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的崛起與發展是電視媒介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按照麥克盧漢“媒介即訊息”的理論來看,伴隨著電視媒介實力的發展與壯大,必然要有一種區別于報刊評論和廣播評論的符合電視媒介特性的言論節目形態應運而生,這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電視新聞評論節目。
一、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的內涵及分類
事實上,關于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的定義在國內一直存在著爭議,因為包括“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的稱謂都是在我國電視事業發展的幼年時期,即電視作為一種獨立傳播系統或方式的地位確定以前,沿襲了紙質媒介的傳統分類方法而形成的一個概念。因而國內有些學者很早就提出用“電視新聞言論節目”的說法來代替“電視新聞評論節目”,并指出“電視新聞言論是極具傳統媒體特色與電視視聽語言相結合的一種產物。”①而曾做過央視新聞評論部主任的孫玉勝則在其著作《十年——從改變電視的語態開始》中提出,評論只是作為電視新聞節目的內容存在,而并非一種獨立的電視節目形態。雖然目前對于電視新聞評論節目還沒有精準的范圍界定,但其已經發揮的巨大社會影響力則是有目共睹的,因此一些比較中立的觀點都集中在對電視新聞評論的效果與作用等方面,指出它所體現的本質特性,即依據新聞事實,就實論虛,以深刻尖銳的剖析闡明媒體的觀點和立場,是一種具有鮮明針對性和指導性的論說性新聞體裁。②
在這里,我們采取廣義的理解,在大范圍形態上把電視新聞評論節目視為區別于消息類新聞和直播報道新聞以外的專題類新聞樣式。從中國電視新聞發展的實踐來看,電視新聞評論已經作為一種欄目化的節目形態運作了近30年。1979年央視成立了專題部,以1980年7月播出的“觀察與思考”為標志,中國正式出現了一種新型的、獨立的新聞評論體——電視述評。1988年7月,央視重新組建評論組,將“社會瞭望”與“觀察與思考”合并,加強了新聞評論節目,后更名為“觀察思考”,這標志著我國電視新聞評論性節目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1993年底央視在原有的“觀察思考”節目組基礎上組建了新聞評論部,并于次年推出了新的電視評論欄目“焦點訪談”,由此進入了中國電視新聞評論的黃金時期,在此基礎上又出現了形式多樣、各具評論特色的新聞專題樣式。
按照各節目出現的形式內容來把現階段央視新聞頻道專題類的評論節目進行分類,可以大體歸納為四類:一是以“實話實說”為代表的話題類評論節目;二是以“焦點訪談”、“新聞調查”為代表的調查類評論節目;三是以“面對面”為代表的人物訪談式的評論節目;四是以原“央視論壇”現在的“新聞1+1”為典型的純觀點解析式的評論節目。顯然我們可以看出,解析式的觀點評論節目在目前的新聞評論格局中仍處于較弱的發展趨勢;而另一方面,調查類的輿論監督欄目卻趨于飽和,“焦點訪談”、“新聞調查”、“共同關注”、“時空連線”、“法治在線”、“新聞會客廳”等都屬于這一類,新聞媒體報道信息的功能已經被無限放大了,而最能代表一個電視臺形象與權威地位的言論解析節目卻沒有得到很好的重視。這種現狀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了央視“新聞聯播”在2008年初開播30周年之際的改革,把突出“新聞聯播”的言論性改革放在重要地位加以強調。而新聞頻道“新聞1+1”節目的開播則可以說是央視對新聞言論的重要性問題的集中聚焦。
二、解析類新聞評論節目的發展概況
解析類新聞評論節目在中國最早可以追溯到鳳凰衛視的“時事開講”,這是一個新聞類型的純時事分析節目,采取主持人與評論員談論的模式,每天談論的都是當天發生的事情,給觀眾提供即時性的新聞評論。③1999年8月22日開播的這個節目開創了當時電視新聞界一個時事分析的風氣,也開了中國電視臺的個人化新聞時事評論節目的先河。時至今日,“時事開講”依然作為鳳凰衛視的品牌新聞資訊節目而不斷推陳出新、活力十足。究其成功的原因,不僅因為它鎖定了明確的受眾群體,即那些對時事十分關注的知識分子和白天沒有閑暇收看電視節目的商人、干部等。另外能夠將獲取來的信息做有價值的加工和處理,提供更多的背景分析和解釋說明等,使單條新聞的信息量加大,提高其含金量是“時事開講”制勝的另一秘訣。
2008年3月24日22:00,電視新聞分析和言論性直播節目“新聞1+1”在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亮相。該節目時長30分鐘,“1+1”即一位主持人加一位新聞觀察員,二人在演播室展開雙人談話模式,圍繞“時事政策、公共話題、突發事件”等三大類選題進行言論的探討與話題的剖析,并配以短片、現場報道、電話連線等基本形式,力求觀點明晰、言論有理、論證有力。“新聞1+1”節目形態的出現及其明確的“給您不一樣的解析”的節目訴求,彌補了現階段央視新聞頻道純觀點新聞評論欄目的空缺,也是對央視新聞頻道“節目精品化、欄目個性化、頻道專業化”設置的有機補充,促使頻道欄目的優化重組。
“新聞1+1”節目的前身“央視論壇”是在央視新聞頻道開播之際推出的一檔純粹的評論性欄目。它不采集新聞,在開播之初的定位是對各種媒體提供的新聞事實中最引人注目、最具談論空間的內容進行評論、分析和解讀,以求能夠做到“透過現象說本質”。但實踐證明,“央視論壇”播到后來已經背離了它的欄目宗旨。有學者做過相關方面的定量統計,至2006年6月停播前,“央視論壇”雖然將其觸角較為平均地延伸到了國內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層面的熱點新聞、熱門話題上,但是總體上又出現很多言論節目致命的弱點,如“述的部分遠遠多于評的部分”、“政治話題多為政治文件解讀”、“言論一邊倒,難以使話題深入”、“時效性不強”等,④這極大地削弱了作為一個國家級大臺所應具備的鮮明、獨特、深刻的引導社會輿論導向的言論地位。
緊跟其后出現的“360度”也是央視重磅推出的一檔標榜“重量級主播對當天新聞進行全景式、多方位深入報道與解析”的新聞評論節目,然而這檔節目時長50分鐘,橫跨晚間8:00到8:50這一大段黃金時段,其內容包羅萬象,更像是一個加長版的“新聞聯播”。以2008年3月20日該欄目停播前一期的節目為例,“360度”所涉獵的內容包括了當天國內外數條短消息報道、黃河發生潰堤險情的前方連線報道、奧運會火炬傳遞方案與安檢情況、伊戰五年的紀念性評論等。一檔欄目里同時包含了多種新聞報道方式,名為時事解析,實際卻貪大求全,沒有明確的欄目定位是其生命力不能長久的硬傷所在。
三、“新聞1+1”節目特點分析
對該欄目自2008年3月24日開播至2008年4月18日四周內共播出的19期節目進行內容統計,可以看出其話題分布情況如下表所示。
可以發現“新聞1+1”作為一檔新聞評論節目,真正突出了其“言論”的重要性,每期一個話題,節目主持人董倩提出問題、引發思考,新聞觀察員白巖松則旁征博引、深度解析,具體來看其節目呈現以下兩個主要特點。
⒈ 時效性強
從目前的19期已有節目看,所涉及的話題都是新聞發生當天或至少是短期內的社會熱點評論,貼近時政、貼近社會生活,如奧運火炬傳遞、華南虎照片事件、拉薩事件、清明公祭、東航返航事件、人民幣升值等等,其中對于重大事件還進行了迅速、及時的后續追蹤關注。由于處于“奧運年”的特殊情況,關于時政新聞的評論顯然占據了數量上的優勢。如其中有五期節目是關于這一時期內大眾比較關注的藏獨分子破壞奧運會圣火采集與傳遞事件的評論,主題當然都是“讓政治遠離奧運”,但每期節目卻有不同的側重點,《請摘下有色眼鏡》評論的是西方媒體對于拉薩事件的歪曲報道,《讓圣火穿越干擾》圍繞的是圣火在巴黎、倫敦遭遇的阻撓事件,《佩洛西:世界的良心?》則重點剖析了美國的眾議院通過的涉藏反華決議案。總之,對于這一時期全民乃至世界人民所關注的奧運與西藏事件,“新聞1+1”的評論及時、有力,它不僅發出了央視言論正義、權威的聲音,也代表了中國媒體敏銳的洞察力與強硬的態度。
⒉言論突出
“新聞1+1”提出的欄目宗旨是“給您不一樣的解析”,可見新聞評論的角度與深度代表了其節目的靈魂訴求,要形成自己的言論立場,也要有效地引導社會公眾的思考才是其最終的目標。在《改判重塑法治正義》一期節目中,圍繞“許霆案重審”這一問題,主持人與新聞觀察員不僅詳細地對比解讀了兩次審判的判決書,而且進一步討論了媒體在此次法律重審過程中扮演了什么樣的角色,以及由個案進一步推導出如何加強司法運行與權威樹立的問題,對“許霆案”所引發的社會各方面的反響進行了理智的推敲與解讀。
對于時政問題的緊密關注也是國家電視臺的重要職責,能在第一時間對于時事要聞發表自己的意見和觀點,闡明獨特的見解與態度,是擴大央視影響力的有效渠道。以往的新聞評論在發表對于政治話題的解讀時多容易陷于政府政策與精神的傳達上,而忽略言論觀點的表達與碰撞。“新聞1+1”很好地注意到了這一點,在《春回兩岸 “復談”可期》這期節目中,雖然圍繞的話題是當天國臺辦新聞發布會的內容解讀,但卻沒有僅僅停留在事實的陳述上,而是進一步預設、思考了該發布會提出的一些政策出臺后的影響,對“臺灣政黨輪替對此是否會起到加速度作用?”“在前進過程中會遇到哪些障礙?”“臺灣民眾對此有哪些期待?”等方面都進行了論證,結合這項政府決策在實踐中可能遇到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與探討,有利于從多方面幫助大眾對于這一時事要聞的深入理解與思考。
四、解析類新聞言論節目的發展加速了頻道專業化和系統化進程
“新聞1+1”的開播不僅是對于以往央視新聞頻道言論類節目定位的匡正,彌補了目前純觀點解析類新聞評論節目的缺失,而且在某種程度上,它的出現也完善了頻道專業化運營的進程,促成了以頻道為單元的整體統籌局面。
從國際上來看,頻道化運作的新聞頻道其在欄目設置上都有一個共同點,即采取點、線、面結合的設計方式。點,即深度訪談、談話、辯論類欄目,提供新聞背景并分析綜述以增加新聞的深度與廣度;線,即全天候滾動播出的整點新聞欄目,突出新聞的主要地位和實時報道的優勢;在此基礎上形成的點和線的相互照應才能形成相對完整的頻道“面”的單元。從目前央視頻道的欄目設置來看,全天候滾動播出的整點新聞欄目相互之間能夠形成相對的線形流動關系,問題就在于“線”的許多“點”往往與整點新聞欄目內容無關,一些新聞專題和輿論欄目的內容時效性不強,自說自話,難以成為整點新聞內容的有機延伸和深化。因此,“新聞1+1”這樣的時效性極強的新聞評論節目的出現,就有機地整合了頻道的系統化聯動,自然地形成了新聞主題與欄目形式的雙重流動。比如,在4月2日美國財長保爾森訪華和4月9日澳大利亞總理陸克文訪華兩件大事上,新聞頻道中午12點的“新聞30分”都分別進行了第一時間的消息報道,對于不太了解政治的人來說,這也許和其他一閃而過的社會消息沒有什么差別。但是經過晚上10點“新聞1+1”相關節目的深層解讀,觀眾會發現原來這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兩國領導人的儀式性會面,隱藏在其背后的是許多饒有趣味的、值得探討的非政治性話題。
言論立臺是擴大央視國家級電視臺影響力的核心舉措,也是其完善頻道專業化、提升競爭力的重要步驟。“新聞1+1”的開播時間雖短,但從它身上卻折射出了多年來央視新聞評論節目的發展狀況,也可以進一步看出其在新聞頻道系統化進程中所具有的不可缺失的重要地位。現階段的“新聞1+1”具備了解析類新聞評論節目的要素,很好地發揮了節目的優勢;從長遠來看,應該繼續增強此類節目的影響力,以打造出央視特有的言論節目品牌。
注釋
①嚴三九:《應用電視新聞學》,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2:110
②劉東華:《當代電視報道理念與技巧》,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年版
③師永剛:《解密鳳凰——鳳凰衛視時事開講影響力》,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66
④趙振宇、王黎妮:《是思想觀念交流,還是政策咨詢服務——“央視論壇”背離了自己的欄目宗旨》,選自《采 寫 編》,2007年第1期
(作者系華東師范大學傳播學院06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