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蔣建科訪談:一個農業記者20年的跨越

2008-12-31 00:00:00
今傳媒 2008年10期

蔣建科,1964年生于陜西楊凌。1982年考入西北農學院(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植物保護系。1986年提前留校,任共青團西北農大委員會宣傳部部長,同年8月調至《人民日報》工作至今。曾獲國際農業研究磋商組織頒發的“杰出記者獎”,以及中國新聞獎、全國現場短新聞獎等各類獎項100多個,被中宣部和國家地震局評為全國防震減災先進個人。現為中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常務理事、中國農學會編輯出版委員會委員,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生院、中國農業大學兼職教授。著有《農業新聞學》《媒體傳播與新農村建設》《論農業本質》等專著。

知道蔣建科是在一次聚會上,那時他剛剛獲得了國際農業研究磋商組織頒發的“杰出記者”大獎,成為迄今為止第一個獲此殊榮的中國記者。此前,他在農業科技新聞領域已創下了許多個第一:獲獎最多、發內參最多、給農民讀者回信最多、推動農業科技項目最多、著書最多等等……總之,一個農業記者能取得的成就,他幾乎都得到了。采訪蔣建科是在汶川大地震后的第三天。在此之前,作為《人民日報》的記者,他被報社派往中國地震局采訪,一直在那里等候消息。原本5月12日的采訪便一直推到了14日的中午。

一、學農愛農為農,是農大學生的本分

對于蔣建科來說,故鄉楊凌是他一生永遠掙脫不開的情結,這塊傳說中后稷曾耕種過的黃土地、這個中國農業的發祥地,暗示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元素:血脈、學業以及職業。這里是他人生的起點。

蔣建科:楊凌是我國著名的農業科學城,我在這里出生、長大,后來學了農業,又當了農業記者,始終沒有離開過農業,這里是我的根。上小學時我就立志學習農業,理想是當農業科學家,改變我國農業的落后面貌。后來考上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植物保護系。

記者:為什么選擇這個專業?

蔣建科:我是一個喜歡游山玩水的人,想著學植物保護,可以到處采集昆蟲和植物標本,這樣就可以暢游祖國的名山大川了。后來,做了記者,也和當初的想法殊途同歸。學校離村子有7公里,我每周都要回家干農活。讓我感觸最深的是暑假去田間捉棉蟲,真是很辛苦。太陽快要把人給烤焦了,空氣就像被煮沸了一樣。那時,農民給作物噴灑農藥,既危險又艱難。我發現,高校是科技富礦,但與大學校園一墻之隔的農村還是傳統農耕方式,生產技術落后。

記者:為什么近水樓臺卻得不到月?

蔣建科:這不能光怪農民,我們這些農業科技工作者和大學生也有責任。上了大學后,才知道大學生很少有人愿意深入田間地頭和農民交流、傳播知識。我就萌發了要把農業科技知識帶到農民中間去的想法,決心為農民做些實事。于是就利用課余和假期騎自行車跑遍了學校周圍的30多個村子,一口氣寫出了7篇調查報告。

記者:你沒有像其他的大學生一樣,滿足于教室、圖書館、宿舍“三點一線”的生活,而是熱衷于社會實踐。

蔣建科:大學階段,學習不是唯一的,重要的是充分鍛煉自己的能力。有統計數字說,大學階段學習的知識不足人生全部知識的1%。學習成績只是一個方面,最重要的是看綜合能力。認識的規律是實踐、認識、再實踐,但很多學生把學習與實踐對立起來。農業科學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需要經驗和不斷地實踐,不能光停留在書本上。

從大學三年級起,蔣建科便深入陜西省10多個縣(區)的100多個村莊,調查有關農村發展情況及存在問題,寫出調查報告21篇。同時利用農村廟會、集市等時機,積極開展科技咨詢活動。

蔣建科:我們為農民辦防蟲講習班,到農村中學傳授植保知識,還辦了一份面向農民的油印刊物《農家信鴿》。這份刊物是同學們自發組織、自己撰稿編輯、自辦發行的季節性刊物。共出版了13期,發行到陜西、甘肅等5省14地市的42個縣,累計超過2萬份,農民非常歡迎。在校團委的支持下,我倡導成立了大學生科技服務中心,在當地物色了10個農業科技示范戶進行技術服務。其中的楊恩倉在我們的幫助下,一躍成為當地靠蘋果致富的第一個萬元戶,陜西電視臺還對他進行了追蹤報道,在全國引起很大反響。

1986年,蔣建科把這件事寫成了文章《踏泥濘小路,播知識良種》,在“全國大中專學生理想與青春征文競賽”中榮獲第一名,并被刊登在6月11日《中國青年報》專版的頭條位置。蔣建科的社會實踐引起了《人民日報》的關注,報社專門派記者前去采訪。

蔣建科:畢業前,我已經在《中國青年報》《陜西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等各種報紙、電臺發表各類稿件104篇。采訪我的《人民日報》記者對我很感興趣,問我愿不愿意去那里工作,我以為是開玩笑。沒想到果真來了調令。當時我已經作為學校團委宣傳部部長提前留校了。

記者:據說畢業那年,有5家單位要你?

蔣建科:我是社會實踐的受益者:一是自己由性格內向、很少說話的“書生”變成一個會說、會寫、會干的青年,我的生活準則也從得高分的目標,轉移到培養為人民服務的真本領上來。二是改變了我的人生,由一名學農的大學生成了記者。最重要的是,在實踐中觀察、把握社會發展趨勢,完善對社會的認識,發掘自己的興趣愛好,提高了能力。現在,我常常拿自己的經歷,鼓勵大學生積極投身社會實踐,認識社會,鍛煉自己。

懷揣著青春理想的西北農科大學生蔣建科,寫下了這樣一段肺腑之言——“通過接觸農民和農村實際,更加深了對黨的農村政策的理解和對改革的信心;通過接觸生產實際,使自己學到的理論直接為生產服務,也使我們更加明確了,學農愛農為農,這是我們農科大學生的本分。”

二、愿當農業科技的二傳手

1986年7月,蔣建科面臨著一次重大選擇。要么留校升任團委書記,要么去《人民日報》當記者。要知道當時的校團委書記是副處級別,這對于一個只有21歲的大學畢業生來說簡直是想都不敢想的美事,然而蔣建科非常堅決地說:“去《人民日報》當記者!”

蔣建科:有人覺得我丟掉了專業很可惜。我回答說,我學的昆蟲傳播花粉是讓作物增產,而新聞則是另一種意義的傳播。從本質上說我沒改專業,我樂意當專家的二傳手!

記者:作為一個出身農家的農學專業學生,到中國的報業圣地——人民日報社開始自己的新聞生涯,會不會有壓力?

蔣建科:當時到了《人民日報》,感覺壓力很大,一看同事們大都是名牌高校新聞系的高才生,自信心受到打擊。

記者:如何調整這種心理落差,找到自己的發展空間?

蔣建科:離開西北農科大時,一位副校長曾跟我談話,希望為學校爭光,給后面的學生做個表率。我答應了,既然有了這個承諾,我就要兌現,就要堅持。首先是給自己準確定位,我在日記中曾寫到:農業科技+新聞=成果。我想,只有把自己生長在農村、系統學習過農業科學知識的優勢與新聞結合起來,才能當好農業科技的二傳手。

在入社教育的半個多月時間里,蔣建科聽說上夜班對記者成長至關重要,就決心從夜班開始學習。實習一結束,就主動報名去了夜班,他領來一瓶膠水、一把剪刀,踏踏實實從頭做起。

蔣建科:我太喜歡新聞工作了,但沒有系統地學過新聞,當然得從最基礎的工作學起,補上這一課,不吃點苦頭是不行的。到現在,我已連續上夜班18年,主編和參與編輯的版面超過2000多塊。

20年里,蔣建科的足跡遍布全國28個省、直轄市和自治區的800多個縣的2000多個村莊,以及60多所農業大學和農業科研院所,采訪專家、政府官員、農民等上萬人(次),發表了1000多篇新聞稿件。農學的專業背景、加上善于鉆研思考,蔣建科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在報社,大家喊他“農業專家”;在農科院,人們又叫他“新聞專家”。

記者:在新聞界,還有人戲稱您是“辛勤的小蜜蜂”。

蔣建科:農業記者離開了農民,就成了瞎子、聾子。要發現新聞,就必須多去科研一線,多去農村。

2004年春,國家農業部組織在安徽蚌埠開展“科技之春”活動,一位老大爺手拿一撮麥苗問他:“我們去年發現有小麥吸漿蟲,它在小麥的什么地方?長什么樣子?”蔣建科笑著說:“大爺,小麥吸漿蟲現在不在您拿的麥苗里,而在土壤里,有小米粒大小……”農民感到驚奇:“真想不到,《人民日報》記者也是農業專家!”當禽流感爆發時,他又深入到一線,采寫出一批獨家報道。其中,通訊《用科學戰勝疫病》被評為2004年度中國科技好新聞獎。

記者:我注意到,為了全面提高自己的新聞素養,您還從事知識產權、航天、地震等各種新聞報道,甚至經濟、國際等其他新聞也都嘗試過。

蔣建科:這樣既符合記者是“雜家”的職業要求,也可以借鑒其他新聞領域的經驗,更好地幫助自己“挖井”。

記者:您認為農業科技新聞報道就像挖井?

蔣建科:“挖井”并非盲目的行動,而要科學“挖井”。首先,要準確選址。記者作為新聞的傳播者,每天都要接觸海量的信息,如何選定“挖井”地點,是一個難點。我認為,應該把自己的第一特長和自己喜歡的新聞領域結合起來,可能是一個最佳組合。其次,要有科學的方法。需要不斷總結“挖井”的規律和經驗,博采眾長,從而提高“挖井”效率。第三,要有克服一切困難的毅力。第四,是抵御一些誘惑和干擾。第五,需要寬闊的視野和其他新聞的采寫經歷做支撐。如果只顧“挖井”而不問其他,也容易成為井底之蛙。所以要有意識地開闊視野,擴大知識面,經常寫寫各種新聞。最后,還要敢于冒險。

2002年至2007年,蔣建科連續參加了我國首次載人航天工程,以及“神舟四號”到“神舟六號”以及“嫦娥探月工程”的報道。

蔣建科:我采寫的消息《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取得圓滿成功》獲得中國新聞獎,刊有這個消息的號外被國家博物館收藏。通訊《內蒙古:航天英雄凱旋》還被選進冀教版中學語文教材,前面一篇是毛澤東1949年為新華社所寫的《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的新聞稿。能和偉人的經典之作一同被收入教材,這是我沒想到的,也讓我深感自豪。但遺憾的是,給我帶來這些殊榮和關注的是航天類新聞,而不是我的農業老本行。

記者:這多少有些尷尬。眾所周知,農業新聞報道油水少辛苦多,成名少寂寞多,是個苦差事。像您這樣20年來一直堅持做農業實用技術報道的記者并不多。

蔣建科:當初同我一起采訪的其他兄弟新聞單位的朋友,這些年里,走了一撥又一撥,換了一茬又一茬,紛紛轉行了,農業科技新聞報道面臨著斷層的危險,不利于傳播的穩定性與可持續發展。

記者:在許多人看來,農業新聞報道工作成本高,去農村采訪,寫一篇稿子要用三天。另外,農業新聞少有轟動效應,容易被忽視,不易被認可。您為什么能堅持下來呢?

蔣建科:除了我不愿意“扎堆”的個性外,更重要的是對農業報道工作的熱愛。我生在農村,長在農村,理想是當農業科學家,用技術和知識讓農民朋友富起來。現在我用新聞種地,通過《人民日報》把最新的科技成果傳播給廣大農民朋友,一樣能實現自己的理想。理想、興趣與職業重合,這是人生最大的幸運。

三、我的新聞理念是做好售后服務

蔣建科有一句名言:農業記者,要做社會進步的催化劑,如果你傳播的新聞,不能讓農民增產見效,還不如一只小蜜蜂。

蔣建科:新聞源于生活,是建立在新聞事實基礎上的,不能做空中樓閣。我從小在農村長大,家里的墻壁上糊滿了報紙,有《參考消息》《人民日報》,當時我看了這些報紙,有一些模糊的疑問:報紙為什么不寫點讓糧食增產的消息?

記者:您在很多場合說您的新聞理念是“售后服務”,這種實用的理念是不是受您所學專業的影響?

蔣建科:對。20年來的新聞采訪,我發現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三大因素,一是信息不靈,二是缺技術,三是缺資金。站在農民的角度,不能只當科學家不看重技術推廣,記者也不能只顧報道不看傳播效果。要有的放矢,講求針對性。我每次采訪,都提前做好選題策劃,向農民朋友做調查,了解他們的實際需求,然后再到農業大學和農業科學院去采訪專家學者,這樣的報道經常會產生很大的影響。比如我采寫的《肉羊飼養技術幫你走上致富路》刊發后,先后有讀者來信3000多封,來信持續時間長達3年。

記者:但在許多人眼里,新聞傳播是一次性的,報道完了就結束了。

蔣建科:可我認為,新聞報道只是開始,關鍵要關注隨后的效果,做好售后服務,我希望通過自己的新聞報道,真正給農民朋友帶來一些實際效應。從更深層說,黨報在傳播黨的聲音和群眾呼聲的同時,也能為農民朋友提供些致富信息,對穩定和提高黨報的社會地位不無好處。一些農民讀者看到我寫的報道后,直接來報社點名要找我,我都會耐心接待并給予答復。遇到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時,經常把前來咨詢的農民介紹給農科院專家,甚至花錢打車把他們送到目的地。

盡管回答讀者來信是不計算工作量的,但蔣建科卻做到了每信必復。在農民讀者心里,蔣記者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自家人,幾乎有求必應。20多年來,他回答讀者來信、來電1萬5千人(次)以上,許多讀者從中找到致富信息。

記者:也許有人會問,每信必復有必要嗎?多耽誤時間!

蔣建科:讀者來信,是對黨報的信任,是對科學家和技術的信任,同時也是對記者的信任,它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新聞影響力的大小。這么多年來,我在完成上夜班和領導交給的采訪任務基礎上,一直堅持做農業實用技術方面的報道,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讀者來信對我的鞭策和鼓勵。當你看到一封封充滿渴望和真誠的來信時,任何一個有責任感的記者都不會無動于衷!回一封讀者來信是要花費一些工夫的,但它關系到黨報的威信和聲譽,所以我堅持把處理讀者來信同采訪、編輯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堅持給讀者回每一封信。

有時來信實在太多,再趕上夜班,無法做到每信必復,蔣建科也堅持將來信送給技術單位,并督促他們每信必復。在外人看來,蔣建科的記者工作實在太清苦,離“無冕之王”差之甚遠。

記者:據說正是通過這一萬多封來信,您總結提煉出農業科技新聞的影響力評價體系,這個體系的核心是什么?

蔣建科:如何評價農業科技新聞影響力,事關農業科技新聞發展的全局。在我國農業進入新階段,廣大農民對農業科技需求十分旺盛的情況下,應把評價農業科技新聞影響力的權利還給農民讀者。在行業及媒體自己定性評價的基礎上,再增加量化的評價指標,這樣就能建立一套比較能反映實際的農業科技新聞影響力評價體系。即:農業科技新聞影響力=同行定性評價+量化評價。

記者:如果以報紙為例,量化評價指標具體都有哪些?

蔣建科:我認為主要包括三點。一是閱讀率,二是反饋率,三是轉載指數。這三點從傳統意義上可以清晰地反映出新聞的影響力。特別需要關注的是轉化率與新聞效益。前者即一條新聞引起的成果轉化并獲得成功的總量占新聞得到的反饋總量的百分比,它顯示了新聞傳播的實際效應,如果通過一條新聞的作用而最終促成了一項成果的轉化,就足以證明這條新聞的影響力是多么巨大。而將新聞效益納入評價指標,則是鼓勵記者盡量節約采訪成本,做到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兼顧。

記者:這一評價體系,對從事農業科技新聞報道的記者,提出了更高的專業要求。

蔣建科:正因為報道工作的專業性,一些國家的新聞法就明確規定,從事農業報道的記者必須具有農藝師職稱。在我國,從事農業報道,如果有學農的專業背景當然更好。但這畢竟是少數,大量人員是“半路出家”。對大量非農學專業的媒體從業人員來說,要適應崗位工作的需要,特別是能夠成為與采訪對象合格的對話者,就需要有農業方面的知識。無此,記者的新聞敏感性、報道的準確性、通俗化程度就受到影響,報道的傳播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記者:在具體操作中,還要在專業化與傳播的通俗化之間找到契合點。

蔣建科:農業科技新聞的讀者對象主要是基層農業干部和廣大農民,因此,農業科技新聞是不是通俗,是不是能讓他們看懂,就成為衡量一條農業科技新聞優劣的標準。因此,要寫好農業科技新聞光是懂農業是遠遠不夠的,文學、哲學等其他方面的知識是同樣重要的。我認為,對從事農業科技新聞的記者和通訊員來說,農業科技知識和文學方面的知識同等重要,二者不可偏廢。

記者:做好新聞傳播的售后服務,并不是回一萬多封讀者來信那樣簡單,除了技巧和經驗,更多的是一種責任與態度。

蔣建科:是。改革開放30年,經濟飛速發展,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下降,這是經濟發展的普遍規律。盡管農業仍是國家生存發展的基礎,但在新興產業面前,這種重要性容易被忽略。農業新聞也如此,它離生活最近,但很難產生大的社會影響,關注度少。從事農業新聞報道,需要一批有社會責任感、能吃苦、不怕寂寞、肯坐冷板凳的人,這是對記者最大的考驗。

性情執拗的關中漢子蔣建科經受住了考驗。20年過去了,他依然堅持著自己苛刻的標準——“作品不能像鋪地板磚或電線桿那樣平淡,而應像倒金字塔似的,有層次感。一千份作品,有一百份自己感到滿意,有十份是獲獎的作品,最后形成一本專著。”

四、內參是中國特色的媒體傳播方式

在農業新聞領域,蔣建科的內參是出了名的。一是數量多,有200多篇;二是質量高,其中得到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以及劉云山、曾培炎、回良玉、吳儀、陳至立等中央領導同志批示的就有80多個,內參批示率達到30%。

記者:現在像您這樣重視內參的記者不多,為什么要寫那么多內參?

蔣建科:這得益于一種理念。一個記者,不僅是戰士、司號員,還應是偵察兵、參謀。在中國特色的媒體環境下,黨報記者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要把專家的意見、百姓的呼聲,及時傳達給中央,更好地體現記者的價值。這里主要通過兩種途徑,一是公開報道,二是內參。在采訪中,有時發現問題,但不適合報道,通過內參的方式解決問題,不會產生負面影響。這樣既貫徹了黨的宣傳政策,又促成了問題的解決,是積極、有效的好辦法。

記者:如何理解內參的傳播功能?

蔣建科:內參賦予了記者參謀的功能。準確、客觀、契合時機的公開報道與內參,都能取得傳播效果的最大化。比如,我對種質資源報道了10多年,發了不少稿子。2003年,我寫了一篇內參,闡述了種質資源及保護的重要性,得到了胡錦濤總書記的批示。隨后十幾個部委聯合行動,使這個關系到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得到了很好的解決。

近5年來,蔣建科采寫的內參得到胡錦濤總書記批示的就有3個,30多個重大問題得到有效解決,為中央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對推動許多重大問題的解決發揮了積極作用。

蔣建科:這得益于大學的系統訓練。我把自己所學的農業調查和統計的理論和方法成功地應用在新聞調查領域,大學期間就寫出了22篇農村調查報告,其中2篇被陜西省人民政府選為內參,得到省委書記和省長的批示和重視,從此體會到內參的重要性和巨大威力。

跨進《人民日報》大門后,蔣建科給自己定了一個原則:把內參放到與采、寫、編、評同等重要的位置,主動選題采寫。1988年,河北某地發生了一種檢疫性害蟲,他立即采寫了一個內參,引起農業部高度重視,農業部緊急采取防治措施,對剿滅這種害蟲發揮了重要作用。

記者:過去曾提倡“報參互動”的傳播模式,但在今天似乎有所淡化。

蔣建科:我不這么看。內參很重要,是中國特色的媒體傳播方式,這是國情所決定的,是一種有效的、非公開的傳播途徑。在各種媒體競爭日益加劇的今天,內參是黨報新的增長點。正是認識到這種重要性,所以在每一次采訪過程中,我都仔細分析,看這些新聞是否有內參價值。每一個獲得領導批示的內參都是長期跟蹤、深入調查研究后寫成的,這對于提高記者的理論政策素養很有幫助。

多年來,蔣建科一直堅持農業生產實踐、農業新聞采訪與農業問題研究的緊密結合,穿過一個個新聞表象,他將思考的目光投入到更深層的本質。2003年,他出版了我國第一本《農業新聞學》專著,率先提出了農業新聞學的概念。

蔣建科:其實,美國依阿華州立大學早在1905年就開設農業新聞學課程,2002年中國教育部批準中國農業大學設立媒體傳播系并正式招生。農業新聞學作為一個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交叉學科,我們對它的認識與重視還遠遠不夠。在《農業新聞學》里,我試圖用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論證“新聞有學”,這一觀點與之前梁衡所說的“新聞的學術性散落在每個角落里”不謀而合。

記者:在這本書里,您總結了農業科技新聞的十大特征。

蔣建科:農業科技新聞如同農業科學一樣,也是有一定規律和特征的。大致歸納為:科學性、季節性、區域性、可推廣性、新聞性、持久性、可預見性、政策性以及時效性弱、反饋率高。

記者:作為農業科技新聞的傳播者,理應具備哪些素養?

蔣建科:記者是多功能的職業,采寫鏈條要拉長,競爭力強了,自然高人一籌。農業記者需要著力培養以下8大能力——政策理解能力、文字寫作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創新能力、預測能力、演講能力、外語能力、實際動手能力。具備了這些能力,才能在傳播他人的觀點時,發出自己的聲音。

在探索農業新聞規律的同時,蔣建科還在一直思索農業究竟是什么,農業的出路在哪里。為了贏得一點對農業的發言權,他一直在用記者的視角去觀察、去采訪,用專家的頭腦去思考、去研究,用農民的生產方式去實踐、去體驗。

蔣建科:在得到了大量一手資料的基礎上,2007年出版了我的第三本專著《論農業本質》。書中從揭示農業的本質入手,重新劃分出農業發展的四個階段,提出了全能農業、第二次農業文明、碳素論等概念和新理論,并以自己的新聞報道為例,分析了農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矛盾,進而提出了一系列相應的解決辦法和對策。這本書受到了我國農業科學界的關注,我沒有想到的是,后來世界銀行所屬的國際農業研究磋商組織給我頒發“杰出記者獎”,這本書也起了一定作用。

站在新聞和農業科學前沿、善于思考的蔣建科,申報了多項與農業和新聞相關的部省級科研課題,目前他已經主持部省級科研課題5項、參與部省級科研課題4項,對豐富農業新聞理論、為中央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

記者:據我所知,您策劃主持的農業部軟科學課題《媒體傳播對農業政策執行和科技成果轉化影響的研究》,形成了8萬字的報告,被農業部以決策參考的形式上報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等部門,產生了積極的作用。在此基礎上,您又組織出版了專著《媒體傳播與新農村建設》,被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為培訓教材使用。您現在已經從記者成長為真正的專家。

蔣建科:如何成為一名專家型記者,可能有很多不同的途徑與方法。我的經驗是——要把新聞學和自己所學的知識結合起來;不要把采訪和學習對立起來,采訪過程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把每一次新聞采訪都當做一次課題來完成,所以總會有發現和創新。

五、成功是慢慢修煉出來的

2007年12月4日,北京人民大會堂。首次在中國舉辦年會的國際農業研究磋商組織(CGIAR)將“杰出記者獎”頒發給了來自中國的人民日報社記者蔣建科。當從世界銀行副行長兼國際農業研究磋商組織主席凱瑟琳手中接過這一獎項時,蔣建科動情地說:“當記者21年,經常來人民大會堂采訪報道他人獲獎的新聞。從來沒有想到自己也能在人民大會堂接受這樣一個國際新聞獎。我想,這個榮譽首先應該屬于我所服務的媒體——人民日報社,其次這也是所有中國記者的榮譽。”

記者:這是建國后中國記者首次獲得這個國際新聞大獎,它的意義在哪里?

蔣建科:長期以來,由于中西方意識形態的不同,新聞價值觀的不同,使中國記者少有機會拿國際新聞大獎。這次中國記者獲獎了,至少是一個突破,說明在消除貧困這一人類共同目標的主題下,可以超越意識形態的局限,達成一個價值準則,對記者的社會角色與社會貢獻進行客觀地評定。

記者:您認為自己究竟靠什么拿到了這個大獎?

蔣建科:當時得了這個獎后,有的朋友問我,是哪篇稿子獲獎了?其實國際農業研究磋商組織的“杰出記者獎”并不是我們所理解的單一的作品獎,它考量的是記者對農業發展所起的作用,是對記者職業行為、社會影響的綜合評估。正如國際農業研究磋商組織秘書長弗朗西斯科所說,把中國科技傳播到廣大的農民手中,可以使他們減少貧困,記者在此充當了重要的角色。在這里,我要感謝《人民日報》的領導和同事們,是他們一直督促和激勵我不斷地采訪報道農業科技新聞,正巧與國際農業研究磋商組織新聞獎的宗旨相吻合。

其實,早在幾年前,當蔣建科在農業新聞學研究以及推廣科技為農民增收方面做出的突出貢獻而備受認可時,這個其貌不揚的中國《人民日報》農業記者,就已引起了世界銀行所屬的國際農業研究磋商組織的注意。2005年起,國際農業研究磋商組織先后邀請他出國采訪了國際水稻所、世界漁業研究中心等國際著名研究機構,2006年4月,該組織在中國首次舉辦農業科技媒體培訓班,蔣建科又被聘請為主講教授。

記者:當時您主講了《新聞傳播:用科學改善農民生活》,受到世界銀行副行長和國際農業研究磋商組織秘書長以及學員的高度評價,他們沒有想到一個中國記者水平這么高。

蔣建科:我主要闡述了農業科技新聞的重要作用。一方面,農業新成果層出不窮,產生了無形的科技成果市場;另一方面,農民的科技意識有了提高,也形成巨大的需求市場。兩個市場,新聞傳播起到橋梁和溝通作用。實現兩個市場的對接,對促進農業生產,增加農民收入,會有實實在在的作用。通過農業科技新聞報道,可讓全社會了解農業科技工作和科技人員對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進而贏得政府和全社會對農業科技的支持。

記者:作為一個有著20年新聞實踐的專家型記者,您對新聞傳播與農業之間的關系一定有更深的理解。

蔣建科:從宏觀上說,新聞傳播還能促進農業科學研究的進一步發展,促進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提高農民的科技意識。不少農民依靠農業科技新聞報道提供的信息走上了致富路。在當地不但起到了示范作用,也帶動了更多的農民致富。

記者:從另一個角度說,這是不是體現了記者的價值追求?

蔣建科:可以這么理解,這是一個農業記者的使命與責任。我是農民的兒子,我爺爺和我的父母至今仍在家鄉楊凌種著3畝責任田,如何能把他們從傳統的農耕方式中解放出來,如何能讓全國的農民朋友從農業生產中獲得更好的收入,是我30年來一直思索的問題。現在得獎已成過去,我會以歸零的心態,一如既往地關注“三農”,關注民生,為農民朋友提供致富信息。

記者:作為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生院、中國農業大學媒體傳播系的兼職教授,您還承擔著傳道授業解惑、培養中國農業新聞后備力量的任務。

蔣建科:我開設了《農業新聞》課程,到目前為止,已經培養了300多名本科生和碩士生,培訓通訊員3000多人次。我教給他們新聞原理和采寫技巧,但更重要的是告訴他們一些人生經驗:首先從大處著手,樹立自己的目標,不要被小的問題所困擾。再就是善于利用交叉優勢找準結合點,就像我從事的農業新聞一樣,它的長處就是把農業和新聞學有機地結合從而獲得了成功。第三是要有一定的前瞻性,把眼光放長遠一些。第四是踏踏實實的做事,這樣才能使自己獲得真正的鍛煉。

記者:從一個農大學生到中國農業科技新聞的領軍人物,成功靠的是什么?

蔣建科:成功是慢慢積累出來的。就像有機農產品,一是生長周期長,二是無污染,盡管過程漫長,投入多,但品質好、營養價值高。記者也如此,大投入才有大作為,不能急功近利。我不是一個很聰明的人,好在勤能補拙,講究方法。況且,經常采訪科學家,整天浸泡在智慧的海洋里,時間長了,也讓自己變成有智慧的人。道理其實很簡單,就是多學聰明人,少走彎路,加快進步。

記者:您如何評價自己?

蔣建科:“中國農業科技新聞的領軍人物”,這個稱號我不敢當,還有差距。與穆青、范敬宜、梁衡這些農業新聞領域的大家相比,無論在文化底蘊、理論建樹還是新聞成就等方面都有相當大的距離。但我會接過接力棒,努力傳承下去。

著名報人、新聞學家梁衡在北大的一次演講中,曾提出了名記者的四大標準:有名稿、資深、有理論修養、有學術專著。按照這一評判標準,蔣建科已經做到了,甚至超出了。這個自嘲長得像兵馬俑的農家子弟,從一名農大學生到農業新聞專家,他用了二十年的時間。二十年的冷板凳、二十年的堅持、二十年的無私奉獻……他讓我們看到了一個記者的社會責任與人生價值究竟是什么。

(作者系中央電視臺策劃、專欄作家、新聞學博士)

背景介紹

國際農業研究磋商組織(CGIAR)成立于1971年,是由世界銀行、聯合國計劃發展署、聯合國糧農組織等65個國家和國際機構共同資助的全球性國際組織,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專門從事公益性農業科技研究與示范推廣的國際機構,在全球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中國于1984年正式成為該組織的成員國。

CGIAR年度國際新聞獎是該組織的常設新聞獎,旨在獎勵長期致力于農業科技新聞傳播、并在幫助消除貧困和饑餓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各國新聞記者,申報材料一律為正式出版物。經過專家評審、CGIAR核準等一系列程序后,每年授予一名獲獎記者。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人妻系列无码一区| 男女性午夜福利网站| 欧美h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欧美日韩| 噜噜噜久久| 国产www网站| 成人福利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bt欧美bt精品| 综合亚洲网|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 精品国产aⅴ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无码专区亚洲| 亚洲日本韩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区| 欧美精品在线免费| 亚洲视频一区| 国产精品自在在线午夜| 99re精彩视频| 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成人福利在线视老湿机| 久久免费观看视频| 毛片网站观看| 8090午夜无码专区| 综合天天色| 成人噜噜噜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aⅴ在线视频| 四虎综合网| 日韩a在线观看免费观看|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专| 国产99免费视频|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成人午夜视频在线| 午夜不卡福利| 一本综合久久| 老司机精品一区在线视频| 国产乱人伦精品一区二区| 久青草国产高清在线视频| 婷婷午夜影院| 67194亚洲无码| 国产欧美日韩va另类在线播放| 欧美精品二区| 国产在线观看精品| 看你懂的巨臀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第1页在线播| 欧美第一页在线| 色成人亚洲| 午夜爽爽视频| 亚洲欧美综合在线观看| 亚洲中文字幕国产av| 欧美综合区自拍亚洲综合绿色 | 黄色网站在线观看无码| 波多野结衣久久精品| 天天色天天综合网| 天堂亚洲网| 美女扒开下面流白浆在线试听| 成人va亚洲va欧美天堂| 国产人妖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99福利视频导航| 91小视频版在线观看www|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线| 久久精品娱乐亚洲领先| 91精品亚洲|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swag| 欧美亚洲一二三区| 欧美97色| 日韩高清无码免费|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软件| 九色国产在线| 99re热精品视频中文字幕不卡|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影院| 狼友视频国产精品首页| 日本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久久国产热| 久久9966精品国产免费| 美臀人妻中出中文字幕在线| 乱人伦99久久|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AⅤ| a在线亚洲男人的天堂试看| 色偷偷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三级视频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