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哈薩克族具有悠久的歷史、獨特的民俗文化,充分開發和利用伊犁哈薩克族民俗文化對促進伊犁河谷旅游的發展將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在開發中應當做到遵循規律、尊重習慣、重視效益、開發與保護并重的原則,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和旅游產品、項目單一的問題,綜合運用靜態、動態、產品、主題附會和原生自然式開發模式,從民俗旅游規劃、旅游經營和旅游開發大環境建設等方面積極推進伊犁河谷哈薩克民俗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關鍵詞] 伊犁旅游 哈薩克民俗文化 開發 對策
民俗文化旅游是我國民族地區旅游資源開發的重要內容,有著廣闊的市場潛力和發展空間。伊犁河谷做為我國哈薩克族的主要聚居地,擁有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民俗文化資源。充分開發哈薩克族民俗文化資源,不僅可以豐富伊犁河谷的民俗文化旅游,而且可以帶動相關產業的經濟發展,從而促進伊犁河谷經濟社會的全面振興。
一、哈薩克民俗文化資源的開發原則
1.哈薩克民俗文化資源概況
伊犁河谷是我國哈薩克族形成和發展的重要地域,也是西北邊陲重地,在全國近120萬的哈薩克族人口中,50%以上都在伊犁河谷。哈薩克族人民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長河中,逐漸形成并保持著自己獨特的風情習俗,成為今天內涵豐富且獨具特色的哈薩克族民俗文化。
傳統哈薩克族是一個以游牧為主要生計方式的民族,與游牧相關的物質和非物質民族文化是其文化的一大特色。大致來說有以帳篷居住、冬牧場夏牧場之間的轉場等獨特的居住習俗;以皮毛為和絲綢為主要原料的服飾文化;以肉、奶、面、米為特色的飲食習俗和文化;以庫爾邦節、肉孜節等為特色的民族節日慶典;以出生禮、割禮、婚禮等為特色的人生禮儀;遵老愛幼、禮貌待人的禮儀習俗等共同構成了哈薩克族獨特的民族民俗文化資源,成為開發民俗文化資源的重要寶庫。
伊犁的哈薩克族民俗文化不但是哈薩克族文化的體現,在今天更具有了旅游開發的價值,成為吸引中外游客的重要民俗風情旅游資源。
2.哈薩克民俗文化資源的開發原則
(1)民俗文化旅游開發的文化保存原則。當前伊犁河谷在人文旅游資源開發過程中存在較大的主觀隨意性,缺乏科學理論支撐。因此,在哈薩克民俗文化旅游開發工作中,應盡量真實地反映民俗文化。在經濟發展、文化交流的同時著重保護自己的文化傳統,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失去自己的民俗文化特色,也就基本失去了旅游生命力,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2)民俗文化旅游開發的經濟效益原則。對于民俗文化旅游開發而言,其經濟效益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通過飲食、住宿、購物、交通、就業、招商引資等帶動地區經濟發展,二是項目自身的經濟效益。除了經營管理原因之外,區位是關鍵,伊犁是口岸城市,是對外開放的窗口具有現代化城市的特征,同時又是少數民族實際分布區。因此,民俗文化的旅游開發應慎選區位與主要客源區,推動旅游區建設和區域旅游經濟的發展,避免遍地開花式的亂開發。
(3)堅持保護與開發并重的原則。要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有效保護資源,實現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為了避免“發展性破壞”,政府應及時組織專家進行民俗旅游資源調查,有重點、有步驟地科學開發旅游資源,,制定民俗文化環境保護規劃,把民俗文化環境保護與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協調起來。
(4)應尊重客觀規律,遵循科學原則。在民俗旅游開發中,既要注重觀賞性,又要注重參與性,將傳統的靜態參觀式變為動態參與式。充分利用游客的求似、求異與求古心理,開發具有藝術價值的擬古資源,以增加民俗旅游資源的魅力。應保持“活生生”的民俗“全貌”,予以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
(5)民俗旅游與其他旅游相結合的原則。應將民俗旅游與其他旅游,如山水風光游、文物古跡游相結合,納入到大旅游的格局之中。可以開展民族鄉村旅游,即“住帳篷、吃民族特色飲食、參與游牧活動、賞草原風光、體驗哈薩克族風情”,吸引人們的興趣。哈薩克族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情,應結合庫爾邦節、肉孜節、那吾肉孜節等傳統節日,開展叼羊、姑娘追、摔跤、拾銀幣、蕩秋千、射箭等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民俗旅游活動。
(6)開發中要尊重民族習慣,遵守國家民族政策的原則。民俗旅游資源的開發一要遵守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二是充分尊重民族習慣。
二、哈薩克民俗文化資源開發注意事項
一是樹立品牌意識。防止項目開發上的低層次、無序的重復建設和標準模仿導致行業內惡性競爭。要堅持高品位開發,防止開發中的低品位和庸俗化。哈薩克民俗文化底蘊豐厚,要提倡和盡量做到民俗不俗,俗中有雅,注意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內涵,要保證具有魅力的民族民俗文化得到弘揚和保護。
二是不斷開發新品種。在繼續做大、做強原有民俗品種的基礎上,不斷開發新品種,尤其是開發具有時代性強表現現代人精神風貌的新民俗。民俗旅游的開發不應走拼盤的套路,要以本地資源為依托,使旅游產品具有當地特色和民族氣息。
三是應突出民俗旅游消費特色。民俗旅游消費具有時間性、日常性、大眾性和文化性較強等特點,因此,在開發的時候,就應在季節時令、參與性、自助性、文化品位上下功夫,以滿足游客“求古”、“求異”、“求樂”、“求舊”的心理需要。
三、哈薩克民俗文化資源開發途徑和模式
一個地區的民俗文化開發應選擇符合當地實際、體現民俗文化特色的適當形式。根據國內外民俗旅游資源開發的現狀與經驗,結合伊犁地區民俗資源的內容與特點,哈薩克族民俗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可采取以下5種途徑和模式。
1.靜態開發
這是以游客靜觀為主的旅游項目開發模式,多以民俗設施、民俗陳列為主要形式。現有的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博物館就屬此種類型。這種形式可供游客集中觀賞民俗景觀,具有重要的審美價值和學術價值,既可使游客大開眼界,增長知識,又可以有效地保護傳統哈薩克族民俗文化。
2.動態開發
這是以游客參與或半參與特定民俗活動為主的開發模式。游客可參與具有哈薩克族生活特點的歌舞、飲食、競技和其他的生活、勞作、游戲活動。伊犁哈薩克族有許多特色鮮明、吸引力強的民俗活動,如叼羊和姑娘追、摔跤表演等,游客可以從中親身感受哈薩克族原汁原味的民俗風情,在別開生面的活動中大盡游興。
3.產品開發
在這方面伊犁河谷更具有獨特的優勢,如各色民族服飾、熏馬腸熏馬肉系列食品、熏衣草精油、馬鹿鹿茸等。但在開發中要堅持特色文化內涵原則、便于攜帶及檔次兼顧的原則。
4.主題附會式
這是將民俗文化主題與某一特定功能的旅游業設施結合起來的開發模式。如在民俗村或旅游區內部或外圍地區設置賓館、餐廳,其建筑外型、內部裝潢、員工服飾、飲食風味、歌舞表演等方面都用以反映哈薩克族民俗文化,形成一個“主題賓館”或“主題餐廳”。這類“主題餐廳”必將比一般酒店更有特色、更具吸引力。
5.原生自然式開發
在一個民俗文化相對豐富的地域中選擇一個最為典型,交通也比較便利的村落對旅游者展開宣傳,以村民的自然生活生產和村落的自然型態為旅游內容,以此種原汁原味的模式開發旅游業。
四、哈薩克民俗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利用的對策
1.民俗文化旅游規劃要科學、合理,可行性要強。
伊犁河谷發展哈薩克族民俗文化旅游需要政府部門的大力扶持與幫助。首先,從宏觀上對民俗文化旅游進行規劃、協調和監督,保證民俗文化旅游開發的科學性。其次,盡快出臺相關的法規政策,保障民俗文化旅游健康、和諧地發展。第三,積極開拓投資、融資渠道。鼓勵國有、集體、民營、個體等多種經濟成分參與民俗旅游的開發建設。第四,做好宣傳促銷工作。政府應該發揮主導作用,聯合各旅游企業,加大哈薩克族民俗文化旅游的宣傳促銷力度,廣泛開拓客源市場。
2.哈薩克民俗文化旅游經營策略
(1)準確定位客源市場。中亞五國和俄羅斯是我國西北部友好鄰國,地緣優勢顯著,成為伊犁河谷主要的國際客源市場,具有很大的開發潛力。而且,歷史上這些國家與中國的交往很密切,文化交流也很頻繁。這些國家對哈薩克族歷史與民俗文化關系久遠,具有一定的親和力,更能激發他們參與哈薩克族民俗文化旅游的動機。國內市場主要是指東部地區和中部地區。伊犁河谷處于最西北的地方,許多民俗文化資源具有壟斷性,對東部地區和中部地區的游客會具有很強的吸引力。
(2)加大宣傳力度。伊犁河谷的哈薩克族民俗文化旅游起步比較晚,外界很少了解,應積極采取在報紙上搞新聞專刊、電視臺播放錄象片、舉行新聞發布會、舉辦各種圖片展、印刷各種畫冊、明信片、發行掛歷等多種形式,加大文化旅游資源的宣傳力度,擴大文化旅游的影響,吸引更多的游客來旅游。
(3)積極培養旅游專業人才,建立一支高素質的旅游管理與服務隊伍。要快速發展旅游業,必須有一支高素質的旅游專業管理隊伍和服務隊伍.目前可以采取引進和自我培訓的方法,培養旅游專業人才,解決目前伊犁河谷旅游管理人才缺乏,旅游服務人員素質不高的問題。哈薩克族民俗文化旅游開發,是一項文化性較強、涉及面較廣、有一定技術性的旅游開發,對于人才的要求很高。為了加快培養伊犁河谷民俗旅游人才,建議新疆一些高校開設民俗旅游專業,進行系統的民俗旅游專業知識講授,并將理論知識與旅游實踐相結合。
(4)加強民俗文化保護。發展民俗文化旅游,既要充分發掘民俗文化,讓有限的文化資源發揮出最大的經濟效益;又要在保護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民俗文化資源。開發哈薩克族民俗旅游不僅可以促進旅游業的發展,而且還能夠帶動伊犁河谷經濟整體發展。政府部門應制定相關政策法規,約束旅游企業,使其合理開發。旅游景區自身應重視對哈薩克族民俗文化的保護。
3.哈薩克民俗文化資源開發還應重視大環境的建設
(1)加強部門協調與合作,齊心協力為旅游資源開發排憂解難。旅游管理部門要和國土、林業、建設等部門進行協調;主持開發伊犁河谷哈薩克族民俗文化旅游;政府各職能部門加大發展旅游的支持力度,搞好景點周邊環境建設。
(2)建立專門工作班子,進行旅游資源的科學合理規劃工作。要建立專門工作班子對伊犁河谷哈薩克族民俗文化旅游資源開發進行規劃。要注重哈薩克族民俗文化的挖掘和開發,如以伊犁河谷的草原及其特殊的自然生態環境和草原民族風俗,形成“西天山草原風光哈薩克民俗旅游區”;以河谷西部的邊境城市、歷史文化遺存和邊境口岸優勢,形成“可克達拉西域民族風情旅游區”。按照差異化原則,建設四大哈薩克民俗文化旅游功能區,一是以那拉提、唐布拉、庫爾德寧、賽里木湖為中心的具有典型西部風情的原始森林、山地草原、名山風景構成的“草原風情旅游區”;二是以伊寧市為中心伊寧縣、察布查爾縣、霍城縣構成的“河谷休閑旅游區”;三是以惠遠古城、靖遠寺、圣佑廟、格登碑、草原石人、夏塔古城、八卦城串連形成的“文物古跡旅游區”;四是以霍爾果斯、都拉塔口岸組成的“跨國邊境旅游區”。
參考文獻:
[1]崔廣彬鄭巖:遼寧省滿族民俗文化旅游開發研究,滿族研究,2007年第1期
[2]張曉雯:西藏民俗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成都大學學報,2007年第2期
[3]王新紅:云南民俗文化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保山師專學報,2006年第6 期
[4]邢靜:略談我區民俗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回族研究,2006年第2 期
[5]賈合甫.米爾扎汗:哈薩克歷史及其民俗概論,新疆人民出版社,1992年11月
[6]再努拉:哈薩克民俗習慣知識,新疆科技衛生出版社,1998年2月
[7]徐金發:新疆旅游覽勝,新疆大學出版社,1992年3月
[8]于學蒹:現代旅游市場經營學,旅游教育出版社,1994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