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會”恐怕是職場人士最為熟悉的一種“工作方式”,有人說,不開會的職場人士要么工作不飽滿,要么級別不夠高。還有人說:開會是工作方法,是一種工作態度,還是領導評定你忙與不忙的標準。
這些說法也許片面,但是被大會小會包圍,已經是職場人士的生活常態之一,開會真的能解決問題嗎?是所有的會都必要嗎?國內領先的招聘網站中華英才網,近日特別面對京津滬、珠江三角洲及東南沿海、東北地區、西部地區、中部地區共計2000名職場人士,進行了一次主題為“開會這點事兒”的專項職場調查,調查職場人士的“開會”心態。
八成職場人士被會議包圍
有利有弊眾說紛紜
在本次調查中,59%的職場人士表示其幾乎隔一天就要開一次會,15%的人士則每天都會開會,另有5%的職場人士表示每天都有2~3個會議等著自己。而對于這些會議的態度,10%的受訪者表示根本沒有必要開會,42%的人表示“只有一小部分會議是值得開的”,剩余的36%和10%的受訪人士則比較認可會議的必要性,分別選擇了“大部分都有必要”和“全都很必要”。

在涉及開會意義的更進一步調查中,40%的人士表示會議主要是“匯集大家的智慧”,27%的人士表示會議“是與別人溝通的好機會”,其余選項的選擇者較少,如“工作的調劑”、“形式而已”等只有7%和11%的人選擇。

在關于發起會議的原因的調查中,有14%的受訪者表示“只要遇到自己不能決定的事情,就組織開會”;40%的受訪者表示“遇到涉及人員較多的工作時,會組織開會”,此類受訪者占被調查者的比例最高,由此也可以看出,開會是很多職場人士推動涉及人員較多的工作時普遍采用的方法;還有近20%的受訪者在遇到其他溝通方式解決不了的事情時,會選擇開會解決。
領導給下屬安排工作是一般會議的常項內容,但是很多職場人士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領導給自己安排了一項工作,但自己還有很多其他工作正在進行。這時職場人士會怎么辦呢?此次調查顯示,51%的被調查者表示會“說出自己的實際情況,跟大家協商”;還有26%的被調查者表示自己會“會后和領導協商”,也有10%的職場人士表示面對這樣的情況時會把“委屈”咽到肚子里,他們的選擇是“默默接受”。
中華英才網人力資源專家張廷文表示:企業的“會議管理”首先就要明確什么樣的情況下才需要開會,并且嚴格控制會議時間,解決“緊要的工作問題”,而不要過多涉及項目中無關的事情,不然很容易出現部分人力資源在會議中被浪費的情況。另一方面,會議內容枯燥和形式單一導致會議的效果和參與度低,建議會議可以以多種輕松的形式,比如茶樓會議、晚餐會等,很多企業的各部門例會,都利用午餐大家在飯桌前的機會,這樣既融洽了氣氛,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同時,專家也建議職場人士,對于會議也要有選擇性地說“Sorry”,工作是安排好的,但會議往往會“沒頭沒腦”地“插隊”進來,這時候就要依據自己的工作情況有所選擇,不要各種會議不落空,這樣反而不利于自己工作的推進。
人力資源新機遇
會議管理提升企業運營效率
在本次調查的最后,共計78%的人士還是支持了會議本身對工作促進方面的有效性,不過27%的人士希望采用電話的方式來代替會議,22%的人士表示“電子郵件”可以代替開會,38%的人士則表示“可以和當事人逐一溝通”,同時分別有18%、30%、24%與20%的職場人士分別表示,從會議過程中,鍛煉和提高了自己的“邏輯”、“協調”、“表述”及“判斷”能力。

由此,中華英才網人力資源專家張廷文給出結論,會議本身是一項很好的溝通方式,在調查中可以看到,成功的會議對企業員工在多項關鍵能力上都可以獲得提升。因此,矛盾的核心還是在于企業對會議的管理,會議不可濫開、有多種方式比開會更利于溝通。同時對會議管理水平的提高,已經逐漸成為很多企業職能部門以及人力資源部門的一項新工作,提高會議質量就是提高公司整體的運營效率,相信這也將成為企業COO、CHO們日后越來越關心的問題。
( 中華英才網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