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從本質上說,旅游業是一種經濟現象,更是一種文化現象。本文從文化性是旅游的重要性質入手,分析了文化與人文旅游資源和自然旅游資源之間的關系,指出我國旅游業的發展應注重挖掘優秀的民族文化和不斷創新旅游文化。
[關鍵詞] 旅游業 文化 人文旅游資源 自然旅游資源
國內有學者認為:“現代旅游現象,實際上是一項以精神、文化需要和享受為基礎的涉及經、政、社會、國際交流等內容的綜合性大眾活動”。旅游的重點是文化,文化是旅游者的出發點和歸結點,是旅游景觀吸引力的淵藪,是旅游業的靈魂。
一、文化性是旅游的一個重要性質
旅游到底是經濟還是文化,當時于光遠先生曾經說過一句話:“旅游是經濟性很強的文化事業,又是文化性很強的經濟事業?!焙髞韺O尚清先生提出一個觀點,說到“旅游在發展的一定階段是經濟——文化產業,到發展的成熟期是文化——經濟產業。”這兩個功能重心的調整,是一種性質的轉化。但不管怎么說,有一點可以肯定,即文化性是旅游的一個重要性質。
在旅游活動中,文化既表現為動力、資源,又體現為一種推進器、潤滑劑。文化直接影響著旅游者的旅游動機、旅游目的地的選擇,影響著旅游企業、產品的生命力。所以在旅游的發展過程中,文化性競爭越來越突出了。追求文化底蘊和文化含量,也在逐步成為旅游業共同的行為。
二、旅游資源本身就蘊涵著豐厚的文化
在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今天,旅游資源的內涵是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的結合,使人們在欣賞清秀壯美山川的同時體味古老深厚的文化沉淀。
首先,我們從文化與人文旅游資源的關系看,文化孕育著人文旅游資源,人文旅游資源蘊含文化,人文旅游資源的鑒賞與開發都需要文化進行“解譯”。人文旅游資源屬于文化的范疇,許多文化產物都是人文旅游資源,不少文化資源只需通過略加開發就可以成為富有吸引力的旅游產品。大量的人文旅游資源都具有豐富而深邃的文化內涵,游人要欣賞、感悟它,規劃師、旅游商要開發利用它,必須具備一定的文化素養。其次,我們從文化與自然旅游資源的關系看,大好河山孕育文化,文化輝映大好河山,二者相得益彰。例如,眾多的名山勝水成為佛寺道觀建造之地,孕育、催化了燦爛的宗教文化?!吧讲辉诟?,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就是文化輝映河山的絕好寫照。這里講的“仙”、“龍”實質意味著“文化”或文化魅力。此外,許多自然旅游資源雖然本身不具有文化屬性和疊加歷史文化色彩,但自然美無疑需要從文化層面來鑒賞,需要科學知識來解釋。而且,要將自然山水轉化成為旅游產品必須通過旅游開發這一文化手段來實現。俗話說:山水無綠不成景,風景無文沒有情。因此,從這種意義上講,自然旅游資源同樣也蘊涵著豐富的文化,與文化密不可分。
三、我國旅游業應注重挖掘優秀的民族文化和不斷創新旅游文化
文化是一個民族獨特氣質的體現和淵源歷史的鑒證,是全世界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個民族今后生存發展的基礎。而我國的歷史文化可謂累積層疊、百川歸納。它作為一種旅游資源展示給不同膚色、不同語言、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文化素養的觀光者的應不僅是瞠目結舌的物化形象,更是傾心感悟的精神之光。因此,我國旅游業要想取得長足發展,必須彰顯我們的優勢、突出我們的特色,使我們的文化差異能夠得到最大限度的和最有效的釋放。而要做到這一點,從整體而言,和諧境界、含蓄氣質和寬容精神是旅游業發展中不能缺少的文化內容。
1.和諧境界
中國傳統文化自古有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樸素思想,其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道家思想追求精神的自由自在,脫去一切虛偽的外表衣,與大自然之道合而至一,最終達至齊物之境。和諧境界是中國文化之本,也是中國旅游之魂,與西方文化之沖突對立相比,大異其趣,這是東方文化的魅力,旅游開發應使其大放光彩。
2.含蓄氣質
中國文化是一種內斂文化,中庸自持,不恃張揚,其整體氣質也與西方文化大有差異。中國文化是一種隱喻文化,崇意境,在審美上主張人與自然消融界限,不喜對比而重寫意,同時中國文化蘊涵著一種婉轉悠長、含蓄悠遠的氣質,散發著無盡東方文化的神秘感。正是這種神秘感吸引無數域外游客不辭萬里,遠足中國。含蓄悠遠的文化氣質,如能在自然,人文景觀中恰當地流露,定會讓中外游客受用不盡,回味無窮。
3.寬容精神
中國文化從起源到發展,都呈現出多元融會的特征,它在中華民族大家庭各種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中生長,并歷經中外文化的交匯,汲取異族文化的養分。這種文化發展的多樣性傾向鍛造了中華文化包容開放的品格,賦予它涵納百川的心胸和氣度。在中國文化的百草園,風格各異的多民族文化異彩紛呈,豐富著中華文化。中國文化的多樣性為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無比豐厚的資源,使無論國內還是跨國的旅游都有著極其雄厚的資源儲備。我們在旅游業的發展中,善加利用和保護這種多樣性,以寬容的心態對待各種民族風情,盡量避免民族文化的趨同傾向,秉持一種寬容的精神和對文化多元發展的關切,現代旅游事業才會得以長足發展。
我國旅游業在挖掘民族文化的同時還要注意旅游文化的創新。中國入世以后,旅游業對境外開放,這是新的機遇和挑戰。也勢必引起旅游管理、旅行社管理、飯店管理方面出自不同文化環境的模式發生整合變化。那么如何創造新的旅游文化,只有旅游業乃至全民族重視文化,使所有旅游業的從業人員都是 “文化人”,富于很強的主體意識,人文精神,有較高的思想境界,才能在實踐中反思現有文化的缺陷和局面,創造新的包容古今,吸取中外,符合時代要求,順應歷史發展的中國旅游文化,這樣我國的旅游業才能蒸蒸日上,躋身于世界旅游強國的行列。在具體的發展過程中要強調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注重旅游文化內涵;第二,注重旅游文化形象;第三,注重旅游文化效應。
參考文獻:
[1]李鵬程:從辯證唯物史觀看文化的力量[J].人民日報,2005(5):第九版
[2]鐘賢巍王潤平:從文化學視角看中國旅游業的發展[J].社會科學戰線,2003(3):273-274
[3]謝彥君:論旅游的本質與特征[J].旅游學刊,1998(4):16-17
[7]老子:道德經[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