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數據描述及研究方法
桂林作為國際旅游名城,旅游業是支柱產業。近些年來,桂林旅游業占第三產業的比重已達35%,有力地拉動了國民經濟增長。本文根據旅游消費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設定模型,實證分析旅游消費與桂林旅游經濟增長的關系。同時,考慮到數據的可得性,相關數據均取自1999年~2005年的《中國統計年鑒》、《桂林市統計年鑒》及《桂林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文中用全國城鎮居民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來衡量我國居民的旅游消費水平,用國內生產總值、第三產業增加值、旅游收入和游客接待人次來表示桂林旅游經濟的增長狀況。在使用這些數據時,本文用游客接待人次和全國城鎮居民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對桂林旅游收入的邊際貢獻進行了自然對數轉換,以反映變量之間關系的彈性值。
二、計量模型的構建
桂林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之風光,雖為國際旅游城市,但國內游客仍一直是其接待主體,國內客源市場對桂林旅游收入年年攀升的貢獻不可小覷。鑒于此,文章利用影響旅游收入(Y)的游客接待人次(L)和全國城鎮居民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K)建立模型,分析桂林旅游收入增長過程。
經過統計分析, Y、L、K之間的關系呈Cobb-Gauglas生產函數的形式:Y=eALαKβ
顯然,此函數關系式反映了游客接待人次和全國城鎮居民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對桂林旅游經濟增長的貢獻。為了研究需要,在上式兩端同時取自然對數,即得到如下模型:
lnY=A+αlnL+βlnK(1)
三、實證結果分析
運用Eviews5.0軟件對(1)式進行了相關數據處理后,計量模型的輸出結果如表:
從表中易知:A= -6.8815,α=0.5638,β=0.4220
于是(1)式函數即:=e-6.8815L0.5638K0.4220 (2)
(0.112592)(0.195218)
R2=0.9506F=68.40110
由輸出結果知, 模型中參數α與β的t檢驗均達到極顯著狀態,模型的擬合優度比較好, 顯著性檢驗通過。經異方差和規模效益不變性檢驗, 該模型不存在異方差,并接受α+β=1的假設, 同時也符合彈性預期值。游客接待人次的貢獻率為0.5638, 全國城鎮居民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貢獻率為0.4220, 這表明兩者對桂林旅游經濟的增長有著顯著影響。此外,根據模型(2)就游客接待人次(L)與全國城鎮居民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K)對旅游收入的邊際貢獻做進一步分析,驗證了該增長模型的優良性。
四、結論與建議
從實證分析來看,游客接待人次和全國城鎮居民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對桂林旅游經濟增長影響顯著。據此,桂林要想實現旅游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必須高度重視游客接待水平的提高和國內市場的拓展。一是要立足國內市場, 抓好國內旅游, 使更多國內游客成為回頭客,力促旅游業成為桂林新的經濟增長點。二是要加大旅游促銷力度,加強旅游品牌打造,提高桂林旅游產品的影響力與知名度,以吸引更多的中外游客“走進來”,把桂林旅游做大做強。三是要整合旅游資源,優化旅游線路,努力提高旅游綜合效益,帶動大桂林旅游經濟的迅速發展。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