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何一個企業,招聘的首先是一個具備完全行為能力的人。如果這一點都做不到,企業怎么敢把一件事情交給你做?更何況對于大學畢業生,企業是作為人才引進的。經過適當的培養和歷練,公司會把重要的決策任務交給你的。如果你還需要家長的“陪護”,哪個企業還敢讓你承擔責任?
多年來一直替公司招聘各類人才,從應屆大學畢業生中直接招聘的也很多。我們是一家軟件公司,因此招聘的軟件人才占多數。在招聘工作中,我們也發現有越來越多的父母陪同大學畢業生參加招聘會,的確也有些父母在前面“沖鋒陷陣”,率先與我們接觸洽談,子女在一旁安坐著等待結果的現象。
對這種現象,如果讓我代表用人單位向求職的大學生和大學生家長們表明一下態度的話,那是很明確的。我們理解家長們的良苦用心,也能體會新出校門的大學生社會經驗缺乏的苦衷。但是,我相信很多企業也和我們一樣,對父母陪同應聘投反對票。
根據我多年的經驗,這樣的應聘者我們一般根本就不會考慮他的入職問題。我必須聲明,在這里我執行的是企業的人力資源戰略,是按照公司的原則辦事的,并非我個人的好惡。根據我和其他企業同行的交流,他們企業對待這種求職者的態度和我所在的公司基本相同,只是在執行的時候其嚴格和明確的程度有些小的差異。
我曾遇到過一個案例,就是家長介入大學生求職和入職,結果形成了“多輸”的局面。小軍是我們通過培訓機構招聘過來的新員工,實習試用期還未結束。小軍被錄用到我公司試用之前我們并不知道,他的母親曾多方了解公司的情況,并且在公司的職崗位安排等方面進行過比較。其實,公司鼓勵求職者了解公司,了解公司的業務,公司的職崗位配置情況,這對于公司和求職者都是一件好事。人盡其才、物盡其用,把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崗位上,這不是一件好事嗎?可問題就出在這里,安排出差他也要和他母親商量,安排值夜班他也根據母親的指教設法避免,結果業務部門對小軍的實習評價很不好。最后演變成人力資源部門和小軍家長之間的討價還價和勞資博弈。結果可以預料,小軍不可能獲得轉正,正式成為公司員工。不僅如此,小軍和他母親也反目成仇。為什么呢?你說讓我這樣、讓我那樣,現在人家不要我了,全是你的責任,你要替我負責。我們人力資源部為了小軍也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還沒有給公司招到合適的人才。這不是“多輸”的局面么?縱使我們對小軍不能轉正錄用的善后工作做得很好,給予了適當的經濟補償,但是這對企業是損失,對小軍個人也是,對家長難道就不是嗎?
有些話我們一直不愿意說,但那卻是事實。任何一個企業,招聘的首先是一個具備完全行為能力的人。如果這一點都做不到,企業怎么敢把一件事情交給你做?更何況對于大學畢業生,企業是作為人才引進的。經過適當的培養和歷練,公司會把重要的決策任務交給你的。如果你還需要家長的“陪護”,哪個企業還敢讓你承擔責任?作為家長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父母“陪聘”會如何被用人單位解讀?你的動機是好的,希望給孩子的應聘加勁、加分,但結果卻是被解讀為你的孩子不成熟、沒長大。至于說此才堪當重任,能夠獨當一面,那是想也不用想的。
在我們的招聘工作中,還常常遇到這樣的情況,女性求職者有男朋友陪同參加應聘。這種情況我們一般也不考慮錄用。道理和父母陪同應聘是一樣的,企業是招聘人才,不是開派對,獨立地應對各種生活和工作問題是起碼的要求。我們企業沒有性別歧視,對于那些有女朋友陪同并且參與指導應聘工作的男性應聘者,也被我們認為不太適合我們的工作崗位,因而在被淘汰之列。初看起來,我們公司對應聘者的要求有些苛刻,實則不然,這是一個企業人力資源工作的理性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