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成功舉辦周筱芳流派藝術和筱文艷流派藝術展演專場之后,上海淮劇團近日又推出了何叫天流派藝術展演專場。老中青幾代淮劇演員粉墨登場,一段段熟悉的經典唱段,一聲聲親切的淮北鄉音,使當晚的天蟾舞臺歌聲掌聲熱鬧非凡。
10日晚上的“原創篇”,集中展演了何叫天曾成功塑造過《三女搶板》中的黃伯賢、《秦香蓮》中的王廷玉和包拯、《楊家將》中的楊六郎和楊令公、《黨的女兒》中的馬家輝、《大禹治水》中的大禹以及《海港的早晨》中的王德貴等一系列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原汁原味地展示了何派生腔藝術;另外,何叫天親自挖掘、整理、改編和創排的淮劇劇目眾多,其中有些歷經多年舞臺磨礪,漸漸成為淮劇老生戲的保留劇目,也在當晚得到充分的展示。
11日晚上的“傳承篇”主要是優秀經典折子戲和小戲,包括《贈塔》、《王寶釧與薛平貴》、《吳漢三殺》等老戲和《金龍與蜉蝣》等“新經典”,何派生腔傳承發展的脈絡由此清晰可見。
何叫天是一位能文能武、多才多藝的淮劇藝術家。他初演丑角,后改老生兼文武小生、武生、須生和花臉等行當,演藝十分全面。尤其是他所創立和引領的“何派”生腔藝術,為早期淮劇的完善與發展奠定了基石,被譽為“淮劇老生泰斗”。在上海,他與馬麟童、筱文艷、蒯云霞等合作演出,并曾與筱文艷等組建了“共和班”。“原創篇”的演出由當年何叫天與筱文艷合作的《千里送京娘》開場,何雙林、“蘇北筱文艷”裔小萍和邢娜、陳繼云等老少組合,重新演繹了這出經典之作。
上世紀30—40年代,何叫天借鑒了民間說唱藝術,將眾多唱詞串在一起以較快的速度演唱,從而對淮劇的唱腔加以革新發展。無論抒發人物感情,還是敘述故事情節,何叫天的演唱均能達到一瀉千里的強烈藝術效果,并在傳統曲調基礎上創造了“連環句”。當淮劇“自由調”興起之后,他又吸取了“自由調”的靈活多變的特點,又形成了“自由調連環句”,開創了淮劇聲腔藝術的新的局面。何派唱腔吐字清晰、音韻純正、嗓音宏亮、用氣深沉,他的唱給人以流暢、蒼勁、舒展的獨特美感。新中國成立后,何叫天又對淮劇生腔藝術進行革新,在《三女搶板》“適才間在公堂把案情來辯”這一段中,他運用[老拉調]轉[自由調]的結合;在《海港的早晨》中,他破除了聲腔一般不用“小悲調”的習慣,用“小悲調”改換定弦的方法適應了聲腔的音區,恰如其分地表達了舊社會碼頭工人悲哀、痛苦的感情。
何叫天之子何雙林不僅是著名的淮劇演員,同時也是知名戲曲導演。他回憶說,父親生前從不以藝術家自居,而是一貫積極深入工廠、碼頭、基層演出,不辭辛勞地赴蘇北家鄉人民演出,戲迷觀眾都親切地喊他“何爹爹”。他是一位扎根群眾、和人民群眾親如一家的優秀演員。
在此次演出陣容中,除“上淮”演員外,還邀請了何叫天家鄉寶應的淮劇演員以及戲迷一起參與。很多戲迷說,“何爹爹”的流派影響力很大,我們就是聽了“何派”才成為淮劇戲迷的。當晚,更有戲迷高舉“蘭竹戲友——祝何派藝術千古流芳”的牌子,表達對這位淮劇老藝術家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