嚴厲查處違法尋租行為,一旦查出,施以重罰等,以減少尋租的預期收益,使尋租者不愿為,也不敢為。
第四,尋租行為是非生產領域的尋利行為,博弈的收益矩陣,代表了一定的制度條件,在不同的制度下,經濟人會表現出不同的行為方式,制度就是博弈規則,規則改變,博弈的方式和結果自然也隨之改變。因此,要想從根本上減少或杜絕尋租現象,必須進行制度創新,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勵和懲罰機制,懲處不法尋租行為,引導人們去追求有益于社會和個人的合法的尋利活動。
參考文獻:
[1]Krueger, Anne O., The Political Economy Rest-seeking Societ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74) 64:291-303
[2]Bhagwati, Jagdish N., 1982: Directly Unproductive Profit?seeking Activities, Journal of Polifical Economy 90(October): 988?1002
[3]張春魁:尋租理論述評[J].學術研究,1996.(9) 26?29:
[4]賀衛:尋租經濟學[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1999
[5]過勇胡鞍鋼,行政壟斷、尋租與腐敗[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3.(2)61~69
[6]D. Friedman, On Economic Applications of Evolutionary Game Theory, Journal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 (1998) 8: 15-53
[7]B. Hehenkamp, W. Leininger and A. Possajennikov, 2003. Evolutionary Equilibrium in Tullock Contuts: Spitc and Overdissipation
[8]Lin Xu and Ferenc Szidarovszky,(1999), The Stability of Dynamic Rent?seeking Games, International Fame Theory Review, Vol.1, No.1, 87?102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