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面臨求職的畢業生,我是堅決不會讓父母陪同去參加招聘會的。再優秀的畢業生,只要是父母陪著去應聘,都會給招聘公司留下不好的印象。在就業環境如此惡劣的情況下,就更增加了就業的困難,這顯然是不明智之舉。
據我所知,找工作由父母陪同,這不僅僅發生在招聘會上,在一些公司的面試上,也會有一些不辭辛苦的父母陪同子女前去,有的恨不能以身相替。我的一位同學,在經歷了父母“陪聘”之后感慨說,父母陪同參加招聘會幾乎不會對找工作起到好的作用,有時候反而會幫倒忙,比如說面試的時候,老爸老媽遠遠盯著,面試時反倒放不開,影響面試效果。
不過也有同學跟我說,有父母陪在身邊,情緒會更穩定一些,心里會更踏實一些。確有其道理,畢竟父母比子女有更多的社會經驗,“陪聘”可以讓子女的應聘更有針對性,更有效率。
可憐天下父母心,雖然對父母的這種為孩子著急的心情能夠理解,但父母幫忙不應通過這種方式。父母要明白,過分的呵護只會不斷地助長孩子的依賴心理。
父母陪同子女應聘現象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當代青年,尤其是“80后”,“心理斷乳期”的延長?!?0后”多是獨生子女,受成長環境以及所受的教育的影響,不少獨生子女從小嬌生慣養,由此養成了大事小情都讓父母拿主意、擔責任的習慣,即使大學畢業了也難以做到真正的獨立。而父母又總覺得孩子不成熟,自己難以處理好各種問題,不管是大事小事,都是一手包辦。父母從始至終過度呵護子女,導致子女們漸漸離不開父母,變得沒有主見,這是他們“心理斷乳期”長于上代人的重要原因。
從父母這方面來看,他們是孩子的監護人,出于對自己子女的關心、愛護,陪同自己的孩子前去參加“雙選會”無可厚非。父母本身有一定的社會閱歷,能為子女如何選擇用人單位提供參考意見,也能憑著他們的社會經驗幫助子女物色較好的用人單位,還能指導子女識破各種求職陷阱。這充分體現了父母的良苦用心。當然,父母“陪聘”對于畢業生而言亦有諸多的不利因素,因為有些父母出于對子女的疼愛,不征求子女的意見,憑著自己的意志“包辦”子女的工作,代替或陪同子女去參加“雙選會”,一切都想幫子女打點好,甚至用人單位面試的時候父母回答得比子女還多。這既不利于子女的發揮,也會給用人單位留下不好的印象。因此,父母陪同子女應聘要把握好“度”,父母應該明確自己只是給子女做就業指導,而不是連投遞求職材料和面試都出面代替,這會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不要把孩子培養成溫室里的花朵,只有給孩子獨立發展的空間,才有利于他們自身綜合能力的提高。因此,家長和孩子要保持溝通,把“陪聘”向有利方向引導。
如今許多大學畢業生,雖說已經從學校畢業,實際上心智遠沒有“畢業”,仍然停留在學生時代,還沒有轉換成社會人。這固然與學生家長的溺愛、過度呵護有關,還與目前的“重理論、輕實踐”的大學教育制度有關。我國的大學教育制度刻意營造的安靜校園,雖然讓學生享受著世外桃源般的學習環境,但同時也割裂了學生與社會的緊密聯系,導致大學生普遍缺乏社會經驗和經歷,以致在走出校門后,面對復雜的社會現實,往往手足無措。因此,要培養學生自立能力,學校應該在教育理念和制度安排上作出改變,也要適時給大學生們“心理斷乳”。
對于學生個人而言,一個大學畢業生如果連獨立找工作都不會、不敢,到了單位能做什么?大學生終究要走出父母幫陪的陰影,走上自立、自理、自強的人生正道,不再賴于父母家庭,那么就早些起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