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時代,媒介生態及媒介傳播生態的變化,必然會導致“以傳媒發展、傳媒市場變化為導向”的新聞教育的變革。
單就教師和學生這兩個主體角色而言,這種變革體現在教與學實踐中的七種平衡關系:
一、教師角色要求分析
2006年初,一則“新聞學博士不會寫消息”的報道,引起了媒體和社會的軒然大波。這一事件的背后反映了中國當前新聞教育教師素質方面的一個較普遍的問題:缺乏實際經驗。
當然,教師素質要求決不僅僅只是實際工作經驗,它更需要教師恰當地去處理下列四組平衡關系:
⒈教師教學與實踐的平衡關系。在媒介技術更新、媒介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對于一門技術性、實用性、變動性很強的學科來說,新聞學科專業教師是必須要有一些實踐經驗的。因而讓新聞院系的老師增加實踐機會,多與媒體接觸,或者在媒體中作一些兼職工作,讓他們感觸最生動的新聞實踐,并將媒體的發展變化帶到課堂教學,這對提高教師的課堂效果都是大有裨益的。
這一點中國傳媒大學的模式可值得我們去學習。例如它在1960年開辦第一期電視培訓班時,教員的教學便與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在教學中,教員帶領學生一起做作業,一起下鄉實踐,一起到電視臺實習,真正做到教學相長。
⒉理論傳授與模擬實踐的平衡關系。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將理論傳授與模擬實踐結合起來,以提高學生思考能力、學習能力和操作能力為前提,克服教育過程的“滿堂灌”,提倡討論和互動,做到“授人以漁”。
例如分組討論形式,可以是對課堂教學內容的討論,比如教師精心選擇幾個專題,讓學生圍繞專題搜集資料,或者組織學生觀看中央電視臺重點新聞欄目、讀重要報紙、瀏覽著名門戶網站等,讓學生們發表意見,教師主持討論、進行點評、總結式發言等。還可以是對一種類新聞環境的模擬:組織學生就重大突發新聞事件進行討論和報道訓練,讓學生在比較真實的新聞現場中培養專業思維的習慣。這樣,教師和部分學生通過共同參與模擬一次次新聞事件中,建立一種亞實習狀態的教學狀態。
⒊教學與科研的平衡關系。新聞學專業教師必須處理好第三重平衡關系是教學與科研。新聞學教師的實踐與學生工作的實踐不同,即一方面要通過實踐并把實踐中學到的東西轉化為理論,進而充實課堂教學;另一方面,將理論還原到實踐,在實踐中檢驗強化理論。實現新聞理論與新聞實踐水乳交融,更好地服務于媒體和學生。
從目前情況來看,無論是新聞專業教師還是兼職教師都有自身的缺陷:現有的教師卻缺乏相應的實踐經驗;而從媒體聘請來的兼職教師往往缺乏相應的理論水平和研究水平。因而,在實際教學工作中,這二類教師都得要面對教學與科研的平衡關系,因為一方面只有不斷地接觸實踐和進行科研,才能有效地克服自身劣勢,才能把握媒介和社會日新月異的變化,才能克服理論和教材的滯后性,更好地服務于學生,服務于將來。另一方面在多媒體時代,新的媒介技術、媒介市場環境不斷變化著,媒介發展也需要理論指導。
⒋教師與學生的平衡關系。古諺云:活到老,學到老。當今世界,媒介技術、媒介本身發展日新月異;各種媒體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的速度越來越快;在新的媒介環境中,媒介傳播內容、手段也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從某種意義上講,新聞學科有比其它學科更早感知社會的變遷和感知到知識的老化,就拿新聞傳播語言來說吧,如在上世紀90年代的語言也許在現在媒體上就顯得有點“老土”了。因而新聞學教師只有不斷地去當學生,時時處在學生角色中,更新自己的知識和能力,才能教好課。
與此同時,推動新聞學教師處于學生角色另一重要因素是多媒體時代的新聞教育對新聞學教師“博”的要求。現在我國高校新聞學教師大多“術業有專攻”,教報刊的專心研究報刊,平時也多只注意同報刊界多聯系;教廣播電視的專攻廣播電視,平時也多只注意同廣播電視界多聯系,這種現象在多媒體融合時代已經不行了。
二、學生角色要求分析
當前媒體對新招聘的新聞學專業畢業生的看法是:上手很快、但后勁不足;寫“豆腐塊小稿”可以,但進行深度報道顯得力不從心。
這種情況必須引起我們的反思。從某種程度而言,原因就在于新聞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學生的文化積淀不多、底蘊不深。因而在新聞教育中就必須要考慮以下關系。
⒈單一能力與多種能力的平衡關系。 2007年6月12日,美聯社宣布將其北京分社整合成一新分社。該分社將新聞、圖片、電視和多媒體功能融合成一個整合型的新聞工作室,配合以先進的技術,讓記者同時提供從報紙到多媒體的多樣式新聞。在美國,這種“融合新聞”正在成為現實。這種“融合新聞”的趨勢對新聞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挑戰,即要求在目前專業細分化比較嚴重的情況下,要使學生在未來市場富有競爭力的話,就必須培養自己的多種能力:不僅能給網絡寫稿,而且還能為電視、報紙寫稿,同時,在多種媒體能力中,必須有一門是自己的專長。
⒉專業知識與非專業知識間的平衡關系。就媒體市場需求的實際情況來看,需要既雜又專的新聞專業人才。新聞學是個雜家,邵飄萍、范長江都曾倡導過這一教育理念。對于雜而言,這就要求新聞專業在議案設置上一定要打通專業與非專業之墻,專業知識學習與非專業知識學習間必須要實現平衡。不僅要做到“點上精”,而且要做到“面上博”。
另一方面,在實際工作中,專家型的記者更“吃香”、更“叫座”,這就意味著新聞專業學生要在一定“博”的基礎上體現有特色的“專”,實現“博”與“專”的統一。如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在培養專家型的科學記者方案中,除學習新聞專業課之外,還開設有森林與環境變遷、環境危害與災難、地球資源的產業生態學等30余門可選修的科學課及多個研究的案例。
從某種程度上講,“博”在于提高學生全面的人文素養,而“專”則是在對新聞專業人才市場細分和尊重學生個性發展基礎上所提出的要求。它們兩者是統一的。
⒊學生角色和“準新聞人”角色的平衡關系。也就是學生要“常處在角色中”,通過利用課堂、課外和假期三個“課堂”使自己常處在“新聞從業人員”角色中,學會將課堂所學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
這里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是模仿采訪寫作階段。如通過定期閱讀報紙、看電視新聞和瀏覽網站新聞,像鯊魚一樣在海量信息游泳,通過觀“新聞千劍”而識“新聞之器”,通過比較去體會、揣摩和運用課堂所學的新聞采寫理論和規律;第二是次實踐階段。如結合教師案例教學,在課前、課中和課后利用校內的學生報刊及附近報刊、廣播電視等媒體,將新聞教學課堂搬到上述這些校內外媒體實踐環境中,實行一種“現場實地教學”、“邊學邊練”的教學模式;第三是實習階段。如利用寒暑假到當地媒體和生源所在地媒體廣泛進行新聞實踐,增強自己的動手能力。這樣做的目的都是希望通過具體的實踐讓自己“在游泳中學游泳”。
參考文獻
[1]莊鴻明:《對新聞教育改革的幾點思考》[N] ,《光明日報》,2007年5月23日
[2]莫揚、袁玥:《哥倫比亞大學如何培養實用科技新聞人才》[J],《中國記者》,2007年第6期
[3]楊秀國、張筱筠:《新聞教育改革:當務之急是“拆墻”》[J],《新聞戰線》, 2007第11期
[4]趙雅文、何村:《地方高校新聞教學改革要走特色之路——渤海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改實踐與探索地方高校新聞教育改革要走特色之路》[J],《新聞界》,2005年03期
(作者系安徽省安慶師范學院教育學院廣播電視新聞研究所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