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的舞臺“大戲”數不勝數,從“大型多媒體劇”、“大型音樂劇”、“大型史詩劇”再到“大型舞劇”,五花八門,其中有些只是宣傳噱頭,名不副實得很。不過,此次在上海話劇藝術中心上演的大型話劇《浮士德》,確是一臺真正的“大戲”。
詩劇《浮士德》是德國偉大詩人、劇作家、思想家歌德構思六十余年的力作,在世界文學史上享有盛譽。對于這部劇作深廣的哲學意蘊,幾乎所有戲劇人都懷有敬畏之心。話劇藝術中心總經理楊紹林說:“作為搞戲劇的人,不做這個戲總是覺得很遺憾。戲劇讓我們走進人生、走進世界,《浮士德》就是走進人生、走進世界的一面鏡子?!?/p>
指導這部大戲的導演徐曉鐘從事戲劇事業60年、戲劇教育50年,集學者、教師、導演于一身,在2007年被國家人事部、文化部授予“國家有突出貢獻話劇藝術家”的稱號,被譽為“繼焦菊隱、黃佐臨之后的又一位戲劇大師”、當今中國“探索戲劇之領袖”。同時因其在戲劇教育方面的貢獻,又被人們被親切地稱為“名導教頭”。他培養出了曹其敬、陳薪伊、熊源偉、王曉鷹、查明哲、雷國華等一代又一代著名導演,也曾執導過多部教科書式的戲劇作品,其中《培爾金特》和《桑樹坪紀事》被譽為“劃時代的經典之作”。
《浮士德》的制作陣容,可謂“大腕”云集——演員有許承先、周野芒、張先衡、宋憶寧,舞美有劉元聲以及亞洲唯一頂尖女性舞美兼燈光設計師蕭麗河等。這部集“大作”、“大師”、“大腕”于一體的作品,確實不愧“大戲”之稱。
“這是兩個靈魂的斗爭。”
“這是人類對生存狀況和境遇的思考。”
“浮士德還童的實質,是還了人類的原罪?!毙鞎早娙缡钦f。
在“現代戲”、“白領戲”充斥的上海戲劇空間里,觀眾需要有著深刻內涵與思考的經典戲劇。對于近些年上海舞臺上《紅與黑》、《茶花女》、《兄弟》等文學名著的戲劇改編,徐曉鐘認為:“藝術家應該在尊重原著、尊重作者的前提下,讓觀眾欣賞到文學經典著作的大體模樣,并體現出中國藝術家的追求與創造?!?/p>
《浮士德》的文本與一般的話劇作品有所不同,它運用了當時西方詩歌的各種詩體,從開篇的自由韻體逐漸轉為牧歌體和抑揚格,且含有深刻而豐富的象征意味。因此,《浮士德》無論在表現形式還是風格方面都給了導演以極大的創作空間。徐曉鐘強調“象征是以具體來強調詩化的意象”,因此,在表演上要“體驗基礎上的再體現”;他要求人物是真實的、有性格的、有生活細節的、有詩化特征的,“但不是自然主義生活的模仿”;在舞美方面,徐曉鐘要求舞臺“干凈”,“有傳情的景物、魔幻的形象”;在語言上,他要求把“詩情”與“哲思”通過“詩的語言”來體現出來。
對于該劇的風格,徐曉鐘要求演員不僅要在戲中交流,還要“跳出來”與觀眾交流、對話,形成間離效果。對于劇中融入的大量夸張表演,徐曉鐘承認,這正是他“表現美學”中一直強調的“對人心理的剖析,將人物內心外化”的處理與追求。
“不是愛而是欲,不是美而是丑,不是善而是惡。這就是人類的悲劇,這也是喚醒人類的警惕!”徐曉鐘多次強調《浮士德》中人物“靈魂的斗爭”?!盁o邊大海上的行者”,海浪的波濤是內心沖突的比喻體,內心沖突正如大海一樣無邊無際、無窮無盡。盡管如此,我們還是要“行走”,還是要“追尋途中的磨難”,保持著“向前進”的樂觀期待,去做一名“無邊苦海上的苦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