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每一個城市都應該有自己的新聞傳播教育或研究機構
目前在教育部備案的新聞傳播類專業點有770個,新聞傳播教育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今市屬高校再想開創新聞傳播教育尤其是新聞學教育便會遭遇更多的困難和阻撓。
專業外某些關鍵人士對于開創新聞傳播教育的阻力甚大,他們慣常的理由還有“新聞與政治相關”——言外之意是新聞學是敏感專業,申報不得。事實上,“新聞與政治相關”不假——這也說明了新聞學的重要性,更應當辦好才對——但拿它來阻撓新聞學教育的開辦就未免顯得太短視了。
二、新聞傳播院系應該為當地傳媒產業發展貢獻力量
傳媒在人們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新聞傳媒有力助推了一個城市經濟社會的發展,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傳媒的產業屬性已經得到了凸顯,傳媒產業本身也在創造著巨大的物質財富。
新聞傳播教育的一個很重要很現實的作用,應當是為當地傳媒產業的發展貢獻智慧力量。新聞傳播教育界與當地新聞傳媒業界應當形成良好互動,共同支持雙方的發展,步入良性循環的狀態。新聞傳播學界與業界的這種互動非常重要,業界為學界提供實踐經驗和鮮活案例,學界為業界提供研究支撐,二者的順暢交流是保證雙方健康發展的有力舉措。凡是新聞業發達的城市,這個城市的高校新聞傳播教育大都會比較發達,反過來講亦是如此。
從這個角度講,一個城市也應該大力發展新聞傳播教育事業。經常性地為當地傳媒業提供咨詢與研究服務,任務只能落在當地院校的肩上,由當地新聞傳播研究機構來提供這種智力支撐有其天然合理性。全國其他地方的新聞院校再多,一個城市如果沒有自己的新聞傳播研究與教育力量,無論如何都不能很好地解決智力支撐問題。
三、高度重視業界對新聞傳播人才的需求變化
新聞傳播學科的辦學思路與辦學模式應當有所改進,培養目標、教學內容必須針對現代傳媒與社會的需求而設定,新聞院系應該加強對用人單位的調查,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案。
西方國家新聞院系的一些做法值得我們深思。
“我們必須有超前意識。今年進校的學生要幾年后才進入市場接受檢驗,我們應當考慮到他們畢業時市場需要什么”,英國新聞教育學會會長、英國城市大學新聞系主任羅德·艾倫(Rod Allen)在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訪問時說,“我們一方面要傾聽傳媒業界的意見,同時要自己做判斷,根據業界對現狀的分析,預測他們在未來幾年的具體需求。他們也不清楚幾年后需要什么樣的人。他們通常只能預測半年內的人才需求。超前主要指觀念而不是技術。每當新技術來臨,80%不變,20%技術部分比較容易學到,我們花更大的精力教學生那80%的內容。我們的本科教育非常注重寬基礎。50%以上的課程為非新聞類課程。我們要求本科生都是雙學位,比如新聞與當代歷史、新聞與社會科學。同時,本科生必須學習母語之外的第二語言并且達到相當的程度。”②
四、新聞傳播學教師應該高度關注傳媒一線情況
新聞傳播教育水平高低主要取決于教師的專業水準,從全國新聞院系的情況看,師資水平參差不齊,名牌新聞院系師資水平相對較高,而一些地方普通新聞院系則普遍缺乏高水平的教師,不少講授新聞專業課程的教師是從中文或其他學科半道轉過來的,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專業教師不專業在很多高校尤其是一些普通地方院校里比較普遍。其結果是損害了高等院校專業教育的聲譽,損害了高等教育的質量和學生的利益。
應當注意吸收傳媒業界精英加入到新聞傳播教育隊伍中來。高校過多地依賴于從應屆畢業生中選擇招聘老師,結果招來的老師往往擅長紙上談兵,對業界實際情況并不熟悉,習慣于書本對書本式的講授知識,過于空洞和脫離實際。鑒于新聞傳播學的實踐特性,教育界有必要在吸收新生力量的時候多考慮應聘者的傳媒實戰經歷背景。另外,已經就職的新聞傳播學教師也必須保持與傳媒業界的聯系,積極參與到業界活動中去,不斷研究新問題新情
況,不斷地從新聞傳媒一線吸收新的知識。
五、科學設置課程體系,提高學生培養質量
新聞傳播學畢業生的就業市場環境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就業觀念也不得不加以調整。與之相適應的是,本科教育就應當注重拓寬基礎,以使學生在大眾傳播領域能夠獲得更多的就業機會。
新聞傳播學課程體系的設置仍有待于進一步研究和完善。除了目前本科階段開設的新聞理論、新聞采訪、新聞寫作、新聞編輯、新聞評論、新聞攝影、新聞史等基礎專業課外,其他課程的開設可謂是五花八門。應當進一步研究論證新聞傳播學的課程體系,確定科學合理的公共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選修課程的比例,并努力保證課程設置真正與現實需要相符合。
另外,有必要冷靜對待擴招問題。新聞傳播院系既要努力發展新聞傳播教育,同時還要注意學生的培養質量問題。現在很多專業往往一年招近百人,上大課的情況過于普遍,教師沒有精力與每一位學生交流溝通,授課效果與質量下滑嚴重。小班上課,精心培養,仍然是打造新聞傳播教育品牌的有效路徑。
(劉冰、張明霞單位為唐山學院文法系,孫琦單位為唐山勞動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