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得不承認,在F1的世界里,亞洲、美洲和大洋洲的比賽被稱作“海外賽事”,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因為在F1領域,“歐洲中心論”所闡述的現實,目前沒有任何改變。
作為賽車運動的發源地,歐洲在世界賽車運動中始終占據著主導地位。而隨著汽車工業在美國與日本的崛起,這兩個國家也各自發展出獨具一格的賽車文化——美式競速與日式漂移。而這種備受當地車迷推崇的文化分支,也使歐洲的賽車中心地位遭受挑戰。美國人早就開始不買F1的賬了,日本人也將自己的D1、GT大賽操辦得有聲有色,于是有人喊出了 歐洲人憑什么還繼續用F1號令天下?
可惜這個世界,實力終究是解決問題的最終手段,看完下面的文章,我想你就會對于“歐洲中心論”有一個比較清楚的了解。也就能夠想明白,為什么歐洲人還可以在F1領域呼風喚雨,號令天下了。
世界賽車權威中心FIA法國巴黎總部
由于歐洲地區多國又相對一體的格局,這里的許多跨國組織都以“國際”命名,FIA(國際汽車運動聯合會)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事實上,FIA并非如許多人所想象的那樣,管理著全世界的汽車賽事。到目前為止,經由FIA所直接管轄的汽車賽事共計25個,其中包括著名的一級方程式大獎賽(F1)、世界汽車拉力錦標賽(WRC)、世界房車錦標賽(WTCC)以及世界超級跑車賽(FIA GT)等。在這25項賽事中,除了上述的4項賽事舉辦地遍及世界各地,以及一些在非洲、亞洲、中東的區域拉力賽外,其余大部分賽事的舉辦地多在歐洲,這也從一個方面體現著國際汽聯的區域性。
盡管FIA僅是一個根植歐洲的非盈利性汽車運動管理組織,但他的影響力早已伴隨所管理的這些國際性賽事擴散到全世界,其中,F1大獎賽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正如許多車迷所觀察到的,如今FIA(國際汽車運動聯合會)的大部分新聞都與F1有關,這不僅是因為F1作為世界最高級別的場地賽而成為FIA的工作重點,事實上,在歷史中,FIA的成立乃至人類汽車運動的規范,都與F1密不可分。
作為一項貴族運動,1894年起,小規模的賽車活動在法國上流社會逐漸盛行,由此造就了人類賽車運動的雛形。但直到1900年,比賽中的參賽車輛依舊沒有限制,而隨著汽車工業的發展,比賽規模不斷擴大,各種矛盾也浮出水面。于是在各方的呼吁下,FIA在1904年應運而生,開始著手對參賽車輛進行分類和限制。1939年,引入對汽缸容量的限制,是賽車運動規則的一個標志性飛越,而這也正是方程式(Formula)的意義所在一個對所有比賽車輛的限制。由此之后,最高級別的賽事便被標號為F1。
依靠F1為重要的載體,FIA開始隨著這項賽事而迅速發展,制訂出越來越多、細致而完善的比賽規則,從場地賽到拉力賽,汽車工業的蓬勃發展使賽車運動迅速興起,也為FIA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值得一提的是,發源于歐洲的國際性大賽(如F1,WRC)始終不遺余力地拓展歐洲以外的賽場,無形中也將FIA推廣到了全世界,對于眾多缺乏賽車運動歷史的國家,FIA所制定的規則與運作方式,自然也成為當地本土賽事萌芽時期所效仿的最佳范本,而與此同時,FIA的影響力也與日俱增。
目前,FIA聯合著來自全世界130個國家的222個汽車運動組織,所包含的俱樂部中共有超過100萬名賽車手。FIA不僅制定比賽規則,認證審查比賽器具,還擔負著維護車手安全,處理環境問題以及賽事法律問題的責任。不過,由于各大洲本土賽車運動的日益成熟與繁榮,FIA所直轄的國際性賽事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排斥,其影響力也受到局限。盡管如此,作為一家擁有最長歷史和管理著最多國際性大賽的賽車運動管理機構,FIA的權威性依舊無法動搖,而這也是歐洲穩坐于世界賽車中心的頭把交椅的重要因素之一。
龐大的汽車工業 領先的賽車技術
歐洲車,在全世界范圍內始終享有很高的聲望。在當今的中國,擁有歐洲血統的車輛也總是受到追捧,這一現象得歸功于歐洲龐大而完善的汽車工業。或許很多國家在短期內能完成普通民用車的批量制造,但在制造頂級跑車以及更高性能的賽車上,往往力不從心。這一點,令歐洲優勢盡顯。
在汽車制造上,德國、意大利、瑞典、法國等都擁有各自的著名品牌,批量制造著高品質的汽車。而在汽車設計與技術研發上,與歐洲大陸隔海相望的英國則尤為突出,這里已經無形中成為汽車設計師與工程師的搖籃,也不斷在賽車技術領域豎立新標桿。其中,位于英國薩瑞(Surrey)的邁凱輪技術中心就是最好的實例,其研發制造的邁凱輪F1賽車與奔馳SLR邁凱輪跑車早已享譽世界。同時,歐洲擁有世界上最多的風洞設備。這也使歐洲成為世界汽車空氣動力學發展的最前沿。
從工業實體,到技術研發,不難看出在汽車工業上,歐洲的一體化幫助汽車工業建設好了完善的布局和分工。而走在汽車研發技術前沿的優勢,也使歐洲不僅僅擁有民用車制造的好口碑,還在高性能賽車的制造上獨樹一幟,賽車運動的興盛順理成章。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良性循環。依托汽車工業的支撐,越來越多人開始追求速度的刺激體驗,這就要求汽車技術的不斷進步,而同時賽車運動又推動了歐洲眾多相關行業的發展,于是有如F1、WRC,FIA GT這樣的比賽規模越來越大,人們樂此不疲地將精力投入其中,盡管耗費大量金錢,卻換來了更多的回報。
濃郁的賽車文化 頂尖的傳奇車手
在汽車技術不斷飛躍的同時,歐洲不僅擁有了頂級的速度機器,更涌現出了一批著名賽道,在這些柏油路面上,各式各樣的賽車傳奇被書寫,伴隨著焦胡的橡膠味和觀眾的喝彩,一種名叫賽車文化的精神被廣泛傳播,并且滲透到幾輩人的血液中,在傳承之間成為了傳統。
以F1大獎賽為例,這項發源于歐洲的賽事,目前共有18個分站,其中歐洲區有11站。而在WRC中,15個分站有10場歐洲地區的比賽,盡管近年來這些賽事都在世界各地迅速擴張,但歐洲區的核心地位不會動搖。在這里有著最忠實的車迷,和足以感染世界的賽車氛圍。
F1這項運動的一個偉大之處,在于對比賽的嚴格高標準要求,其中不僅是對賽車,更對賽道要求苛刻。在歐洲的這11個分站中,11條賽道各具特色,除去本賽季的兩場街道賽——摩納哥站與瓦倫西亞站,其余9場比賽均在F1賽車場中舉行,其中既有汽車廠商最鐘愛的測試賽道——霍根海姆,也有座落于山林間的斯帕賽道:有被法拉利紅所浸染的蒙扎賽道,也有歷史悠久卻飽受爭議的銀石賽道……可以說,在這些賽道上的每一站比賽,單是對于他的歷史回顧就夠人們花上一段時間來細細品味了。
歐洲先進的賽車文化,不僅體現在賽道上,更展現在歐洲車手身上。這里孕育了一大批世界頂尖水平的車手——德國、芬蘭、英國、法國,意大利、西班牙毫無疑問,這些國家都是車手的“高產國”。從F1車王舒馬赫,到WRC車王勒布,在這些世界頂級賽事中,“歐洲派”車手往往占據著領先地位,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幼兒時便接受家庭的賽車教育,也為歐洲車手這個獨特的團體源源不斷地輸送著新鮮血液。
有如歐洲在足球運動上的吸引力,這塊土地也在依靠汽車運動吸引著世界各地的賽車精英。在F1冠軍車手名單上,以巴西為例,就有賽納、皮奎特、費蒂帕爾迪,巴里切羅、馬薩五人,對于他們來說,歐洲賽場才是他們施展抱負的最佳場所。而對有如美國和日本這樣汽車運動同樣發達的地區而言,盡管本土賽事繁多,并且日具規模,但歐洲賽場依舊是大多數年輕車手的終極夢想。這也就是為什么在蒙托亞黯然回歸美國之后,眾多美國車手依舊不遺余力為了F1試車手名額擠破頭的原因所在。
“時間是說明一切的最好老師”,想必用這句話來解釋“F1的歐洲中心論”最合適不過。最權威的賽車組織機構,最龐大的汽車工業體系,最濃郁的賽車運動氛圍。正是百年來歐洲賽車文化所積累下的獨特聚合力,成就著這個賽車天堂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