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8日開幕的北京奧運會,讓全世界的目光聚集在北京和中國,也形成了全球媒體在奧運賽場內外的另一場激烈的競技。為了在這場競技中占領先機、彰顯品牌,廣州日報報業集團將編輯部前移到北京,在北京記者站成立了前方編輯部,負責全盤統籌前方奧運報道的采編以及報網互動工作。
一、“編輯部前移”成奧運報道最大亮點
“編輯部前移”是此次《廣州日報》奧運前方報道的最大亮點。在距離“鳥巢”僅10公里、位于北京西二環政務區中心地段的國賓寫字樓里,奧運北京編輯部提前一年裝修完畢,并在集團內部公開招募了約200名采編骨干投放在奧運“新聞戰”的前線。在這里,從策劃、編輯、校對、傳版等采編流程中各個環節都可一步到位完成。
早在7月18日,在奧運會開幕倒計時20天之際,體現本報編輯部前移新理念的“廣州日報奧運報道編輯部”在北京揭牌,這標志著《廣州日報》一線編輯部全面進入臨戰狀態。事實上,《廣州日報》的奧運采訪團隊從7月份開始,便分批出征北京、沈陽、秦皇島、天津、青島、上海和香港七大奧運賽區,向讀者全面展示北京奧運會的全貌。
綜合觀之,這17天的奧運全程報道,《廣州日報》奧運報道前方編輯部以其前所未有的戰略性前移舉動、人數空前的前方采編力量和規模,在傳統報紙的重大活動報道上,取得了顯著成功;同時,前方編輯部還通過采訪資源轉移,帶動了大洋網“報網直播室”這一名家訪談節目的迅速發展,奧運期間累計邀請50余位名家明星來到前方編輯部報網直播室進行訪談。
當得知為此次奧運報道廣州日報報業集團投入2.8億元后,新聞出版總署傳媒發展研究所執行所長馮玉明在作客本報奧運北京直播室時表示:“這些數字讓我們很震驚,同時給了報業很大信心。在奧運傳播當中,報業并沒有被邊緣化,這種策劃是大手筆。”馮玉明說,廣州日報報業集團在這方面發揮了集團整合實力。
二、 紙質媒體奧運報道借助編輯部前移形成戰斗合力
⒈《奧運金典》生動精彩
8月8日起,除了為要聞版《奧運點金臺》《奧運新干線》等專題版面供稿外,前方編輯部還推出了全新的《奧運金典》,自成一疊,正式取代此前的奧運專版《奧運號》。《奧運金典》集納了賽事報道、奧運話題述評的方方面面,在奧運期間為讀者提供了一份豐富的文化大餐。
①版面充裕,信息量大。奧運會召開的17天時間里,《奧運金典》共出版超過180個版,發稿超過700條(新聞報道超過600篇,評論約90篇),總文字量超過110萬字,所用新聞圖片共約500張。既涵括大量動態新聞,同時高度重視故事性報道、背景類分析;既容納大量文字報道,也通過新聞照片、表格、示意圖等形式達到更直觀和更有說服力的報道效果。
②一線報道,現場感強。此次奧運報道,《廣州日報》通過前期努力,獲得了17個注冊記者采訪證,3個非注冊記者采訪證,遠多于一般地方媒體,也多于不少中央媒體。正因為擁有更多“我在現場”的優勢,幾乎所有重大體育賽事場館內,都有《廣州日報》記者的身影,從而令本報采寫的新聞稿件富有現場感,描寫和敘述也更有說服力。
③編排活潑,形式多樣。前方編輯部在版面設置上動腦筋,開辟了各種專欄,讓不同類型的報道內容各就各位,既美化了版面,也有利于讀者閱讀。如,開設“奧運課堂”,為讀者解釋一些體育小知識;開設“得勝令”、“每日綜述”、“溫柔刀”、“記者觀察”等評論欄目,幫助讀者分析奧運話題;開設“編輯部故事”,對編輯部前移的品牌意義進行開發和推廣;開設“名人博客”,邀請聶衛平、高峰等名人點評奧運事件,等等。
④地方性強,關注面廣。《廣州日報》的《奧運金典》,既凸顯了報紙的地方性、讀者接近性,在涉及廣東、廣州運動員的報道上不遺余力;同時又照顧到讀者的閱讀需求,對幾乎當天所有精彩賽事和奧運事件一網打盡,讓讀者在每天十多個版面空間內,一次瞰盡奧運全景。
⒉異地號外及時好看
①“圣火京城傳遞”號外。8月6日,北京傳遞圣火的第一天,在姚明接棒的10分鐘后,《廣州日報》前方編輯部的編輯就已經把他高擎火炬跑出天安門的照片上到版上,10時多鐘一份熱辣新鮮的號外就上街了,從現場采訪,到編輯做版,再到印刷出報,整個過程僅兩個小時,這份“很美很及時”的號外讓胡同口、“鳥巢”前、西單的市民和游客都大為驚奇。《廣州日報》也由此成為首家在首都出號外的異地媒體。當天,10萬份號外在3個小時內就在京城熱搶一空。
②“陳燮霞奪取首金”號外。8月9日,陳燮霞獲得首金之后短短一個小時,50萬份激情號外就出現在廣州和北京、香港、上海、天津、青島、秦皇島、沈陽全部7個奧運城市的街頭,向當地市民免費派送,滿足了讀者對深度背景信息的需求。其速度之快、發行范圍之廣,在全國平面媒體中獨一無二。暨南大學傳播學教授董天策認為,《廣州日報》在多個城市發行號外,還具有公關的意義,將進一步強化報紙在讀者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三、 新老媒體融合借助編輯部前移獲得可喜突破
就傳統報業與新媒體的融合而言,《廣州日報》前方編輯部發揮出自身獨特的核心能力,將新聞的原創能力帶到了符合多媒體出版的平臺上來。一個記者同時面對集團所擁有的至少四種傳播方式——紙報、大洋網、數字報紙、手機報;與此同時,每個《廣州日報》的讀者也可自由選擇其中任意一種新聞信息產品。就此層面而言,新媒體戰略所搭建的平臺使《廣州日報》的傳統強項更顯強大,正所謂“一次生產、多次發放”,從而使得報業集團的新媒體比簡單的新媒體在內容上更勝一籌,更突出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⒈“金號外”滾動出版:一份“會動”的報紙
每金必報——中國隊每贏取一枚金牌,前方編輯在奪金的15分鐘之內,馬上就會推出《廣州日報》滾動“金號外”,“掛”到《廣州日報》電子版上,從而讓瀏覽《廣州日報》電子版的網友能以約等于互聯網新聞的速度,“翻閱”《廣州日報》的“金牌號外”。如果說,奧運會的編輯部前移,讓《廣州日報》經歷了一次物理概念上的跨區作業;那么,每天數個版的“電子號外”則讓《廣州日報》嘗試著把自己的觸角從傳統媒體的深深庭院中伸出,向新媒體的傳統“勢力范圍”探去。
值得一提的是,這次的《廣州日報》“金號外”還是一種“會動的報紙”——點開號外的電子版,不僅能看到新聞的正文,更能看到旁邊的新聞圖片在不斷地交替變化,從而在同樣的版面內,讀者可以不用拖動鼠標,也不用點擊“下一頁”,就能看到更多的圖片,極大地拓展了版面的信息量。此外,這份報紙還能鏈接到該場比賽的視頻,是一份真正“聲色俱備”的號外。
⒉“奧運報網直播室”眾星云集
此次隨編輯部一起前移到北京的大洋網奧運報網直播室,也充分利用了前方編輯部和北京記者站的采訪資源,在眾星云集的京城請來了50多位名家、明星,極大地體現出新老媒體融合、優勢互補的巨大效應。
①報紙老編輯老記者為直播室請來嘉賓
前來作客的嘉賓可謂星光熠熠,既有足球界的專家黃健翔、李承鵬、高峰,也有奧運會冠軍劉璇、孫淑偉、胡佳,更有知名學者湯敏、鄭也夫、喻國明、周孝正、于丹、崔保國、賈文山,同時也邀請到奧組委的官員薛壽元、梁剛和陳夢飛,著名媒體人劉建宏、白巖松,明星秦海璐等等。這些訪談節目因為主角知名度高、話題熱門,得到了網友的追捧。訪談節目可謂名嘴相聚,火花四濺,吸引了大量網民和手機用戶觀看留言,據數據統計,僅李承鵬與黃健翔對話的節目在大洋網點擊率就達近200萬次。其他嘉賓們的訪問量也都達到了近百萬次。
這些高端訪談,讓奧運前夕剛成功改版的大洋網,在奧運期間贏得了更多“眼球”,收獲了可觀的“注意力經濟”。
②報網直播室訪談節目成為報紙精彩文章
《廣州日報》奧運報網直播室在為廣大網友帶來一個個精彩訪談節目的同時,也為《廣州日報》本身提供了完美的新聞報道題材,通過現場的訪談和互動,記者獲得了更多新聞素材,通過整理和進一步挖掘,寫成的文章關注度高、可讀性強,如《于丹:奧運隊中國不是終點而是起點》《百面韓寒:奧運快樂第一》《秦海璐:有韌勁的運動員最美》《劉璇:“李寧練點火瘦了10多斤”》《體育的首要目的是健身 廣州亞運會可辦成狂歡節》等等,受到讀者的歡迎。
對廣州日報報業集團的這一大膽創舉,新聞出版總署新聞報刊司司長王國慶在奧運期間視察了本集團北京報網直播室后表示,廣州日報報業集團通過自己的嘗試給全國報界、新聞界和傳媒界樹立了典范,在重大報道中,擁有內容優勢的傳統媒體只要能夠實現與多媒體聯合,發揮內容優勢,就一定能成功,希望《廣州日報》的范例能夠為報刊業實現數字化網絡化積累更多經驗,留下更多啟發。
(作者系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