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分析了江門市農業發展的現狀及農業發展的制約因素,探討了江門市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方向和主要對策。指出江門市農業發展必須通過農業結構升級、水土資源可持續利用、農業聯合開發及制度創新實現江門市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 農業 可持續發展 對策
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戰略決策,也是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持續農業作為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組成部分已納入《中國21世紀議程》。江門市位于珠江三角洲,擁有豐富的農業資源,比鄰港澳,擁有發展農業良好的區位優勢,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蛋禽水產花卉蔬菜出口基地及農產品加工基地。改革開放以來農業結構進一步優化,農業生產的區域化、專業化、特色化趨勢明顯,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取得了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城鄉和工農“二元結構”造成工農相關度低,互動機制缺失,甚至工業發展亂占耕地,破壞環境等現象造成產業結構層次低、生態環境退化已成為江門市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內在缺陷。由于農業長期得不到工業的支持,農產品加工工業相對落后。傳統農業的規模優勢弱化,致使農業產業化進程緩慢。隨著我國加入WTO,國際農業競爭加劇,客觀上要求轉變農業增長方式和經營管理方式,利用江門市的比較優勢,因地制宜地制定農業發展戰略,探索一條適合江門市農業可持續發展之路。
一、江門市農業發展的現狀
1.農業生產穩步增長。2006年全年完成農業總產值151.4億元,增長2.8%,其中:種植業產值增長1.36%,林業產值增長12.23%,畜牧業產值增長2.42%,漁業產值增長4.14%。
2.農業結構調整初見成效:2006年全年農作物播種面積486.85萬畝,增長6.16%,其中:糧食播種面積318.25萬畝,增長13.74%。糧食產量102.68萬噸,增長12.94%,其中水稻產量95.03萬噸,增長15.53%。水果產量17.41萬噸,下降0.96%;水產品產量74.31萬噸,增長4.43%;肉類產量26.78萬噸,增長1.65%,其中豬肉產量16.69萬噸,增長3.87%;蔬菜產量142.94萬噸,下降3.54%。
3.現代農業加快發展。實施科技興農戰略,引進新品種,農作物和畜禽良種覆蓋率分別超95%和93%。創建32家各類農業科技創新中心、示范基地,目前全市共有18個產品獲國家級綠色食品認證。推廣使用農業機械,水稻生產綜合機械化水平達51%,機耕率達92%,機收率達42%,農業機械化程度居全省先進行列;開展農村科技教育培訓,15萬名農民參加綠色證書培訓。積極推行無公害生產和綠色認證。為了讓農產品更加“綠色”,全市建有無公害生產基地171個,21個產品獲得國際級綠色食品認證,3個農產品獲得“中國名牌產品”稱號,6個農產品獲得“廣東省名牌產品”稱號。農產品生產出來之后,為保障農產品質量,以江門市農產品質量監督檢測中心為龍頭,市、縣、鎮三級陸續建立起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加強對重點農產品基地和市場檢控,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既保障了百姓菜籃子安全,也提高了農產品的競爭力。
4.農業產業化水平明顯提高。以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支持農業龍頭企業發展為手段,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帶動更多農戶增收奔小康。2006年全市農業產業化組織263個,其中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159個,龍頭企業104家,帶動農戶近27萬戶,占全市農戶總數的33%,三分之一的農民已經組織起來,農業產業化水平明顯提高。但農業產業化發展面臨企業規模小、技術創新能力不強、企業與農戶利益連接不穩定、資金缺乏、品牌企業少、市場競爭力弱等問題。
5.依托區域優勢形成不同類型的農業區。在城郊都市農業、觀光休閑農業發展迅速,農產品主要以蔬菜、家禽、水產養殖為主,為城市提供食品供給的同時也具有旅游觀光的休閑功能;在平原區糧食生產的專業化和區域化較強,農業產業化經營初具規模,成為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強大動力;在沿海依托豐富的海洋資源發展海水養殖業 。
二、江門市農業發展的限制因素:
1.農業生態環境退化。江門市位于珠江三角洲,農業自然資源豐富,但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江門市的農業生態環境退化嚴重。一方面表現在農業用地減少,人均耕地占有量低,農業發展后備土地資源不足,影響了農業的發展。(見表)
另一方面水資源雖然豐富,但時空分布不均,大部分以洪水形式出現,難以利用。每年70%~85%的水量集中在4至9月的汛期,大部分以洪水的形式出現,直流入海難以利用,容易造成洪澇災害;10月至次年3月枯水期降水量只有15%~30%,又容易造成干旱;年際間水量變化也大,豐水年和枯水年的水資源量相差3.3倍。農業灌溉大多采用大水漫灌,節水水平低,有效利用率平均只有50%左右。農業生態環境退化將成為江門市農業發展的制約因素。
2.農業結構層次低產業化水平低,農產品競爭力不強。江門市的農業結構以種植業為主,農業產業化水平低,糧食的轉化增殖能力弱,農產品的精深加工水平不高,農產品還處于粗放加工、初級加工。具有帶動作用的龍頭企業少,且大多集中在郊區,企業與農戶利益連接不穩定,品牌企業少,市場競爭力弱,再加上第三產業發展緩慢流通體制不暢,面臨運輸、保存問題和銷售半徑范圍有限,農產品市場發展落后,農民不敢規模生產,無法上規模;這些對農業發展的拉動作用是有限的。
3.城鄉二元結構矛盾突出,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困難。江門市位于珠江三角洲,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地帶,近年來大力招商引資,走工業化道路,轉移了大量農村富余勞動力,改變了農民收入結構,增加了農民收入,從2003年開始,各鎮招商引資總量連續三年都超過100億元大關,鎮級實際利用外資民資幾年來累計達329.4億元,海螺水泥、李錦記食品、華爾潤玻璃等一大批含金量高的大項目相繼落戶。但江門市是農業大市不是農業強市,農村的城鎮化水平還很低,城鎮吸納的勞動力有限,城鄉二元結構矛盾依舊突出。
三、江門市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方向和對策:
江門市的農業發展處在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過程時期,農業生產率低,經濟效益差,農產品競爭力弱。江門市農業必須走效益型持續農業之路,發展以市場為導向,以品質優良和結構優化為核心,以農業技術和管理創新為推動的開放式現代農業。以提高農民的收入、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依托區位優勢,推進生產經營的企業化、標準化、規模化和專業化,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
1.加強農業生態環境治理。農業可持續發展必須以水土資源可持續利用為基礎,加強農業生態環境治理。一方面要嚴格控制耕地非農業化規模,以基本農田保護和改造為出發點,加強土地管理,大力推進農業綜合開發,提高耕地質量和農業生產能力。另一方面要大力推廣農業節水技術,通過技術改造把治水與保水、農田排水、高效用水結合起來。要改善農業生產和生態環境還必須因地制宜探索水土資源高效利用模式,建立水土資源利益補償機制,對工業和城市發展擠占的農業水土資源給予公平合理的補償,保障農業水土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利用和農民的利益。
2.調整農業生產結構,發展高效益和外向型農業。農業可持續發展必須推廣應用農業先進適應技術和優良品種,培育具有地方特色、區域比較優勢和競爭力強的農業主導產業。發展精細農業、集約農業、訂單農業和特色農業,加快農業機械化步伐。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大力培育扶持農業龍頭企業,發展農產品深加工和流通業,提高農業綜合效益。使江門市成為向港澳地區和珠三角城市群提供綠色、環保及無公害鮮活農產品的基地。讓具有江門五邑優勢和特色的柑桔橙、香大蕉、黑皮冬瓜、黃皮果蔗、冬種馬鈴薯等優勢作物產品,瘦肉型豬、黃羽肉雞、肉鴨、肉鵝和黑山羊等特色畜禽產品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區域布局更趨合理。
3.積極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全面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引導農產品向精深加工發展是發展現代農業十分重要的一環,延伸好這一環將為特色農業發展提供堅實的保障,也將大大提高農民收入水平。一方面要鼓勵、推進農產品加工的進步、生產工藝的創新及技術裝備的研究開發和應用,推廣以鮮活農產品為重點的加工保鮮技術,以大宗和出口創匯農產品為重點,按照研究開發、生產、儲運、加工工藝、技術裝備等系列化配套的思路進行研究開發和應用;另一方面,立足江門名優特產的深加工,選擇具有出口優勢和市場潛力大的加工產業和產品,培育開發稻谷的加工、包裝、銷售,如臺山珍香大米、江門外海粉面;開發大宗和出口創匯農產品,如臺山鰻魚、新會白對蝦和羅氏沼蝦、臺山寶塔臘味、江海區鵬中皇臘味等,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4.加快城鎮化進程。農業可持續發展必須堅持以城帶鄉,提高城鎮規劃建設管理水平;加強中心鎮工業載體和基礎設施、生活配套設施的建設,發展第三產業,增強吸納農村勞動力就業的能力。取消對農民進城務工的限制及其不合理收費,優化農民工就業環境。發揮城市和工業對農業的帶動作用,協調城鄉關系、逐步解決城鄉二元結構問題。以城市帶動農村,工業反哺農業,形成城鄉互動、工農互動的良性發展機制,促進生產要素優化配置和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提高。
5.推進農業組織制度創新,加強農業產業化服務。農業可持續發展必須穩定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推進土地承包使用權流轉,適度發展規模經營,實現土地規模化經營和農業生產要素的高效配置,提高勞動生產率和農業生產效益。適應市場經濟要求,推進農村組織制度創新,培養和發展各類農村合作組織和協會。重點扶持和推廣專業合作社、公司加農戶、專業協會、股份合作經營等方向性的創新形式。引導農民參與市場競爭,吸收農民參股入社,充分發揮供銷社為農服務的功能。爭取主導、支柱產業都建立鎮、區級專業經濟協會,各個鎮都建立一批與當地經濟發展緊密相聯、能帶動農民走向市場的專業經濟協會,在全市基本形成地域和行業全面覆蓋“一業一會、一品一會”的農村專業經濟協會組織體系,增強農業龍頭企業的輻射帶動能力。完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網絡及動植物防疫檢疫體系,推進農業科技進步。搞好中心市場、專業批發市場和主產區產地市場建設,確保農產品銷售渠道通暢。總之,讓農民獲得更多的收益,農村獲得更多的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農業才能真正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彥隨吳傳均:農業可持續研究進展及其理論[J].經濟地理.2000,20(1):63-67
[2]江門統計年鑒(2006)[Z]
[3]三大亮點照亮新農村[M].江門日報,2006-12-12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