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范圍,政府信息公開是潮流所向。近些年來我國對政府信息公開也在不斷地研究與探索,陸續在很多省市付諸實踐,不少地方政府都公布了相應的政策。終于,在去年4月26人們期盼已久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已于今年5月1日起實施。輿論歡呼這是“里程碑式的跨越”,“人民知情權有了保障”,將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成效。國家出臺行政法規上千部,至今有效的有650多部,為什么《條例》的出臺受到公眾如此重視和關注,得到新聞界如此高的評價呢?這正體現了國家認識到政府信息封鎖給自身和人民帶來的傷害和損失。這樣的例子不在少數,如:1994年3月31日的“海城事件”、2003年“非典”疫情等都在國際國內造成惡劣影響。
由此可見,政府信息公開就自身而言對于樹立國家形象,保護國家安全意義重大。《條例》的第一條行文是:“為了保障公民、法人和其它組織依法獲取政府信息,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促進依法行政,充分發揮政府信息對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和經濟社會活動的服務作用,制定本條例”。可見,《條例》要求各級政府及其下屬部門為民眾獲取他們有權獲取的政府信息提供保障,這對于滿足公民知情權十分重要,也是把公民知情權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上。政府掌握的信息據估計通常要占社會信息總量80%的有價值信息和3000多個數據庫,所以這對保障公民的知情權,擴大其對國家事務的參與度都具有很重要的意義。①
在現代社會中,大眾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就是媒體。所以,對大眾知情權的保護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對媒體傳播權的保護,即采訪權、寫作權、發表權的保護。因此,《條例》為新聞傳播業的繁榮和發展提供了新的政策支持。
一、獲取政府新聞的難度降低
政府信息在報紙上總是置于要聞版,在電視上也是新聞聯播的重頭戲,水門事件、五角大樓事件也讓當事記者和媒體名噪一時,由此可見政府新聞的重要性,同時也說明獲知關于政府的新聞總是比較難的。《條例》的出臺無疑大大降低了新聞媒體獲知政府新聞的難度,新聞媒體上政府信息量將隨之增多。同時,政府信息公開無疑可以擴展新聞報道范圍。
二、為新聞媒體報道政府信息提供法律保障
《條例》規定了政府信息公開的方式和程序:“行政機關應當主動公開政府信息,通過政府公報、政府網站、新聞發布會以及報紙、廣播、電視等便于公眾知曉的方式公開”,“行政機關應當及時、準確地公開政府信息。行政機關發現影響或者可能影響社會穩定,擾亂社會管理秩序的虛假或者不完整信息的,應當在其職責范圍內發布準確的政府信息予以澄清”。這意味著報刊、廣播、電視的政府報道和信息披露將有法可依。同時,作為重要內容的稿件的信息來源也有了足夠的保障。②另一方面,《條例》規定:“各級政府及縣級以上政府部門要建立健全本行政機關的信息公開工作制度,并且制定信息公開工作機構,負責本行政機關政府信息公開的日常工作。此外,教育、供水、供電、供氣、供熱、環保、醫療衛生、計劃生育、交通等與人民群眾利益相關的公共企事業單位在供給社會公共服務過程中也制作、獲取了大量社會公共信息。公開這些與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相關的信息,有利于更好的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獲取信息、利用信息的合法權益。”這對于新聞媒體報道涉及的范圍也就有了較明確的界定。
我們知道很多時候在對新聞事件進行報道時,從業者必須面對的問題就是這件事該不該報,可不可以報,這尤其體現在時政新聞上;另一方面就是不敢越雷池一步,滿足于通稿。這樣無疑減緩了信息發布的速度,對于形成媒介的公信力不利。《條例》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為從業者提供了法律保障,可以放下顧慮及時、翔實的進行新聞報道和傳播。
三、媒體輿論監督的力度得以加強
就信息傳播而言,“壞消息就是好消息”,而報喜不報憂則是官僚主義不負責任的做法。正確的傳播觀應當是有好就報好,有壞就報壞,而政府信息公開,意義也不在于公開那些好的消息而在于壞消息。
條例中列舉的政府信息公開重點,包括重大建設項目的批準和實施情況等,還很具體地規定了各級政府不同的信息公開重點,也是有針對性地劃出了最容易被做手腳的項目:如“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縣級人民政府及其部門重點公開的政府信息還包括下列內容:(一)城鄉建設和管理的重大事項;(二)社會公益事業建設情況;(三)征收或者征用土地、房屋拆遷及其補償、補助費用的發放、使用情況;(四)搶險救災、優撫、救濟、社會捐助等款物的管理、使用情況;(四)搶險救災、優撫救濟,社會捐助等款物的管理、使用和分配情況。”③
《條例》的出臺,使得輿論監督能夠師出有名,新聞媒體可以大大發揮“輿論監督”的功能,便于從源頭上遏制和預防腐敗。政府的權力運行過程公開透明不等于就可以讓一些腐敗官員不再假公濟私。但是,新聞媒體的有效介入會大大降低腐敗的發生率。
四、客觀上可以在突發性事件的報道中為媒體解開束縛
在突發性事件初現端倪時,政府可以通過媒體,及時、準確地向公眾公布真相,讓公眾采取正確合理的防范措施將事態的不良影響控制在最小的范圍內。
回顧“非典事件”、“海城事件”,正是由于政府的消息公布不夠及時,信息的復雜性、不確定性使得匱乏信息的公眾一度處于草木皆兵的狀態,在這種情況下,媒體的緩報、晚報的狀態表現出傳播制度在突發事件中的極度脆弱性,媒體錯過了最佳報道時機,從而使負面影響得以擴大。④也反映出政府在此類事件中遲遲不表態是媒體報道不能起到應有作用的客觀原因。如今,《條例》的頒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媒介盡可能及時地對這種突發性的、重要的事件進行報道,這無疑會提升媒介的權威和聲譽。
政府信息公開不可否認是我國民主進程的一步大跨越,同時,我們也應該注意到信息公開對媒體的影響不全都是好的。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新的問題也許會慢慢浮現出來,怎樣防微杜漸,促成其積極發展更是重中之重。
一是信息趨同化。面對報業發展出現同質化的趨勢,政府信息公開這把雙刃劍在降低信息獲取難度的同時也會使信息內容趨同化更加白熾化。《條例》規定了應當通過政府公報、政府網站、新聞發布會以及報刊、廣播、電視等便于公眾知曉的方式公開發布信息,應當在國家檔案館、公共圖書館設置政府信息查閱場所,并配備相應的設施、設備,還可以根據需要設立公共查閱室、資料索取點、信息公告欄、電子信息屏等場所、設施,等等。可見,《條例》頒布之后,獲取政府信息的途徑更加快捷、集中化,獲取內容也更加大眾化和淺表化。這樣,現今屢見不鮮的“會議報道”模式也許會更加泛濫;同題競爭也將成為時政新聞的主戰場。
二是新聞發言人加大記者深入調查的難度。現代政府機關的不同部門慢慢都有了自己的專門新聞發言人,而且定期都會召開新聞發布會,集中向媒體答疑解惑。在信息公開化的過程中,政府和媒體應該通力合作,前者應該致力于公開所有應該公開的信息,后者致力于政府公開的信息的收集、整理、傳播。因此,新聞發言人和媒體記者應該是一種合作關系。然而,在我國,新聞發言人目前基本上是由各級政府中的綜合部門(如辦公廳)或研究部門(如法規司或者政策研究室)的負責人擔當,所掌握的信息有限,和國外有很大不同。
同時,新聞發言人是權力機關調控新聞傳播的手段,既然發言人是權力機關派出的,那么更多要表現的是政策議程對傳媒議程、公眾議程的引導,在這樣的情況下新聞發言人會成為新聞從業人員采訪進一步的擋箭牌。新聞發言人擁有絕對的信息解釋權,在公布信息的時候,以解釋、說明、表態的方式同時將權力機關的意志傳達給了公眾。⑤一般情況下,公開的信息越多,涉及面越廣,所產生的影響力也就越大。他可以盡最大努力將權力機關的議程納入傳媒和公眾的議程中。
以上這些問題在政府信息公開條件下會成為媒體面對的主要考驗和挑戰。那么如何解決這些問題,讓媒體在新的環境中最大限度的發揮其功能,促進我國民主進程的發展,筆者認為要從以下方面著手:
首先,采訪讓位給信息的整合。
現代傳媒的特點是:信息傳播多元化、消息來源多渠道、報道手段多樣化,所以避免同質化,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新聞采訪要讓位給編輯,編輯的作用越來越凸現。我們需要的不是簡單的信息羅列而是對信息進行整合,使信息增容、擴量、滾動、再生、提升,形成信息的再創造、再利用。具體來說就是哪些稿件需要做大,哪些稿件只做小,哪些稿件上頭版、具體稿件的切入角度、不同的信息如何選擇和配合,同樣的內容在這種選擇與組合下,就會產生不同的閱讀效果。從而滿足不同讀者的需求,形成自身的特色。
其次,主動出擊,加大監督力度。
第一,不過分依賴政府新聞發言人,注意從多渠道獲取信息。大眾傳媒具有環境監測功能,應傳播危險警報,提供與經濟、公眾和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的重要新聞。這就是說,提供信息是新聞媒介的首要職務,新聞發言人對這一職能有促進,但不代表新聞媒體可以坐等政府的發言。因而記者應該注意新聞信息的挖掘,發現社會中的問題。在面對新聞事件時,應該從事件本身入手,采訪相關人員,獲知事實的客觀真相,在此基礎上再與政府進行對話。在維護人民的知情權方面,傳媒應當具有主動性和社會責任感,不應主動放棄披露信息的責任。
第二,新聞應反映公眾的需求。隨著人們知識水平和民主意識的增強,他們對信息的需求在質上和量上都有相應的提高;同時政府執政為民,必須關注民生了解民情。根據議程設置理論,媒介除了根據政策議題設置媒介議題來影響公眾議題外,還可以根據公眾議題設置媒體議題來影響政策議題。⑥
新聞發言人制度為新聞媒介提供了一種與政府對話的機制,媒介應代表公眾的立場向政府提問,將公眾最想知道的問題提出來,這是保證政府信息公開的有效途徑。
第三,新聞傳播應用全局的客觀眼光來看待新聞發言人的發言。新聞發言人是代表政府立場的,新聞媒體則應放眼整個社會,從全局角度認識政府的聲音,提出相關問題,以期協調社會各個階層的利益,維護社會的統一與和諧,因而新聞媒體應有質疑政府發言的意識。
最后,需要重點強調的還是我們常常說的:記者要有社會良知,在這個信息大爆炸時代,信息開始泛濫。但是我們要知道,任何人都不會滿足于表面上人人皆知的“信息”。這也就是說政府公開的信息永遠只是一部分,這有多方面的原因,如,滿足大多數人的需求、涉嫌保密不便公開、還未引起政府機關重視等。因此,作為新聞傳播者,發揮自身主動性,不畏艱難,為社會公眾尋找問題的答案,將永遠都是新聞從業者奮斗的目標。
注釋
①吳飛:《政府信息公信力與傳媒話語影響力》
②陳力丹:從“違規擅自發布”受罰到信息公開——關于《突發事件應對法草案》兩條款的刪改引發的思考
③曹鵬:《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對新聞傳播業的意義》,《新聞記者》2007年06期
④吳飛:《傳媒影響力》
⑤陳力丹:《健全對新聞發言人制度的監察和限權機制》
⑥吳飛:《傳媒影響力》
(作者單位:西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