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紙又紛紛漲價了,漲價風潮緣由新聞紙大幅漲價所拉動,自然漲得有理。
然而,透過這種倉促應對,是否也得反思一下我們在報業運營中的一些問題。
我想至少有4個方面值得我們思考:
忙于應對業外競爭,疏于報業內部市場競爭秩序的建立。這些年,紙媒老考慮怎么與新媒體競爭,但我們傳統媒體本身如何建立良性的報業競爭秩序卻考慮不多。與國外報紙的售價相比,國內報紙的售價明顯偏低。一方面與國人生活水平及“難接受物價不斷上漲”的心理承受力有關;另一方面,報業內部惡性競爭,老想通過低價壓垮競爭對手。若各相關報紙達成共識,共同提價,不會改變各自的競爭地位和市場格局,可實現共贏。報業需要競爭才能發展,也需要共同營造良好的市場競爭環境,才能健康發展。
報紙同質化突出,差異化經營缺失。報紙的市場競爭力取決于新聞產品的品質,關鍵是要實行差異化經營,辦出與眾不同的有特色的報紙。《南方周末》零售從一元到兩元再到三元,不用看別人的眼色,自己想提價就提價,原因是它的品位已適合某一固定讀者群,別的報紙搶不走這類讀者。然而,現在很多報紙同質化嚴重,你提價了,讀者就選擇與你同質的未提價的報紙。 如果紙價下跌,經濟發展對廣告的拉動又大,同質化的三四流報紙也許還能苛延殘喘,但畢竟不是長遠之計。長遠來看,提升報紙的質量,做到“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才是競爭中獲勝的重要資本。
經營單一,多元化經營未走上軌道。報業營業收入基本上靠發行、廣告和印刷(承擔外件業務),過分依賴廣告是大多數報紙的通病。而廣告經營也主要集中到幾個行業,一旦發生行業危機,廣告就有可能大幅下滑。因此,要發揮報業自身的優勢,將報業的相關多元化經營開展起來,才能防止因紙價和廣告波動引發的經營危機。
倉促應對危機,缺乏長遠戰略思路。持續地適當提價,早該這樣做。世界第一報業大國日本,占有世界上發行量最大的報紙,他們的報紙發行收入占總收入的50%以上。我們國家那些靠指令性發行的報刊可以達到50%。這些報刊一般來說廣告較少,發行收入的比例就相對高了。而那些市場化高的都市類報紙等,發行收入一般只占總收入的20%至30%,若無大量廣告收入很難有好的效益。不管有無紙張提價風波,報紙提價勢在必行。但我們為何要等到陷入困境時,才被動應對,突發式地大提價,而不實行循序漸進式地逐步提價呢?《南方周末》等報紙,在“提價”和辦高質量報紙方面都有自己的深思熟慮。但是,目前有不少報紙只是倉促應對提價,缺乏長遠的戰略思路。
(作者系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