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細雨濛濛。
真正是天涼好個秋。北京剛剛還在頑強肆虐的暑氣一下子消散了,讓人覺得渾身沁爽。
凝視著電腦屏幕上建華從杭州發來的密集的戲劇評論文字,我的思緒悠悠而起,飄向了霧水濛濛中的西湖。她的斷橋、孤山、小瀛洲,她的蘇堤、白堤,她的曲院風荷、柳浪聞鶯……
那是某個秋天,同樣的細雨濛濛,建華引我暢游西子湖畔,從葛嶺走到玉皇山。我們把臂而游,共論西湖,談古說今,其樂融融……
杭州于我是朦朧中的熟悉。生活于北方,幼時心底那片“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企羨,自然是模糊的。但美麗溫柔的白娘子、俊俏剛毅的青姐、本分窩囊的許仙、老辣狠毒的法海,這些清晰的人物形象,不都是在西子湖畔孕出的么?杭州的山水清音里,又蕩漾出越劇的清麗旋律,回蕩于心底。及長讀書、治戲曲史,案頭翻爛的籍冊里,多有《西湖老人繁盛錄》、《都城紀勝》、《夢粱錄》、《武林舊事》、《乾道臨安志》、《咸淳臨安志》、《西湖游覽志余》這類方志雜記,裝了一肚皮的杭州名勝古跡,待抽暇去細細尋訪。在戲曲研究所求學時,老師們又多和杭州戲界有來往,于是熟識了顧錫東、史行、錢法成、胡小孩、沈祖安……開始是名字,后來是人;開始是遙望,后來是近瞻。至于茅威濤,是以后熟悉的。她竟說我長得像“大哥”,我于是也就認她這個小妹,隨當地長者呼之為“茅茅”。
建華濃眉大眼,熱情爽朗,魁梧精干,倒像個北方漢子,怎么是西湖畔人呢?若干年前我到中國劇協工作,他供職于浙江省劇協,彼此結識,竟然都是知青出身,于是情感近乎一層。他工作充滿了活力。在我印象里,他是各省劇協秘書長里面最喜歡張羅事的人之一,今天忙著給老戲曲家們出版系列劇作集,明天招呼著要開全省編劇講習班,后天又在醞釀戲曲匯演;一忽兒在琢磨著寫戲,一忽兒卻弄了個電視劇出來。剛為了一件什么事“打攪”過我,過不了幾天又跑了來,原來又在琢磨別的什么事了。或許是工作需要,或許也就是天性,他善于發動有生力量,調動各方面的積極因素,動輒把人裹卷到他的事情里來。你不肯走,他就推著你走。看前輩沈祖安先生的描述:
用“調節”和“調劑”二字,可以概括他調動各方面力量的本事。我大概亦是這樣被調動的“老生力量”。他的工作方式變化多端,有時與人坐茶館,閑聊之中,不是一次活動的經費著落,就是一個劇本的題材確立。我也就經常在不知不覺中,自愿地為他的作品在醞釀和實踐中盡一點微力……我很樂意和他合作,因為他的朝氣和銳氣能夠振奮我惰怠的暮氣。譬如他和我共同執筆的《雷峰塔》,若非他催促,我是懶于動筆的。
讀了這段文字,不免會心。我又何嘗不是如此?他的越劇《牡丹亭》本子已經寫了好幾年,前后修改多次,中間忽然邀我做顧問,說我是古典戲曲研究家,會有幫助。我自然知道他的狡獪,但也樂見其成,也就樂于給他一點建設性意見。最近,他又忽然對杭州的宋代瓦舍勾欄感興趣了,跑來找我,說他改編了一部《紅梅閣》,要在恢復的瓦舍勾欄里原汁原味地演。你是這方面的專家,要請你指導……我想,杭州戲界因為有他,會增添許多聲響的,浙江劇壇也就因之而鬧熱起來。
建華是劇作家。他寫戲,最初得力于知青宣傳隊的實踐,原本沒有什么框框,投槍匕首隨手抓起就用。因此,他對各類體裁都有涉及,話劇、滑稽戲、現代戲曲、古代戲曲、影視劇都寫。從他1970年創作第一個小戲《一棵稻苗》算起,已經有三十多年了,大小劇作也寫有十數種,都是在繁忙的事務性工作之余完成的。早期的滑稽戲《臺灣來的有情人》有過熱鬧的演出;話劇《周恩來在杭州》頗有地方文化色彩,受到好評。于是就一發不可收。他從寫話劇開始,但在傳統戲曲浸淫深厚的浙江,側身于如許前輩戲曲家之間,豈能對戲曲腳本無動于衷?于是他深入蠶區生活寫了現代戲曲《蠶花女》,改編了傳統越劇《牡丹亭》、《山河戀》、《雷峰塔》。他近年又熱衷于舞臺探索,于是有了《百姓熱線》、《比如女人》兩個小劇場戲,又有《第一次的親密接觸》這樣描寫現代青年網戀故事的先鋒越劇問世,從中可見其藝術思維之活躍。
盡管以寫戲為主,但建華介入戲劇理論也是很早的,于是就有評論文字出籠。他的目光總是盯注于浙江省的戲劇創作現象與演出實際,關注戲劇家,關注演出市場,關注戲劇生態,關注民營劇團的生長和發展,于是有論顧錫東、論楊小青、論陳美蘭以及《論浙派越劇》、《善待劇作家》、《第五次突破:新百年越劇發展對策》、《寧海平調戲劇文化生態考察》、《民營劇團——來自草根的生力軍》等系列文章的發表。得力于自身從事創作和熟悉本省戲劇現狀,他的文字總能夠有的放矢、針砭現實。他沒有受過專門的戲曲理論訓練,能寫評論文章全靠多年來實踐中勤奮摸索和點滴心得積累,集起來,竟然也洋洋灑灑一大本!在二十世紀90年代戲曲理論和評論幾近衰微的情況下,他還有過一次成功的創意和推動——創辦了海寧杯王國維戲曲理論獎。這在全國是獨一份,迄今已經評了3屆,有上百名作者獲獎,在戲曲理論界頗得好評。可見一個人只要他盡心盡意地投入到某項事業,就會富有創造力,臻于成功。
窗外淅淅瀝瀝,秋雨下個不停。我于是有了一份靜默的心境,輕輕地咀嚼著建華和他的事業,他的文字。
本文為呂建華著《追尋夢想——戲劇論集》序言之一,文化藝術出版社2008年7月第一版,編者略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