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媒體作為獨立于報紙、廣播、電視之外的“第四媒體”, 將人際傳播、群體傳播、組織傳播、大眾傳播等各種傳播形態集于一身。它在改變受眾閱讀習慣的同時,也推動了他們表達自己意見的欲望和要求。每一個擁有網絡的人,都具有了一種表達自己意見的渠道,因而不再沉默,紛紛上傳自己的聲音。這種傳播方式更近似于人類最原始最基本的人際傳播的回歸——如同幾個人或更多的人圍繞一個話題在談天,網絡上參加談天的人更多而且彼此不謀面。正是因為有了這種傳播技術的支撐和公眾的表達訴求,因而網絡上會產生一種介質——話題。
“華南虎”、“范跑跑”最初就是網絡上的話題,前者演化為對一個造假事件的調查,后者演化為全社會關于道德問題的大討論。從積極意義上來看,“華南虎事件”的調查過程以及最后的真相大白,顯示了公眾的輿論監督力量,同時有利于推動媒體信息的真實度和透明度。而“范跑跑事件”則是經濟社會轉型時期,人們對道德標準和職業責任的再反思。
在這兩起事件中,唱主角的都是網絡,廣播、電視因為具有與網絡較為接近的光電手段而很快分得了一杯羹,作為傳統媒體的報紙,則鮮于參與。我認為,報紙(尤其是黨報)基于較強的權威性和公信力以及責任,不應站在公眾話題之外。
一、參與公眾話題能使報紙更加貼近讀者
公眾話題,即公眾普遍關注的事件引發的意見和討論,某一話題參與人數的多少體現某個事件在公眾中的關注度。網絡產生之前,傳統媒體傳播的新聞事件,受其單向的傳播方式決定,難以集中受眾反饋,因而其關注度只由媒體根據新聞事件本身的重大性來進行推測。當時所謂的“公眾話題”,事實上是虛指社會上人們普遍關心的如就業、安全、教育等問題。
真正意義上的公眾話題,是在網絡越來越強大的交互性中應運而生的。在網絡上,網民與網站之間、網民與網民之間可以利用BBS、聊天室、網絡電話等工具即時溝通,實現互動,對新聞內容也可以隨時展開討論,隨即產生各種網絡話題。那么網絡話題是否具有普遍性呢?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公布數字顯示,截至2007年12月,全國網民數已增至2.1億人,增幅達到53.3%。基于網絡上公眾的較強參與性,因而,網絡話題也就是公眾話題。而且由于網民常常以個人的身份直接發表意見,因而使這個話題內容更加集中,更加直觀和確切。
人民網負責人蔣亞平闡述新聞媒體網站設立時政論壇的必要性時提出:“論壇中有許多精彩的觀點、意見,網友之間可以互相啟發,也可以為黨和政府的決策提供重要參考。同樣重要的是,大家的看法、意見也可以在相當程度上反映民意、輿情,這對我們這樣一個正在逐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國家,一個民主意識還有待更進一步加強的國家,一個需要人民更廣泛地參與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國家,是非常重要非常有益的。”
由此可以看出,網絡上公眾的意見,往往能夠反映輿情,反映群眾的呼聲,而這些呼聲,是我們報紙,尤其是黨報所不能忽視的。上傳這些呼聲,并用媒體的力量加以引導,是我們報紙的責任。反過來說,作為報紙生存的基礎,如何實現“三貼近”,反映公眾意見的公眾話題則給了我們很好的指向標。如今,作為網絡受眾的網民同時也是報紙的讀者。他們可以利用網絡的無障礙溝通來表達自己的訴求,而這些訴求是否得到重視,報紙則可以給予他們以回應。如果報紙此時無視公眾表達在網絡上的話題,就可能離讀者的訴求太遠而失去讀者的信任。
二、從話題分類來看報紙的可參與性
網絡話題一般性地可分為新聞性事件話題和非新聞性事件話題。新聞性事件話題,一般是圍繞一個新聞事件展開的,話題的內容或直指新聞事件的基本要素,或揭示新聞事件的啟示意義?!叭A南虎事件”就是這樣的話題,陜西鎮坪農民周正龍拍出華南虎照,就是一個典型的新聞事件,這個事件由于其重要性而最初具有一定的轟動效應。話題是圍繞著虎照的真實性展開的,即圍繞著這個新聞事件中的一個要素展開話題。非新聞性事件話題,一般所討論的事件并不具有新聞性,或新聞價值不大,所謂一石激起千層浪,網絡上的風吹草動立刻會被諸多網民拿來熱炒?!胺杜芘苁录北旧聿]有什么新聞價值,就是地震中一個老師棄學生先逃的事情,是一個人的個人行為。話題的展開是伴隨著一場辯論,即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無法定論。
對于新聞性事件話題,報紙的參與是順理成章的。因為對于新聞事件本身,報紙與其他媒體一樣靠近消息源,對于事件的調查和后續報道,報紙一樣大有可為。其實這正是報紙的一種常用的報道形式——事件的追蹤報道。我們要做的是關注網絡上話題的走向,適時進行引導,并準確地進行揭示——或者事實真相,或者事件背后的啟示。
對于非新聞性事件話題,報紙的責任是正本清源。網絡上的無節制炒作已經產生了較大的負面社會影響,光電媒體為片面追求收視率、收聽率、點擊率,使一些不負責任的聲音在媒體上無限擴大,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了是非混淆、曲直模糊的負面社會效果。“范跑跑事件”中,一起本來是非對錯很清楚的事件,一個已經成為道德譴責的對象,由于媒體的狂炒,反而成了炙手可熱的“公眾人物”。在話題的炒作下出現這種怪象,并且對這些結果又無能為力,這就是網絡媒體的詬病。
報紙對非新聞性事件的話題可以有選擇地加以關注,例如“范跑跑”這類關于道德討論的話題,屬于報紙輿論引導、弘揚正氣的職責范圍,就可以以適當的形式,比如請有豐富理論經驗和思想深度的編輯記者或專欄作家撰寫評論,明事理,辨是非,明確價值走向,弘揚社會正氣,樹立社會主義道德觀。
三、從報紙的權威性和公信力來看話題的可參與性
網絡媒體的優點是自由、公開,然而也有三大不足:第一缺乏嚴謹性,第二缺乏深刻性,第三缺乏權威性。①由于缺乏必要的把關,以及發表意見的網民素質參差不齊,網絡上往往泥沙俱下,信息的真實性受到質疑,觀點時常有失偏頗。
網絡的三大不足正是報紙的三大優勢。報紙長期以來秉持新聞真實性原則,保持社會責任感,以嚴肅的態度、專業化的手段為讀者采集和甄別新聞,其權威、公正、負責的形象是新媒體無法企及的,這也是絕大多數網民在面對網上流傳的“小道”消息時,通常更信任報載文章的原因所在。“媒體權威性的衡量標準就是受眾對你所發布新聞、發表觀點的采信和認同程度。采信度、認同度高,權威性就高;反之,權威性就低。從媒體發展的軌跡來看,通常是老媒體高于新媒體,一般認為報紙的權威性最高?!雹?/p>
基于報紙一貫的嚴謹、深刻以及公眾認可的權威性,因而對于公眾話題的延續,報紙有著肥沃的土壤。無論是對公眾話題事件的參與,還是對公眾話題討論的意見,報紙的聲音,無疑對公眾的認知有巨大的影響力?!胺杜芘苁录痹诰W上的熱炒中,許多網民對無休止的爭論、混淆是非的言論以及熱炒之后帶來的怪象,已經感到厭煩,大家需要聽到正確的聲音來以正視聽。這時候有權威性的報紙的適時參與,積極引導輿論,無疑會取得更多讀者的認可和信賴。
四、新聞時評:讓報紙贏得公眾話題的主動權
新聞時評,廣義上指新聞評論,是報紙的傳統體裁,一般分為政論和一般言論。對于國家重要方針政策和思想理論、社會現象和新聞事件發表評論,這是我們報紙進行深度報道的重要陣地,也是我們的優勢。
我這里所指的是狹義上的新聞時評,它是新聞評論中的一種特有形式,“時評,時事短評也”③,一種具有新聞性和時效性的短評。自1998年《中國青年報》的“冰點時評”之后,以“時評”命名的欄目如雨后春筍般出現于各大報紙:《文匯報》創“文匯時評”,《北京青年報》《北京晚報》先后設“熱點時評”,《長江日報》辦“今日時評”,《南方周末》在頭版辟“方舟時評”④……
報紙參與公眾話題,新聞時評是最實用最靈活的形式。一是,新聞時評的“短、平、快”的特點,符合現代人們尤其是網民的閱讀習慣。二是,新聞時評這種“一事一議”的方式,正好適合參與各種公眾話題的討論。
同時,報紙還可以通過對新聞事件的評說,或解讀新聞事件,揭示背后深意,或針對社會不良現象、思想行為針砭時弊、對癥下藥,在還未引起公眾話題的情況下,率先引起人們的關注和討論,由此爭取公眾話題的主動權。
注釋
① 2001中國新聞傳播學評論,陳建華《網絡媒體:三大優勢 三大不足》
②同①
③2002年《新聞大學》,馬少華 《時評的歷史與規范》
④2006-04-02中華傳媒網社區,《時評的流變》
(作者系《陜西日報》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