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若星是文化藝術報社副總編。汶川大地震發生后,她三赴災區,在抗災搶險第一線,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用熱血蘸著淚水、和著真情,為讀者呈現了一篇又一篇感人至深的通訊報道。
“5·12”特大地震發生后,祖籍四川的陳若星,目光便再未從地震災區有過須臾的離開。5月21日,當她接到陜西省作協赴陜西災區采訪的電話通知時,更是義無反顧地踏上了危險重重的征程。
5月23日,是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66周年紀念日。那天,陳若星隨同來自中國作協和陜西作協的12名作家,前往“5·12”大地震中陜西省重災區略陽、寧強等地。在剛剛通車的寶成鐵路109號隧道現場,在陜甘川交界的古鎮青木川、廣坪,在危城略陽“站著的廢墟”上,在炙熱陽光烘烤下的頂頂帳篷中……她含著淚水進行采訪,不知疲倦地搜集素材,用責任詮釋天職,用心靈體察災情。
“是一種亢奮的、緊繃著每一根神經的戰地工作狀態。”陳若星回憶說,“在震區的那些天里,基本上不眠不休”。白天,在烈日下、暴雨中,跋山涉溪,踩著余震頻發的土地,頂著不時襲來的飛石,去受災農戶、帳篷學校、帳篷醫院、寶成鐵路沿線采訪,惟恐漏掉每一幕感人的場面、每一個感人的故事、每一處感人的細節。每一次近距離地接觸那些忙于搶險而置個人安危于不顧的人民子弟兵、鐵路員工,那些嚴重受災但頑強進行生產自救的鄉親,以及穿梭于災區鄉鎮、帶領群眾奮勇抗災的滿臉疲憊之色的基層干部,她的心靈為之震撼、為之感動的那一刻,場景便在腦中鎖定,腹稿便在胸中形成。
每至深夜回到駐地,陳若星便開始整理白天采訪所得的文字、圖片資料。短短幾天時間,便寫作了數萬字的報告文學及通訊作品,拍攝了上千張的圖片并在第一時間傳回報社,使這些作品得以及時刊發。有些作品還被收入中國作協、陜西作協即將出版的有關抗震救災的書籍中。
陳若星總也忘不掉嘉陵江邊避災群眾安置點的那個黎明。剛寫完稿的她信步走出住所,“大約是清晨四五點鐘吧,四周靜悄悄的,唯見被夜露打濕的國旗在微風中輕輕拂動。不遠處的電子顯示屏,滾動播放著鼓舞人心的口號。”她把這個情景記錄了下來,用在一篇報告文學的末尾:“我認為,這個情景,顯示了我國人民、災區人民在災難面前的鎮定與堅強。”
陳若星這一代人,是在理想主義和英雄主義的作品浸染下長大的。當年,巴金赴抗美援朝戰場寫就的小說《團圓》,被改編為影片《英雄兒女》,是他們心中歷久彌新、魅力永恒的經典。因此,災區的一篇訪談,陳若星便冠之《為什么戰旗美如畫》的寓意深刻的標題。
陳若星還有意想不到的收獲——與中國文聯藝術家赴陜西抗震救災體驗生活小分隊不期而遇。職業的敏感使她毫不猶豫地隨采訪團再次深入災區,在殘磚碎瓦前,在防震棚里,她抓緊每一分、每一秒,對著名表演曲藝家、中國曲協《曲藝》雜志執行主編牛群,以及付林、陳嘉陡、呂建華、張保和、色尕、趙福玉等人進行了現場采訪。據此整理的《中國文聯藝術家赴陜西抗震救災體驗生活小分隊訪談》自然屬獨家報道——采訪的特殊地點、時間、內容,以及對象,引人觸目,令人贊嘆!陳若星和同行的中國作協、陜西作協的作家們,還主動為所到災區的群眾捐款,在送去溫暖的同時,也與他們結下了深厚的友情。
兩次深入陜西地震災區采訪活動結束不久,白皙臉龐上炙熱陽光留下的紅暈尚未完全消褪,陳若星又參加了陜西省文化系統赴陜西地震災區大型慰問演出活動。三進災區,她的激情依舊,靈感噴涌,揮筆寫就的《情系災區傳遞愛心驅散陰霾》,圖文并茂,現場感強,給人以鼓舞和力量。
陳若星擔負著報社的領導職務,又有年邁多病的雙親在堂,她完全有理由派其他同事赴災區一線,然而,她卻毅然決然地冒著危險三次出征。她用心靈體察災情,盡全力詮釋著新聞人的責任,模范地發揮了戰地記者的作用。她始終認為,中國的有責任心的文化人,或居廟堂之高,或處江湖之遠,都無一例外地以憂國憂民為先,以國家民族事業為重。奏響主旋律,弘揚民族魂,“柔肩也要擔道義啊”!
一個多月來,文化藝術報社員工踴躍向災區捐款,攜手藝術家進行義賣活動,積極采編抗震救災的通訊報道,與陳若星的模范帶頭作用是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