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我國廣大鄉村擁有較好的生態環境和豐富的有特色的農業等鄉村旅游資源,這對于促進鄉村經濟發展、增進社會文明進步、增加鄉村人民收入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目前我國鄉村旅游的開發還不盡如人意,因此,必須大力加強鄉村旅游的開發和建設。
[關鍵詞] 鄉村旅游 開發和建設 對策和措施
一、鄉村旅游的內涵
什么是鄉村旅游?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委員會對鄉村旅游的定義是:在鄉村開展的旅游。筆者認為鄉村旅游就是在鄉村舉行的活動,并以鄉村獨特的生產形態、生活風情和田園風光為對象的一種旅游類型;田園風味是鄉村旅游的中心和獨特的賣點。有關專家、學者在鄉村旅游的內涵方面的看法是:獨具特色的鄉村民俗、民族文化是鄉村旅游的靈魂,并以此提高其品位和豐富性;農民應成為鄉村旅游的經營主體;應主要以城市居民為鄉村旅游的目標市場,滿足都市人享受田園風光、回歸自然、體驗民俗的愿望。
二、加強我國鄉村旅游開發和建設的重要性
我國鄉村旅游的不斷發展,為我國旅游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其重要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有利于鄉村生活環境的改善,提高鄉村人民的生活質量
加強鄉村旅游的建設和發展可以提高鄉村人民保護鄉村生態環境的積極性。良好的鄉村生態環境不僅是鄉村旅游開發的前提和基礎,也是廣大鄉村人民生產生活的基本環境。鄉村人民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保護生態系統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必然會大大提高。而鄉村人民的生產生活環境好了,其生活質量也會隨著提高。
2.有利于增加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機會,提高農民收入
旅游業本身就屬于一個勞動密集型的產業。根據世界旅游組織的研究,與旅游業直接相關的產業多達24個,旅游業每增加一個就業人員,就會給社會創造6~8個就業機會,因而它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比較強。我國農村勞動力資源比較豐富,尤其是東部沿海地區,人多地少,勞動力過剩,因此發展鄉村旅游可解決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同時農民能夠通過參與鄉村旅游的經營而直接獲利。據相關數據統計顯示,農村地區的旅游收入已經占到國內旅游收入總額的21.5%,農民獲得了旅游收入份額的11.6%。
3.有利于我國旅游資源的更加豐富,緩解旅游壓力
很多游客,在目前旅游意識還滯后的背景下,出現了隨大流的旅游趨勢,尤其是在節假日、“黃金周”,景點是“人滿為患”,因此導致了出來旅游不是 “看景”,倒是“看人”的情形,有的想照個風景照留影都比較困難。如蘇州在旅游高峰時,每日游客已逾25萬多人次,一些名園如拙政園、留園、西園等游人摩肩接踵,身置其間猶如進入擁擠的商場。然而應如何改變這一狀況呢?我個人認為發展目的地的鄉村旅游堪為是良方妙策。因為鄉村同樣有著豐富的、天然的旅游資源,同時鄉村地域廣大,景點分布也不擁擠,旅游活動空間也大,為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空間條件,因此如能巧妙利用當地獨特的旅游環境,開發鄉村旅游資源,勢必能吸引城市游客,減緩旅游熱點城市的人口壓力,疏散熱門景點的壓力。如蘇州三山島的“農家樂”,浙江富陽的“農家樂”,新安江的“漁家樂”等鄉村休閑旅游項目,就為這些地區城市的旅游緩解了壓力。
三、我國開發和建設鄉村旅游存在的主要問題
1.缺乏一個整體的科學規劃,旅游產品單一
一些地方在發展鄉村旅游時,沒有將鄉村旅游資源的開發納入區域開發的大系統中,從而進行統籌安排,全面規劃,而是直接將開發項目交給經營者,由經營者來自主投資與開發,從而導致有的地方出現了遍地開花和重復建設的現象,結果導致資源開發形式的單一性,特色不強,地域分布廣,因而缺乏對客源市場的吸引力。
2.鄉村旅游人才的匱乏,管理水平低
由于我國鄉村旅游的開發和研究均處于較低層次,有許多鄉村旅游項目是由村民自我管理。這些鄉村旅游業從業人員缺乏必要的管理培訓,市場競爭意識不強、經營理念缺乏、相關業務技能和管理經驗能力不足,跟不上市場發展的要求等等一些因素,再加上更多的經營者樂意在建筑、設施、設備上花錢,而對吸引游客至關重要的一些因素,如地方特色、鄉村環境、服務水平與質量等往往重視不夠。從而形成了輕管理、低質量、低收入的惡性循環,嚴重制約了我國鄉村旅游的發展。
3.鄉村旅游目的地環境衛生質量亟待提高
由于開發鄉村旅游的地點多處于城郊和農村,因此村民是鄉村旅游的主要受益者,但農民們的思想意識比較濃厚,一般只注重眼前利益。如為建度假村而隨意破壞生態,導致污水橫流、蚊蟲肆虐的現象隨處可見,使旅游者感到是在花錢買罪受,因而多數觀光地都存在衛生狀況差的問題,導致無法吸引大量游客。廈門大學旅游人類學教授彭兆榮曾一針見血地指出,“要讓當地人認識到,貧瘠的土地、污染的河流、貧寒的生活、骯臟的環境、鳥獸罕至的農村是不會對游客產生吸引力的。只有保持完好的自然生態、農村傳統習俗和鮮明的民族特色,他們的村寨才能成為游客熱選的旅游目的地。”
4.鄉村旅游基礎設施設備較簡陋
一些鄉村的設施設備的不完善導致了客源的可進入性差,主要是安全、供水、農家衛生等方面的問題,都成了體驗鄉村旅游的阻礙因素。例如有些“農家樂”缺少必要的消防設施,游客在碰到了委屈之后不方便投訴,偶爾有個突發病不能及時得到救治,停車場、路識路牌模糊等等一些因素。甚至有些就餐地點靠近廁所、牲畜飼養圈,給游客心里上造成不好的影響。還有一個,就是對于不同年齡層的游客,相應的配套設施也不盡完善。
四、開發和建設鄉村旅游的對策和措施
1.積極發揮政府職能,建立利益聯結關系的模式
由于我國的鄉村旅游起步晚,各地發展不平衡,因此政府要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加大政府導向性投入。同時鄉村旅游又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規劃必須先行。為避免景點建設中一哄而上和雷同建設帶來的弊端,政府必須發揮其主導作用,組織專家為鄉村旅游把脈,對鄉村旅游景點實行區域化布局和差異化的規劃設計。同時,政府、企業、農民等主體在參與發展鄉村旅游的過程中,要結成一定的利益關系,其中經濟利益是其追求的共同目標。筆者認為,可以借鑒近年農業產業化實踐中出現的諸如合同制、合作制、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利潤返還等多種利益聯結方式,促進企業與農民的分配機制由松散型向緊密型轉變,與農民在產權上構成更緊密的利益關系。例如江陰的華西村就是這樣發展起來的,當時華西村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率先發展村辦企業,同時兩個文明一起抓,在20世紀80年代初就成為江蘇第一個千萬元村,1988年成為江陰市第一個億元村,現在華西已有資產21個億,成為中國首富村,被稱為中國農村希望所在。
2.培養管理人才,提高鄉村旅游的建設和經營水平
在目前難以引進高層次管理人才到鄉村進行鄉村旅游研究與管理的情況下,發現人才、培育人才尤為重要。要把提高鄉村旅游從業人員素質作為“培育新農民”的重要內容。然而農民從傳統的農業產業轉向旅游業,跨度很大,因而需要加以引導和培訓。只有通過培訓,使村民認識到他們是鄉村旅游最大的受益者,認識到只有潔凈優美的環境才能吸引游客,提高村民的環保意識,改變那些不講衛生的陋習;通過培訓,強化服務意識,改變過去那種散漫、自由、不受約束的壞習慣;通過培訓,提高整體的接待水平;通過培訓,研究開發旅游的延伸產品,提高農特產品的附加值,進而改善當地的產業結構。簡言之,就是要通過培訓,造就一批守法紀、懂技術、會經營、講誠信的鄉村旅游經營人才,進而扶植一批經營水平高、經濟實力強、市場信譽好、發展后勁足的鄉村旅游企業。
3.加強鄉村旅游業的基礎設施建設,實行規模化經營
進一步完善鄉村旅游配套設施設備的建設是鄉村旅游發展的當務之急。完善相關設施設備條件,全方位、綜合性的開發各種鄉村旅游項目。鄉村旅游的基礎設施主要是指基本的吃、住、行等問題,首先從吃來說,主要是發展有地方特色的飲食業,如在發展太湖的水上游時,不妨可以發展一下太湖的船菜,讓游客在游覽太湖時,可以品嘗到各式的船菜。同時凡是入口的食物,都要講究一個衛生問題;其次從住來說,雖然沒有必要搞星級酒店,但必須保持衛生、舒適,并解決洗澡等問題,最好是興建一些具有民族特色、造價低廉的莊園式的旅舍,如“四合院”、“林間草房”等。同時也可以在一些村民家中開設一些旅館,讓游客能夠吃住都在村民家中。最后從行來說,城里人下鄉,怎么到達,干線公路通達性要保證,農村、農莊、林場等原有的泥路要修繕,不能雨天無法下腳。游客步行道不宜直、寬,既省投資,又符合景觀、文化、生態,僅建路就很有講究。另外,停車場、指路牌、指示牌、安全警示牌、污水垃圾處理、化糞池、用的能源等都要完善建設。因此,交通部門在鄉村旅游建設中,要投資興建、改建一些農村公路,改造一些需要的橋梁,才能讓游客進得來出得去。
參考文獻:
[1]李永文王培雷孫本超:鄉村旅游開發芻議[J].焦作大學學報,2004(1)19-22
[2]何景明:鄉村旅游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農村經濟,2004(06)
[3]顏文婷:淺議鄉村旅游的建設和發展.旅游學習,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