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訪還未開始時,馮軍便見縫插針地忙著向大家展示愛國者專為2008北京奧運研發的“妙筆”,有人開玩笑說馮總果然是推銷高手,的確,馮軍的創業就是從中關村的“推銷員”開始的。
創業環境大小不同
記者:現在大學生就業難已經成為一個社會問題了,而大學畢業生創業是解決就業難的途徑之一。但是,就目前來說,要大學生們去創業,恐怕他們最缺的不是勇氣和熱情,而是現實的創業條件和創業環境。您能談談自己當時的創業環境嗎?
馮軍:我創業的時候是1993年,理論上說那個時候正值創業潮的第二個高峰期,但如果從創業環境來說,那個時期應該還是一個剛剛開始流行創業的時期。創業在之前叫“下海”,那時候“下海”其實是一個貶義詞,而現在看來,創業基本上是一個褒義詞。所以其實當時的創業環境并不是那么理想。
當時大家都覺得中關村是一個黃金遍地的地方,但其實機遇并不是想象的那么多,我創業是真正從零開始的,沒有資金,沒有什么人幫忙。如果把現在和過去的創業環境相比,我一定會說是現在更好。現在國家出臺了一系列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的優惠政策,這在過去是不可想象的。可以這樣說,如果我現在重新創業,再用十幾年的時間,可能做得比今天還要好。所以現在的大學生創業,實際上是處在一個非常好的時期,有很多可利用的資源,現在更是一個行行出狀元的時期,非常多元化。
記者:創業不僅要有大環境,社會環境,還要有創業者自身所處的小環境,能談談您創業時的小環境嗎?您覺得小環境對創業的影響有多大?
馮軍: 如果說大環境是創業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的話,我覺得小環境并不是太重要的因素。拿我自己來說,我臉皮比較厚,不太在意和關心別人的看法,我關心的是能不能創造價值,只要能創造價值,你的創業就有價值。如果把面子問題看得太重,受累的是自己。
在決定創業的時候,自我一些,很多決定自己做主,自己選擇,會有更多的空間和道路。我做數碼產品,關注的是消費者需要什么,而所有的消費者他最關心的其實是自己,所以最關鍵的不是你是干什么的,是你能給大家帶來什么,消費者最關心的就是他的利益,如果你能夠給全世界的消費者帶來利益,那你就是有價值的,就是這么簡單。有些事情是想得越簡單越好,想復雜了就麻煩了。所以我認為應該多關注自己的需求,心無旁騖,勇敢創業,小環境并不重要,擺正自己的心態是第一位的。創業沒有專業限制
記者:您是清華大學土木系畢業的,但創業的時候卻選擇了和自己所學專業沒有一點關系的數碼產品行業,當初為什么要拋開自己四年所學,而去做數碼產品這行呢?
馮軍:其實在創業初期選擇行業的時候,很多創業者第一時間想到的是選擇自己熟悉的行業,選擇自己所學的專業。因為一般看來,自己熟悉的,自己學過的,就可以輕松駕馭,這其實是一個誤區。你熟悉了這個行業,這并不意味著你的創業就一定能成功,因為影響創業成功的因素是多元的。
我大學時的專業是土木,其實這個行業也挺好的,因為中國一直在高速發展,大興土木,建筑業是很有前途的。我選擇數碼行業,除了我清楚自己的愛好以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我當時創業的伙伴已經涉足這個行業,他非常了解。這在創業過程中是很重要的一點,如果你不懂得這個行業,但你的合作伙伴卻是這個行業中的行家,那你要涉足也未嘗不可。另外還有一個因素,因為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但高科技行業當時沒人干,也沒人愿意干,所以我就去做了。
艱苦是創業的催化劑
記者:中關村是您創業的地點,可以說您就是從中關村走出來的創業成功者。當時在中關村創業的時候自己是一個什么樣的生活狀態?生活環境比較艱苦吧?
馮軍: 剛開始創業的時候, 我租不起自己的柜臺,所以就從朋友那里蹭了個能放張桌子的地方,做起電腦配件生意。我自己每天搬著機箱鍵盤到處推銷,人家覺得不滿意,第二天換一款再過去給客戶看。經常是把機箱從樓上搬到樓下,又從樓下搬到樓上。
現在看來那個時候是挺艱苦的,不過當時并沒有覺得苦,因為是自己給自己創業,再艱苦也比上學的時候要好,在清華的時候我一天只睡四五個小時,還吃不飽飯,那時候還是長身體的時候。工作了畢竟是能夠養家糊口了,吃東西的時候不用考慮錢夠不夠了。所以后來創業的時候反而并不覺得有什么不可忍受的。
記者: 創業過程總是充滿了各種困難和艱辛,那您創業的時候有沒有一段非常艱苦的時期讓您想要放棄,不干了?
馮軍:艱苦的時期肯定有,從開始到現在,一直都有,今后也一直會有。但當時沒時間想放棄不放棄的問題,當時的狀況就是自行車已經騎到墻頭上了,只能前進,不能撤退,更不能停,停了,你就掉下去了,所以就只能往前騎,高速度地往前騎。
人的能量都是逼出來的,越是這種逼人的環境,越可能讓人成長得越快一點。所以我覺得在創業的時候應該正視這個問題,一般從象牙塔里出來的學生在應對創業難題和障礙的時候往往容易畏難,最后放棄。對創業者來說,應該具有堅定的信心和毅力,這是創業的源動力。特別是遭遇坎坷和困難的時候,要對自己有信心,對未來有信心,想辦法解決問題,而不是停留在遐想、憧憬和顧慮之中。
我想送給大學生創業者一句話:成功者找方法,失敗者找借口。

獨辟蹊徑敢于創新
記者: 對于一個想要創業的人,經常遇到的問題就是:我該從事哪一行業?可以說,創業的行業選擇對于創業是否成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當初為什么會涉足數碼行業,而且是選擇賣機箱、鍵盤之類的計算機配件呢?
馮軍:我想最重要的一個宗旨就是創造價值,因為在我當時看來,數碼領域能夠創造的價值更大一點。
從當時的行業情形看來, 聯想在這個領域已經做得很好了,當時我就在想,那我該做什么?1996年,當我們有50名員工的時候,我買了《聯想為什么》,人手一冊,在學習模仿的過程中去探索新的創業空間。當時聯想主要經營PC、筆記本電腦,并且做得比較成熟了,所以我們就選擇做一些補充的,周邊的東西,比如說計算機配件,機箱、鍵盤、顯示器,都是聯想和其他的大企業不做的,我們就做這些小東西。
從別人沒有涉足的地方著手,我想這是一個很常規的思路,又往往是最有效的途徑。我們當時選擇的是別人都不屑于做的鍵盤、機箱等配件,這些東西技術含量低,體積大,利潤小,競爭門檻極低。對于那些資金充裕,從事品牌代理、做整機的人,或者經營高附加值的硬盤、主板、內存、處理器等配件的人而言,我的起步要艱辛很多,但正因為沒人做,正因為別人都不屑于做,我這條創業的路還走對了。
團隊精神是創新的源泉
記者: 您多次談到“ 創新” 這個詞,那您在創業過程中是如何去不斷實現創新的?
馮軍: 在創業過程中實現創新這一點上,我要特別說一下團隊協作的問題。華旗很注重團隊精神的建設,我本身也是學生創業,愛國者正是通過團隊精神與自強不息,使得我們的團隊超過了眾多國際企業,打造了中國數碼第一品牌。
要實現這個目標,不斷創新是必備條件,那要實現創新,沒有一個良好的團隊是絕對不行的。就像踢足球,相互配合才能取得勝利,我們做數碼產品也是一樣,個人優勢再突出,沒有團隊協作,優勢也發揮不出來。中國的民族企業要走向世界,要實現國際化,不能靠個體戶式的單打獨斗,而要靠強有力的團隊力量。
記者:如果團隊中出現分歧,您如何處理?
馮軍:團隊是由不同的人組成的,分歧必定會產生,華旗有一個“六贏”理念,就是“大眾、代理、員工、公司、供方、社會”參與合作的六方,共同獲得合理利益的滿足和發展的機會,這種長期、穩定、有效的合作模式伴隨著華旗的發展,對整個公司思想、做事風格的統一,內部分歧的解決,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記者:1993年,在您創業的時候,周圍有和您一樣選擇創業的同學嗎?他們發展得如何?
馮軍: 也有, 并且發展得也非常好,我并不是當時唯一選擇創業的。現在國際奧委會的領導也有我當時的同學,包括微軟的副總裁,在很多領域,都有我們當時選擇創業自己干的同學。
照這樣看來的話, 其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改行創業的都挺成功的。當然,不改行的也挺成功的,但是相對之下,創新的行業可能機會更多一點,最后能夠成功的可能性也更大一些。
所以, 從我周圍的情況來看, 創業選擇行業并非一定要局限于自己的專業,邁出去一大步,看似前方道路不明,實際上收獲反而會在你意料之外。
創業并非奢侈
記者:現在大學生們談起考公務員和就業難就滔滔不絕,談起創業卻不知從何說起,因為對很多人來說實在是望塵莫及。您覺得現在的學生、年輕人創業,是一種奢侈嗎?
馮軍:為什么創業會是一種奢侈?我認為這是對創業的一種曲解。其實在中國文化中,咱們的祖先已經說得很清楚了,創業,就是創造新的價值的事業,你只要做的是創造新的價值的事情,就絕對是應該鼓勵的,但是如果你創造的不是新的價值的事業,那么創業可能就是在毀東西,在單純地消耗。
所以創業是否有意義, 關鍵得看你是不是在創造價值,只要你能創造價值,就是好樣的。我看到目前大學生選擇從事的創業項目,多數技術含量不高,并沒有體現大學生的技術優勢。多數大學生從事的是餐飲等行業。實際上,他們選擇的創業行業只是從已經成熟的市場中劃分的一塊蛋糕,并不是在創造新的社會財富,創造新的價值。所以在這方面我認為學校應該加強對大學生創業選擇方面的培訓,多給有創業欲望的同學一些指導。
馮軍,華旗資訊數碼科技集團總裁。出生于1969年6月,籍貫江蘇。1992年畢業于清華大學;1993年創建華旗資訊;1996年創建品牌——愛國者;2002年,入選“TOP 10中國科技新銳”;2003年,榮獲第六屆“中國青年科技創新杰出獎”;2004年,完成北京大學EMBA學業;2005年8月,“愛國者”推出了第一臺中國人自主研發的800萬像素數碼相機,進軍高端數碼相機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