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環渤海區域港口眾多,大小港之間,強港之間的競爭一直很激烈。爭做環渤海港口龍頭更一直是青島、天津、大連的目標。這樣的競爭將使各港口更好得發展嗎?其中顯然存在著問題。
1.按照交通部的有關統計和規劃,我國沿海港口的產能要到2010年才會基本實現總體供需平衡。但由于過去幾年港口的投資沖動使得港口總體產能增長較快,特別是“十一五”期間,珠三角地區及環渤海灣地區港口產能的結構性過剩局面已有所顯現,且有進一步加劇可能。青島港、煙臺港等大型港口因貨源過于充足,時常處于高負荷運作的狀態,貨物壓船和壓港的狀況時有出現;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小型港口因貨源等問題,處于“產能過剩”的狀態,資源浪費嚴重。
2.在港口缺乏合理分工的情況下,港口間腹地貨源、集疏運設施方面的競爭異常激烈。與某一區域內各港口比拼價格、無序競爭相矛盾的是,我國港口整體吞吐能力仍顯不足。
3.來自于東亞、南亞及環太平洋地區的國際競爭激烈,國內與北美及歐洲之間集裝箱貨運量的70%仍要通過境外港口中轉。這些中轉業務如果在境內開展,不僅可大大擴展國內海港的吞吐規模,而且對港口城市經濟發展將起到巨大的帶動作用。但這種趨勢如果不加以遏止,國內港口將在短短幾年間喪失機遇,淪為支線港。對于航運公司來說,選擇掛靠航點的首要因素是港口是否擁有貿易貨源的腹地,其次是吞吐能力和裝卸效率等,價格只排名第三。這就意味著,如果中國港口希望吸引更多航運企業掛靠,與國外港口一爭高下,首先自己必須力爭成為這一區域內的樞紐。而確立樞紐地位,整合資源至關重要。
4.環渤海區域的經濟一體化離不開港口的發展。港口的有效整合既有助于區域經濟發展,又推動一體化的進程。
以下將從環渤海主要港口各自的特色出發,揚長避短,分工合作,提出區域整合的構想。
青島港——
有著得天獨厚的建港條件和深水航道,是北方最大的礦石中轉港,最大的國際集裝箱中轉港。進出口集裝箱箱源沿著黃河流域可以上溯到西部內陸。新港的建設進一步擴大了港口通過能力。
發展方向:整體布局,以青島港為干線港,實行區港聯動,日照港、煙臺港為支線港,威海港、龍口港等為喂給港。
天津港——
淤泥質、高成本是天津港的最大劣勢。但是,天津港是北方惟一的2億噸級大港,大宗散貨和集裝箱在的地位幾乎同等重要。陸域面積廣闊,每平方米碼頭占有陸域面積1000平方米,高于國內其他港口。天津港背靠京津、輻射中西部,70%以上的進出口貨物來自北京、河北、山西、內蒙古等,60%以上的集裝箱運量來自\"三北\"地區,北京的外貿出口貨物中約有80%通過天津港出口。
天津港在局部也應該進行區域整合,化競爭為合作。秦皇島港是中國最大的能源輸出港,大慶油田的輸油管、山西煤炭外運的大秦鐵路直達港口。周邊還有黃驊港和曹碑店港。
由于青島和天津腹地交叉較多,爭搶貨源一直比較激烈。出于此,兩港應該發揮各自優勢,合理分工,實現良性發展。
大連港——
我國外貿第一大港,外貿進出口量占全國的五分之一左右,與朝鮮、韓國、日本、俄羅斯遠東地區有密切聯系。吐量大于吞量,外貿高于內貿,是大連港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東北三省和內蒙古東部地區的重要出海口,我國最大的油品轉運中心。
大連港應立足于為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服務,為東北三省加強區域經濟合作提供平臺和通道。
大連港相比于青島和天津,缺少其他港口的配合和補充,顯得比較孤立。大連港周邊,有近130年歷史的營口港,鲅魚圈新港區主要為長春第一汽車廠的汽車運向南方各省的中轉地。還有錦州港,因此大連港也可推組合港策略。
由上可看出,環渤海區域的港口可以實行從局部到整體的整合,走集團戰略,形成大型的周轉港。此外,港務集團內部的資產整合是國內港口資源整合的另一個途徑,也為未實現整體上市的港口上市公司創造了足夠的想象空間。
港口的區域整合將是未來的發展趨勢,既有利于港口的良性發展,與區域經濟一體化又有相互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財富時報
[2]青島新聞網
[3]王柄根:證券時報
[4]高于萍:21世紀經濟報道
[5]周永峰:中國水運報作者
[6]楊華:北方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