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作為具有相似文化背景的兩個亞洲國家,日本已經成為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這與日本企業制度競爭力的提高不無關系。中國企業的公司治理目前正處在經濟轉型期,因此需要有一個向國外發達市場經濟國家學習、借鑒的過程。
[關鍵詞] 企業制度 法人相互持股 主銀行體制
一、日本企業制度的基本特征
1.法人相互持股的企業制度。日本企業制度主要以公司制為主。日本公司的股權結構是以法人持股,特別是以法人相互持股為特征的,公司大部分股權主要控制在金融機構和實業公司這一類法人手里。因此,日本公司又有“法人資本主義”的別稱。
一般來說,日本的中小企業資本所有權結構仍以個人為主,法人持股率較低。當中小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單靠個人或家族資本已經無法滿足企業擴張需要時,銀行或其它企業法人持股的比例則會相應上升;一旦法人持股比例上升,法人大股東很快就控制了大企業。因此,法人資本主義所有制主要在日本的大公司即公開上市的股份公司中較為普遍。值得重視的是,在日本的股份公司中,絕大多數為非上市公司。在上市公司中,個人股東持股率低,法人股東持股率則高達70%以上。
2.以銀行直接持股為基礎的主銀行體制。在日本,所有大企業都有自己的主要貸款銀行。日本銀行與企業之間的關系一般比較固定,一旦結合很少變動。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⑴日本沒有形成象美國那樣非常發達的資本市場;⑵日本金融機構依法人形式持有許多大公司的股票,密切了銀行與企業間的關系。因此,日本企業的融資方式與美國正相反,主要依靠銀行貸款,間接從社會籌借資金。一般把在某企業接受貸款中居第一位的銀行稱為該企業的主銀行;當企業遇到危機時主銀行必須采取救助措施。
3.日本公司內部的組織結構包括股東大會、董事會與日常業務的最高責任者,這在形式上類似于美國公司。其中,董事會是公司決策機關,董事代表是業務執行機關的代表,它相當于美國公司的總經理,并能夠代表公司。由于負責經營管理的高級職員都兼任董事,從董事里再選出董事代表,它使日本公司的決策機關與執行機關在實際上合二為一。在公司中的社長、總經理及董事一身兼二任,既是決策者,又是執行者,這一重要特征由此構成了日本公司權力制度的一大特色。
4.日本公司中對經營者的監督和約束主要來自兩個方面:
(1)法人股東的監督制約。由于法人相互持股,日本公司中的經理人員擁有高度的經營自主權,普通股東在經營者權力的形成及維持方面,基本上起不到控制作用;但經營者不能因此漠視股東利益,尤其是法人大股東的利益。一旦公司經營出了問題,法人股東將從維護股東利益出發進行干預,其主要形式是:法人股東聯合起來罷免或更換公司經營者。因此,與美國公司股權分散所形成的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經營者成為公司權力主體不同,日本公司由于法人相互持股,經營者在享有高度自主權的同時,也受到來自法人股東的有效監督及其約束。
(2)主銀行的監督制約。與美國公司不同,日本公司同銀行的關系密切,銀行尤其是主銀行既是公司的持股者,又是主要貸款者。由于這一特定關系,日本銀行十分關心所貸款公司的經營狀況,一般通過銀行信貸及其賬戶來監督公司經營狀況,在公司經營不佳時,甚至可以通過召開股東大會或董事會來更換公司最高領導層即經理人員。
5.實行頗具特色的諸種激勵制度,形成多層次管理體系。日本公司普遍推行了職工持股制度。為鼓勵職工持股,各公司一般都規定了相應的獎勵制度。在企業勞動及工資制度方面,日本企業尤其是大企業普遍實行終身雇傭制、年功序列制、崗位輪換制、企業內工會制以及限于企業內部的教育制度等,多層次的管理制度,強化了企業管理及其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二、日本企業制度的分析評價
1.與英美模式相比,日本企業制度有著不同的特點,其中法人相互持股是其突出特征。一般來說,股票占有的基本方式應是單向持股,但在日本,法人持股卻經常采用相互持股、環形滲透的方式。其原因是:(1)法律不同。由于法人持股易形成壟斷,各國法律對此都加以限制。但在日本,法律上對企業間的相互投資幾乎完全沒有限制,它使法人相互持股在日本得以實行;(2)傳統的影響。日本的企業組織在歷史上有財閥體系的傳統,受其影響形成的法人相互持股制度,使日本企業間形成了比一般企業更為穩定的持久的長期協作關系。
2.日本公司有效管理的基礎在于法人相互持股所形成的特有的股權結構。這種獨特的股權結構使經營者在具有充分經營自主權的同時也相應地得到有效的監督。它既維護了所有者的權益也保障了企業長期穩定的發展?;诖耍毡竟疽幌蛑匾暿袌稣加新屎托庐a品開發等長期投資,這與美國公司把提高股價作為經營目標有很大的不同。與此同時,日本公司側重于長期發展,這在客觀上為日本經濟的持續增長提供了可能,但其前提及為此付出的代價是:很少顧及甚或犧牲個人股東的利益。
3.日本企業的相互持股制度強化了企業與企業間,以及企業與銀行間的關系,它使銀行尤其是主體銀行在日本企業的經營活動中發揮著獨特的作用。作為公司的主要股東它可以使公司避免被兼并的危險,也可以通過貸款等形式幫助公司度過經營困難。企業實行主銀行制度的弊端在于:易導致“泡沫經濟”及其金融風險,由此累及到法人相互持股制度。大量研究表明:在日本經濟高速發展的年代里,多數企業非常依賴主銀行體制,以銀行為中心的企業集團亦具有約束高層管理人員的有效監督系統和治理機制。但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主銀行的重要性已大為下降。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日本“泡沫經濟”破裂,銀行因此背上大量不良貸款的包袱,一些大企業也因此出現巨額赤字負擔?!芭菽洕钡谋罎?,使日本公司的融資方式及資本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1)公司對外部資金依賴度降低,外部資金中借款比例減少,;(2)公司利用有價證券融資的比例相應得以提高。借款依存度高的僅是一些中小企業和制造業,相應地,大企業中制造業的借款依存度較低,利用企業證券、股票融資卻呈增長態勢。由此可見,日本公司中的自有資本比率業已大幅上升,并已出現了“企業脫離銀行”及“企業選擇銀行”的現象,主銀行體制已經發生動搖。
三、如何借鑒日本企業的治理經驗
1.法人持股制度的利弊。日本企業實行法人持股,可以使股權相對集中,最終使所有權與經營權趨于結合,其好處在于:法人相互持股可以使公司法人股東之間形成一種相互依賴、相互控制、相互支持的協調互動關系,有利于企業及公司結構的穩定及其經營行為的長期化。與股權分散的英、美公司相反,在股權相對集中的日本公司中,很少出現公司相互之間的“惡意收購”,企業或公司間的兼并常以“善意接管”的形式出現,即:合并雙方的大股東事先進行協商談判,達成一致意見后,再通過證券市場轉移股票,實現合并。法人持股制度的弊端在于:法人相互持股易產生壟斷行為,并有可能出現公司經營者相互勾結侵犯所有者利益。
2.重視經營管理。日本公司重視企業經營管理者的作用,一般通過削弱股東的權力給經營者以最大限度的自主權,同時也強調公司內部的監督制衡。日本公司的主銀行體制和法人持股制度運行的實踐表明:機構投資者、銀行和法人股東對經理人員的監督制衡作用,有利于保障股東和職工的權益,從長遠看有利于企業的發展。
3.間接融資為主。日本公司重視外部融資,銀行與企業長期保持密切聯系,企業融資主要以銀行貸款即間接融資為主,近年來卻在逐漸減少對銀行的借款依賴。從國際上對資本市場和融資方式的評價看,日本的評價較高。由此可知:企業需重視包括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在內的多種渠道、多種方式的融資,但從長期績效看,企業應以間接融資為主,直接融資為輔。
4.銀企關系密切。日本長期奉行政府主導的市場經濟,日本公司則受該經濟模式的影響,政府以及家族對公司的治理運營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市場的約束作用不夠顯著;股東的作用主要集中在以銀行為主的大股東上,法人相互持股制度使得銀企關系緊密,公司治理及其運營不可避免地深受公司主銀行的影響,難以避免經濟泡沫及其金融危機的影響。
5.日本企業制度中值得借鑒之處在于:企業內部摩擦力小,凝聚力強,企業和職工利益和諧共振,形成為全體職工榮辱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從而獲得和汲取了強大的發展動力,并為日本經濟騰飛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目前,西方發達國家的公司治理正由以往的“單邊治理”向注重利益相關者共同利益的“多邊治理”模式轉變,公司治理呈現出趨同性。中國經濟正處于體制轉型期,因此,中國企業的公司治理需要特別強調“利益相關者的共同治理”,同時需要結合中國的國情、中國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資本市場的成熟程度以及國有商業銀行體制改革的目標,適時選擇適合中國企業公司治理的最佳模式。
參考文獻:
[1]青木昌彥:比較制度分析[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1
[2]董偉:論現代日本企業制度系統[J].東北亞論壇,2000,(2)
[3]衣長軍林俊國:公司治理結構理論與公司治理模式比較研究[J].企業經濟,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