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武漢市作為我國一個大型中心城市,經濟增長與就業之間存在非一致性。本文采用計量分析方法,研究武漢市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的特征和兩者的相關性,分析經濟增長沒有創造就業增長的原因,并提出未來調整結構、擴大就業、促進經濟增長的相應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 經濟增長 就業增長 非一致性
經濟增長與充分就業是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宏觀經濟的兩大主要目標。按一般經濟理論,就業與經濟增長有著密切的聯系,經濟增長越快,創造的就業機會越多,就業增長也就越快,表現為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存在著正的相關關系。許多國家的經濟發展過程都驗證了這種關系。
一、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間的關系
1.從GDP增長率與就業增長率上看,存在不一致性
根據各年《武漢市統計年鑒》的統計數據顯示,從1986年至2004年武漢市GDP與三次產業增加值的絕對量有了較大增長,特別是1990年以后,增長更加迅速。19年來,GDP增長了17.4倍,第一產業增加值增長了4.87倍,第二產業增加值增長了54.56倍,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了25倍,即第二產業增加值的增長倍數是GDP增長倍數的三倍多,第三產業增加值的增長倍數是GDP增長倍數的1.4倍。而就業的增長卻遠不及經濟增長,19年來,全社會從業人員數增長了1.22倍,第一產業從業人員、第二產業從人員數在減少,第三產業人數與1987年相比,2004年第三產業就業人數增長了一倍。但是與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相比,差了24倍。
圖1
2.從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上看,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間存在不一致性
從下圖2、圖3可以看出,19年來,第一產業產值占GDP的比值和第一產業就業比例值均呈下降趨勢,第一產業產值占GDP的比值下降趨勢更明顯。第二產業產值占GDP比值在波動中下降,第二產業就業比例呈直線下降的趨勢。第三產業產值占GDP比值和第三產業就業比例均呈上升趨勢,但第三產業產值占GDP比值在波動中上升,而第三產業就業比例呈直線上升。
圖2圖3
為了進一步考察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利用時間序列分析法細分不同階段的經濟增長狀況,探討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
其中長期趨勢T的計算是以時序數據(2)為自變量,以(4)為因變量,獲得線性回歸方程,然后再通過指數轉換得到:
利用該公式得到長期趨勢T(5),通過(3)與(5)的比值得到周期變動C(%)。
表1 時間序列趨勢表
圖4
通過分析得到武漢市GDP周期變動圖如上圖4,由上圖可知武漢市1985-2004年GDP增長過程可劃分為三個階段,為1985年-1991年,1992年-1996年,1997年—2004年。按此三階段,分別求得GDP增長率與就業增長率,第一、二、三產業產值增長率與其對應的產業就業增長率的相關系數,得到如下結果:
表2 相關系數表
從表2中可以看出,經濟的增長并沒有帶就業的增長,第一、二、三產業產值增長率與其就業增長率的相關系數呈下降的趨勢,尤其是第三產業的發展并沒有帶動勞動力就業的增加。1997-2004第三產業產值增長率與其就業增長率的相關系數反而是-0.54。從勞動力就業角度充分反應了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的不一致性。
二、經濟增長與勞動生產率增長分析
為了更細致地分析經濟增長與勞動生產率之間內部關系,利用林秀梅(2001)的產業結構效益分析方法:
設表示t期的總產出(GDP),表示t期三次產業的增加值,表示基期的總產出,表示基期三次產業的增加值,表示t期勞動力投入總量(即全社會從業人員數),表示t期三次產業的勞動力投入數量,表示基期勞動力投入總量,表示基期三次產業的勞動力投入數量,表示基期第i產業勞動生產率,表示基期全社會勞動生產率;表示t期第i產業勞動生產率,表示t期全社會勞動生產率。則,t期相對于基期的總產出增量可分解如下:
由此,將各年的GDP增量分解為和。其中,表示由各產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而增加的產出,即產業勞動生產率提高的貢獻;表示相對于基期各產業勞動生產率與全社會勞動生產率的差別,t期勞動力投入結構變化所增加的產出,即產業勞動力結構調整的貢獻;表示相對于基期的全社會勞動生產率,t期勞動力總量增加所增加的產出,即勞動力投入增加的貢獻。
通過這種分解,則可以分析出在經濟增長中由于技術進步、勞動力素質提高和管理水平提高所創造的勞動生產率提高的貢獻率(),勞動力產業結構調整的貢獻率()和勞動力投入增加的貢獻率()。
據此,對武漢市經濟增長中三種貢獻率進行動態比較分析,得到各自的貢獻率,圖如下:
圖5
由圖5可以看出,勞動生產率提高的貢獻率在2001年以前波動較大,2001年達到高峰,之后開始下降;而勞動力產業結構調整的貢獻率一直不高,其中有五年是負值;勞動力投入增加的貢獻率一直不高,2001年達到低谷。從各年平均看,的貢獻率為93.29%,的貢獻率為1.12%,的貢獻率為5.59%。正是由于在經濟增長中勞動生產率提高的貢獻率過大,排斥了就業的增加,同時勞動力產業結構調整不合理,高生產率產業就業下降,使得武漢市經濟增長沒有帶來相應的就業增長。
三、小結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武漢市經濟增長與勞動生產率增長同步,勞動生產率提高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很大,占主導地位。但經濟增長卻沒有帶來就業的增長,經濟增長對就業增長的彈性很低。勞動生產率提高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表明技術進步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大。而技術進步的取向分技能替代型和技能偏好型,當技術進步以技能替代型為主時,技術進步通過促進勞動分工,簡化生產工藝,擴大生產規模,吸收低技能的勞動者進入就業領域,從而擴大就業水平;但是當技術進步以技能偏好型為主時,技術進步將減少對低技能勞動者的需求,增加對高技能勞動者的需求,由于技術培訓和崗位匹配需要時間和成本,從而出現大量結構性和摩擦性失業,在短期內對就業產生副作用,從而減少就業。
武漢市經濟增長中,技術進步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但是這一時期的技術進步,不是以技能替代型為主,而是以技能偏好型為主,技術進步需要的是各行業和各產業更高素質的勞動者,而這些高素質勞動者需要時間培訓和適應崗位的匹配,同時由于這些勞動者的生產率高,所以所需數量相對少,因此必然導致就業增長緩慢。
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就業增加可以有效利用勞動力資源,提高勞動者收入,促進消費和生產,從而促進經濟增長。因此,武漢市應努力促進經濟增長與就業的同步發展,可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努力實現全方位經濟發展。大力發展都市農業,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重點發展汽車、石油化工、農產品加工、光電子信息產業的同時,積極發展鋼鐵、新型建材、能源、紡織和旅游等有一定基礎和產業關聯效應的新支柱產業。通過產業關聯,推動產業全面發展。第二,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二、三產業,提高城市化率。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積極發展能夠吸納更多勞動力的行業,如家政服務行業,促進農村勞動力的轉移。第三,推進城市化進程,擴大就業容量。城市化影響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綜合經濟實力、產業結構升級、科技創新水平、信息化程度和第三產業的發展,而第三產業的發展又直接影響著就業。在大力發展生產服務業和傳統服務業的同時,重點發展生活服務業,加強社區服務,醫療服務、保健服務、體育服務、娛樂服務和大學生服務,開拓就業領域、創造就業機會、擴大就業崗位。第四,積極發展民營經濟,鼓勵全民創業。民營經濟發展有利于促進一個地區經濟增長,也有助于剩余勞動力的轉移。要鼓勵勞動者自主創業,特別要鼓勵大學生創業,形成一種關心民營經濟,支持民營經濟、尊重民營經濟的氛圍,促進民營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俊鋒王代敬宋小軍:經濟增長與就業的關系研究,中國軟科學,2005.1:64-70
[2]宋小川:無就業增長與非均衡勞工市場動態學,經濟研究,2004.7:91-96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