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運用實證分析的方法,從排污量、環境質量指標、環境污染治理投入三個角度,考察分析了重慶經濟規模擴張對重慶本身環境質量變化的影響,并提出了改進重慶環境質量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 經濟增長 環境質量
近年來,隨著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和資源的高強度開發,重慶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對此,本文從壓力(排污量)——狀況(環境質量指標)——反應(環境污染治理投入)三個角度評估重慶經濟規模的擴張對重慶環境質量變化的影響。
一、排污量角度分析
1.污染物排放量現狀和問題分析
從1990年以來重慶污染物的排放量變化中可以看出,重慶各種污染物的排放量隨著經濟的增長而持續增加。橫向比較而言,重慶的工業廢水、工業廢氣、工業固體廢棄物排放量,都位于全國之首,而對應的去除量、排放達標量、綜合利用率卻落后于其他城市。照此發展,重慶環境和資源狀況得不到明顯改善,將會出現惡化,甚至會影響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污染物排放變化與經濟增長的關系
利用1990年~2006年的數據對其進行相關分析,可以發現重慶污染物排放的變化與經濟增長變化相關性很強。當GDP每增加1億元,廢水排放量平均將增加11.10萬噸,廢氣排放量平均增加0.765億標立方米,固體廢棄物平均將上升0.246萬噸。煙塵排放呈現正“U”型曲線,而煙塵的排放量已經過了最低點,即煙塵的排放也隨著GDP的增長而增長。
表1:重慶經濟增長與污染物的排放/產生量的相關分析
(在5%的顯著水平上拒絕原假設)
3.減少污染物排放量的措施與建議
在環境治理中,單個環節的失調勢必影響整體環境的良性發展。在現階段重慶污染治理中,廢氣的治理效果最差,對環境的影響最大,因此對廢氣污染的治理是重點更是難點。本文建議,一是用清潔能源代替煤,二是用低硫煤代替高硫煤。重慶境內具有豐富的天然氣資源,在局部范圍內(例如主城區和第3產業)用天然氣替代煤是具有可行性的選擇。同時,如果可以用低硫煤取代高硫煤,對重慶也是一次重大的能源結構調整。
二、環境質量指標角度分析
1.空氣質量現狀和問題分析
重慶環境空氣質量屬煙煤型污染,首要污染物為PM10和SO2。空氣質量情況不容樂觀。橫向比較,重慶大氣中SO2污染量僅次于長沙、太原,居第三,PM10和NO2年日均值,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006年全國省會城市空氣質量日報結果統計,重慶綜合污染指數2.93,屬于重污染型城市。
利用1996年~2006年的數據對空氣質量指標和GDP進行相關分析,可以發現,當GDP每增加1000億元,PM10年日均值每立方米平均將減少0.208毫克,SO2年日均值每立方米平均將減少0.443毫克,這正是重慶加強環保力度、實施“凈空工程”的體現。而NO2的情況則呈現出“M”型的波動,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影響重慶經濟環境關系的因素的多樣性和環境政策的不確定性。
表2 重慶經濟增長與大氣質量指標的相關分析
(在5%的顯著水平上拒絕原假設)
2.酸雨現狀和問題分析
重慶是我國酸雨污染最嚴重的城市,重慶的酸雨危害,與長期以來的空氣污染息息相關。空氣中的SO2和NO2含量高居不下,是造成重慶酸雨危害的直接原因。因此,從環境質量指標角度分析,重慶的廢氣治理,也是環境污染治理的重中之重。
3.水質量現狀和問題分析
2006年,對主要河流斷面水質的監測表明,Ⅲ類水質的斷面有8個,其中大腸菌群和總磷出現超標。對次級河流斷面監測表明,不滿足水域功能要求的占47.1%,因此,次級河流的污染仍是目前面臨的主要問題。
三、環境污染治理投入角度分析
1.環境污染治理現狀與問題分析
2006年,重慶污染治理投入與全國平均水平比較仍有一定差距。重慶在GDP高速增長且大于全國GDP增長率的同時,用于污染治理的資金比例卻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2.政策建議
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城市化進程加快的形勢下,只有通過強化環境管理,加大環保投入,才能改善環境質量。實行環境與發展綜合決策,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相統一,環境保護與污染防治并重,切實有效采取措施,才能從根本上遏制重慶環境質量惡化的趨勢。
綜合上述三個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伴隨著重慶近些年來的經濟高速發展和資源的高強度開發,重慶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不斷增加,環境質量指標下降,而相應的環境污染治理投入卻沒有相應到位,使得經濟規模擴張與環境極不協調,環境和資源的承載能力下降,環境質量出現惡化的趨勢。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切實控制環境污染,改善居民生存環境,是重慶現代化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
參考文獻:
[1]趙公卿主編:《中國西部概覽(重慶篇)》[M].民族出版社,2000,27
[2]洪銀興:《可持續發展經濟學》[M].商務印書館,2002
[3]《重慶年鑒》2005,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4]Surviving Success Policy Reformed the Future of Industrial Pollution in China. Susmita Dsgupta ,Hua Wang, and David Wheeler;World Bank Working Paper,1997
[5]《中國環境與發展評論》第二卷[M].中國社會科學院環境與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4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