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加入WTO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電視產業化的浪潮席卷全國。而由于在人員、資金、規模、覆蓋范圍等各方面的劣勢,使在電視產業鏈中處于弱勢地位的基層電視媒介面臨著極大的困境。
與此同時,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民間文化在快速走向衰亡。傳統的民間文化賴以生存的文化空間日漸萎縮,現代化正在無情地蕩滌著傳統民間文化。
基層電視媒體如何應對挑戰?如何保留和傳承這些民間文化?近幾年基層電視媒介為了沖出重圍得以生存而作的努力,似乎讓我們看到了基層電視媒介與民間文化之間的良好互動。
一、民間文化是基層電視媒介特色化的源泉
電視發展到今天, 競爭更加激烈。中央電視臺逐漸做大做強,省級電視臺也加速上星,搶占地盤,強勢電視臺的沖擊還導致了受眾分流,造成基層電視臺在夾縫中艱難生存的局面。此外,年輕人受網絡媒體誘惑的越來越多,看電視的越來越少,而看地方臺的就更少了。另外,西方強勢傳媒進入我國后,競爭將會空前激烈,受影響最大的也是基層的電視臺。
基層電視臺應對這種挑戰的早期反應是模仿和克隆。比如對中央電視臺“實話實說”欄目的模仿,使談話類節目無處不在;對選秀節目克隆后,屏幕上就充斥著愛做夢的少男少女和無數沒有任何實際內涵的短信投票。這種缺乏文化見識和獨特審美的浮躁膚淺心態,導致一些基層電視媒體的節目毫無特色。在人員素質、資金設備都不能和省以上電視臺同日而語的情況下,基層電視媒體對中央臺、各省臺、省會城市臺節目的模仿克隆,只能讓更多受眾選擇換臺。
對此,一些基層電視臺提出了“小眾化傳播”和電視節目“本土化”的思維。
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社會文化生活的豐富性,大眾需求的多元化,自我意識的增強,必然形成接受群體的細分化,于是就有了小眾化傳播的說法?!靶”娀眰鞑ツJ降淖畲筇攸c就在于它的受眾大致是固定的。近年來,基層電視媒介基本上都采用這種傳播模式。他們的受眾群體就是基層電視媒介所在區域的百姓。
人類是在一定的地理環境中生存和生產的,因此人類的物質和精神形態包括傳播和文化等活動,都存在著明顯的地域差異。所謂“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各地不同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人情意味以及文化觀念,孕育出了不同的民間文化,影響著一地的文化性格和群體特征。比如同是鼓樂,就有安徽鳳陽花鼓、新疆維吾爾族手鼓、陜西安塞腰鼓等。這些民間文化就是基層電視媒介小眾化傳播的根基和靈魂。發掘和表現這些民間文化是基層電視臺的根本任務, 也是基層電視臺辦節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豐富源泉。
對基層電視媒介而言,受眾的接受效果就是生命線。因此,基層電視媒介首先就要明確區域內受眾的興趣愛好、接受心理與接受行為,然后才能為他們量體裁衣、定制節目。
根據央視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公司2001年以62個城市為基礎進行的主要電視收視趨勢調查數據顯示,學生、中老年人、低文化程度人群和體力勞動者群體是主要的電視觀眾,他們普遍偏好帶有民間文化色彩的節目;南方人尚娛樂,北方人喜新聞,南方人愛情感劇,北方人好情節劇等。
為此,基層電視媒介紛紛對現有節目進行改版,增加帶有民間文化色彩的電視節目。比如,溫州電視臺都市生活頻道2006年傾力推出了以溫州民間文化鼓詞為主要形式的“溫州曲藝場”欄目,以廣大戲迷票友、中老年觀眾朋友為主要收視對象,普及戲曲知識,弘揚傳統戲曲藝術。
溫州鼓詞是流行于浙南地區最大的一個曲種,用溫州方言演唱,說唱并重,多為說唱故事。溫州鼓詞除了有強烈的鄉音之外,還具有優美的唱腔,一個人表演著生、丑、旦、凈角色的獨特之處。
節目播出后,引起中老年觀眾的強烈關注,一些在溫的外來務工人員也加入了受眾群體,不管節目首播還是重播,他們都是忠實的觀眾。有時候因為一些特殊原因,節目暫停播出或者調整了播出時間,電視臺的詢問電話就會超負荷運作。
基層電視媒介對民間文化的借鑒,除了這種直接引入的方式外,還在節目的表現形式中注入民間文化的元素,讓受眾在基層電視的熒屏上產生了久違的新鮮感。
首先是在語言風格方面。比如,各基層電視臺紛紛策劃了方言節目。方言承載和記錄著這方土地上的歷史和居民的情感,充分體現了民間語言的獨特魅力。方言節目在接近性和親和力上有著其它節目無法比擬的優勢。
其次,在節目結構中注入民間文化的元素。電視通過畫面語言、色彩語言和有聲語言,在細節、情節的表述中,讓觀眾在平常的故事中感動。有時候要很好地表達情緒、制造高潮,光有語言、音樂還是不夠的,還需要有表達情意的理想畫面,而這時民間文化的博采就派上用場了。舉一個例子,蘇州電視臺播出的紀錄片《弦》,講述的是一位從來沒有走出過蘇州城的評彈老藝人,把畢生的積蓄用于造橋的故事。紀錄片從蘇州交錯的河道上一艘烏船開始,通過老藝人教徒弟評彈,徒弟唱評彈賺錢,老藝人攢毛票的過程展開故事。整個故事脈絡中始終有民間文化的蹤影:蘇州河上常見的小船,蘇州人常去的茶樓,古色古香的窗欞,還有評彈時隱時現,最后在老藝人的喪葬儀式上,觀眾赫然發現老藝人平時舍不得用的毛票都在一個木箱里裝著,箱子上寫著“捐給家鄉造橋”。通過這一系列民間文化元素的鋪墊,實現傳者和受者的情景交融、情感交融,讓熟悉的觀眾有親切感,讓不熟悉的觀眾有新奇感,讓所有的觀眾有接受的真情實感。
第三,很多民間文化的精髓也融入了電視節目中。像演播室的設計,主持人背景,片頭片尾畫面、音樂、字幕效果等。樂清電視臺2007年推出的方言節目中,就是采用樂清民間文化中被稱為中國一絕的細紋刻紙作為演播室背景的,而片尾音樂則是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洲文化中心編制的《亞洲、太平洋地區民歌》的《對鳥》。因為這些民間文化元素,拉近了傳者和受者的距離,起到了很好的傳播效果。
第四,萃取民間文化的精華作為創作元素融入電視節目中。在2006年春節晚會上的舞蹈節目《俏夕陽》中,一群談不上有多少舞蹈技巧的老太太,卻以她們惟妙惟肖、不失俏皮風趣的表演,得到了觀眾的喜愛。這個節目核心的創作元素就來自中國古老的皮影戲。它的成功也顯示了民間文化的魅力。
二、基層電視媒介為民間文化普及推廣助陣
一直以來,說起“民間”,人們就會不假思索地聯想到農村,民間文化就是勞動者的文化。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劇,農村和城市的差距越來越小,農村居民的生活開始與城市緊密相連,很多年輕人拋棄手藝到城市里謀生。這使得民間文化的原發地逐漸萎縮,民間文化的創造主體和接受主體正在減少。
現代中國在從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轉化的過程中,原有的在農耕文明架構中的一切文化都在迅速消失。消失與泯滅得最快的就是民間文化,有些甚至還面臨著“人亡藝絕”的危機。對民間文化的搶救已經刻不容緩,而搶救的手段主要有電視、攝影和文字記錄等。
民間文化和基層電視媒介同屬小眾化傳播,因此基層電視媒介對民間文化的宣傳,如民間藝人傳、民間故事等,就是賦予民間文化在大眾傳媒中的話語空間,這對民間文化的普及和推廣起著重要的作用。相聲、東北二人轉通過電視而流傳是民間藝術的成功經驗。
2006年,樂清市電視臺曾發起魅力鄉村的評選活動。各鄉鎮將各自的民間文化加以挖掘、整理,然后通過電視進行展示、宣傳,最后選出最有魅力的鄉村。這次活動,將一些瀕臨滅絕的民間文化重新還原到民眾生活的環境中,使之可以以活態形式進行流傳。比如寺前村的細紋刻紙。
樂清的細紋刻紙,一平方厘米的紙上下刀百余次,刻出50多條細紋,并條條相連不斷。細紋刻紙在樂清傳承了700多年,其生命軌跡是上個世紀70年代紅火、80年代衰落、90年代在市場上幾乎見不到蹤影。一幅細紋刻紙作品,需要刻幾十萬刀,往往須經月余才能完成,且不允許有一刀失誤。一般初學者要練上三四年才有一定的功底,但價值回報卻不高,甚至不足以糊口,以致目前樂清的細紋刻紙藝人日稀,甚至有斷代的危險。
開展魅力鄉村評比后,寺前村成立了細紋刻紙研究所,進行細紋刻紙走向市場的嘗試。更多的人通過電視迷上了細紋刻紙,樂清的各所小學還將細紋刻紙作為學校素質教育的一項內容開展教學活動。
魅力鄉村的評比,還促進了一部分以活態形式流傳的民間文化的發展。比如南岳鎮的高蹺抬閣表演。抬閣是人站在碗口粗的木架上,一邊行進,一邊表演各種動作。通過電視的傳播,周邊縣市的民眾對抬閣發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每年有節慶的時候都會邀請南岳鎮的高蹺抬閣表演隊前往表演。農民收入提高后,就以更高的熱情投入到這些民間藝術的創作中去。
而各鄉鎮之間的民間文化比拼,激發了民間藝人對藝術的搶救和傳承,讓他們認識到,民間文化不僅僅只是手藝。
一直以來,學者們都認為,由于民間文化的創造主體遠離農村而造成的“地域危機”,是影響當代民間文化傳承的潛在危機,而消除這一危機的有效辦法就是為民間文化找到當代延續的載體。傳統觀念一直視來自“民眾”的民間藝術品為真正的民間文化,而今,這個民眾除了包括原來意義的廣大農村人民外,還應包括生活在廣大城市中的民眾?;鶎与娨暶浇榈囊淮纬晒Σ僮鳎屛覀兎e累了這方面的經驗。
2007年,樂清電視臺舉辦了一場“樂清民謠大賽”。民謠就是民眾身邊的歌,不需要多少技巧,想唱就可以唱。在改革開放過程中逐漸獲得主體意識的民眾,需要一種包含自我表達的新的娛樂形式。樂清電視臺將這次活動節目化,節目活動化,在選手報名前就通過各類宣傳,盡量擴大參與度,并從大賽規模、環節、日程、互動形式、社會影響等方面高密度宣傳,提升觀眾的參與期待。比賽期間,在幾大主要鄉鎮設點,讓參賽選手在廣場、集市等現場演唱民謠,一來增加參賽選手的積極性,二來吸引更多的民眾參與進來。電視臺也定時播出,推出參賽選手自己的MTV,觀眾互動短信投票,這些元素從不同的方位刺激著觀眾,極大地影響著觀眾的期盼。大賽還沒有結束,大街小巷已經流傳開了朗朗上口的民謠,一些幼兒園、小學校還將民謠當成教材。城市里的年輕人也組建了自己的民謠組合。
其實,基層電視媒介和民間文化能夠進行良好的互動,同區域內受眾崇尚娛樂性和向往回歸自然的精神需求有關。兩者的互動關系給彼此都帶來了益處,并產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電視的手段無疑是保存、普及、推廣民間文化很好的方式,但與此同時,民間文化又何嘗不是給了基層電視媒介以文化的滋養和生存路徑的拓展。
參考文獻
[1]高震:《地方電視媒體對區域文化的傳承與建構——兼論<家住西安>的本土化策略》,《聲屏世界》,2004年第2期
[2]金梅:《淺議基層電視臺由頻道專業化向頻道特色化的轉變》,http-equiv=”Content-Type” content=”text/html; charset=gb2312”>
[3]劉曉春:《山歌,漸行漸遠》,《讀書》,2006年第4期
[4]邵培仁:《電腦與網絡:媒介地理學的顛覆者》,《浙江廣播電視??茖W校學報》,2002年第2期
[5]邵培仁:《媒介地理學:行走和耕耘在媒介與地理之間》(J ),中國傳媒報告,2005( 3)
[6]邵培仁、潘祥輝:《中國電視娛樂節目的困境與出路》,中國新聞研究中心,2005/10/28
[7]《中國電視受眾研究2001概觀》,《央視——索福瑞媒介研究》,第35頁、第36頁
[8]趙公文:《電視節目的本土化思維》,http-equiv=\"Content-Type\" content=\"text/html
(作者單位:樂清市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