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以來,全球體育用品業的形勢和格局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各大品牌圍繞科技創新、規模擴張、知識產權、貿易保護和品牌戰略為核心的市場競爭日趨激烈;高新技術和新型材料的廣泛應用,有效地促進了運動成績提高的同時又形成了新的技術壟斷。
我國體育用品業的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展并保持著強勁的發展態勢。基本上完成資本原始積累的諸多企業,開始走出仿造、單純加工和盲目造勢宣傳的誤區,向著科技開發、自主知識產權、規模擴張為主要目標的品牌戰略大踏步的邁進。2004年之前,我國體育行業內沒有一個中國名牌,之后兩年中,中國體育用品業評出乒乓器材、田徑專業用比賽運動鞋、電動跑步機3大類11家企業的“中國名牌”;我國加工制造業空前發展,產品除保證競技體育使用、滿足全民健身市場需求外,出口量大幅增加;越來越多的企業堅持“走出去” 的戰略,積極參與國際競爭;為使更多的國產器材進入2008年奧運賽場,國內企業精神振奮,務實創新,圍繞產品的升級換代高標準嚴要求地應對各種挑戰。但同時我們還應該清醒地看到,在科技、經濟一體化的今天,“中國制造”的比較優勢正逐步弱化,而原有的先天不足表現得越來越明顯。特別是2008年奧運會的日益臨近,不僅為中國體育用品業的發展提供了擴展的空間,也激起了全世界體育用品生產企業對于中國市場的熱情。
一、原創設備制造商業模式概述
原創設備制造,通常被譯為“貼牌制造”或“定牌加工”。典型的原創設備制造方式為:擁有原創設備的加工原創設備制造方(受委托方)按照委托方式的要求,用自己的設備為其加工生產產品,而后貼上委托方商標交貨整個活動中,加工方只獲得加工費用,自己無權經銷該商品。委托方始終控制著營銷系統、品牌等無形或有形資產。前者只獲得產品加工費,后者則獲得從產品設計到銷售整個過程中產生的所有回報。
跨國公司的原創設備制造浪潮,已將中國企業深深卷入。實際上,最近十幾年以來中國幾乎所有重要外向型制造企業,都不同程度地卷入了跨國公司的外源化網絡,其中許多企業是通過形式介入的。
二、原創設備制造商業模式對中國體育用品制造業的影響
1.我國體育用品制造業喪失核心競爭力
有人說,商場是海,企業是船,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好比是帆。以知識產權和品牌為代表的無形資產是當今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企業只有建立起自己的知識產權和品牌體系,成為知識產權創新主體,才能在競爭中穩步前進。
據一項數據統計,近百個國際重量級體育品牌如今都已經進入了中國市場(比如“耐克”、“銳步”、“阿迪達斯”等國際7個健身器材巨頭),年銷售額110億美元的耐克公司已在中國設立了17個簽約運動鞋廠130個簽約運動服及配件廠,在全國有700家專賣店市場占有率達到了28%,并計劃以30%的速度繼續拓展市場;阿迪達斯在中國設有53個工廠,擁有20萬員工,在200多個城市鋪設有1500個銷售點,并計劃到2008年將銷售點增加到4000家;我國大多數體育用品企業生產的產品多屬勞動密集型產品,產品的科技含量低,新材料新工藝應用少,產品更新換代速度遲緩。以運動鞋為例,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運動鞋生產和制造基地,僅廣東就有4000多家大小運動鞋企業,但絕大部分都是對外加工。在如今全球范圍內,每兩雙運動鞋中就有一雙是中國制造的,但是,縱觀世界運動鞋市場,可以清晰地發現沒有一雙中國的運動鞋品牌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出口的近50%屬于貼牌制造,缺乏資本密集型的高技術、高附加值的產品,是目前我國體育用品制造業的通病。
2.忽視自主創新能力的培育
創新,并非是一個簡單的名詞,它應該是一種思維、判斷、決策、實踐的系統而綜合的過程。我國《體育事業“十一五”規劃》對我國體育用品業提出了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要求。在進一步發揮行業指導作用的基礎上,鼓勵和引導體育用品企業增加研發投入,開展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和營銷手段創新。加強體育用品標準體系建設以及產品質量監管和認證工作,提高國際市場競爭力,打造體育用品世界品牌。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因為信息技術的推動今天的世界進入了以高科技產業為龍頭,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核心的知識經濟時代。我國體育用品制造業中,很多企業一味沉迷于原創設備制造為外資品牌打工,卻忽視了對自有品牌的建設,只是為了獲得眼前的利益,其原因在于缺乏自主的精神和創新的魄力。而在當今的國際市場競爭中,品牌就是霸權,各個跨國公司無不是以強勢品牌進行市場壟斷。在今天這樣一個名牌消費時代或至少是名牌購買時代,產品力是無法代替品牌力的。就像你可以生產出比耐克、阿迪達斯更強的產品,但缺乏耐克、阿迪達斯的品牌力,產品力是無法轉化成市場力的。“紅雙喜”牌乒乓球器材是有世界知名度的國產品牌,但其原材料絕大部分依賴進口。2008年北京奧運會將需要1.7億美元的比賽器材,若不改變企業現有的生產理念,這塊大蛋糕是很難被我國廠商吃到嘴里的。
3.原創設備制造生產模式自身也存在不可避免的風險
這種風險來自于幾個方面:一方面,地位被動。亞洲金融危機提醒我們,以貿易出口為導向的經濟增長模式不是萬能的。國外名牌廠商之所以與我國廠商簽訂原創設備制造合作協議,通常是基于全球“比較利益”的考慮,青睞我國優越的生產條件。當我國此項生產條件的比較利益下降時,外商自然就會見好就收。另一方面, 還存在法律風險。我國企業與跨國企業簽訂合同加工生產之后在國外銷售產品,如果發生法律糾紛, 因為我國企業規模小、實力弱,加之對國外法律不熟悉,往往造成被動局面,遭受損失。而這種風險原創設備制造往往使我國原創設備制造企業防不勝防。此外,獲利微薄也是原創設備制造模式面臨的瓶頸。
三、自主創新能力———中國體育用品制造業擺脫原創設備制造商業模式的路徑選擇
1.實現產業升級
這是一種漸進的變化,成功與否取決于能否在學習曲線上盡快追趕先進企業的學習能力和組織能力而學習能力和組織能力,決定了一個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和持久的競爭力。對那些有條件獲取大規模原創設備制造訂單的中國體育用品企業來說,由于是在先進企業的品牌產品趨于成熟的階段進入市場,此階段的主要任務不是大規模投入研發和形成著名品牌,而是更注重生產規模和時效努力建立與發包者之間的互動關系和誠信關系,大力發展規模經濟和速度經濟逐步形成快速的技術學習和擴張產品創新的組織能力。
2.實行品牌建設戰略
品牌源于英文“Brand”一詞。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市場評價國際化的今天,品牌已經成為一個國家和城市國際競爭力的重要體現。
(1)政府領銜支持
國際知名體育用品企業在知識產權和品牌上的優勢,最初都是依靠國內市場的不斷成長而培育出來的如阿迪達斯、耐克等等。當今的中國市場在國際品牌林立的形勢下,政府應該領銜帶頭支持本土企業實施品牌戰略,為創建自主品牌的企業提供制度保障,擺脫條塊分割的政府決策體制,為國內體育用品企業的競爭提供充足的制度環境。
(2)大力提高國民文化水平和綜合素質,形成強有力的民族凝聚力
中國體育用品企業創建品牌戰略的障礙之一來源于國民對自己品牌的理解力。從歷史上看,鴉片戰爭使國民喪失了對自己文化的信心,之后的百年屈辱和落后,使中國人對國外的產品和技術更加依賴;改革開放以后,大量外資進入使得中國的年輕一代生活環境早已被“耐克”、“背靠背”和“彪馬”所包圍,人們對這些國際頂級品牌的信賴已經成為行為的動力。因此,中國體育用品企業自創品牌的戰略,其實并不簡單的是一個經濟問題或企業戰略的選擇,而是一個復雜的民族文化水平提高和國家凝聚力的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