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軟件著作權遭遇大規模盜版的困惑,各國政府和大型軟件企業為此付出了長期的努力。近兩年,隨著各國政府知識產權戰略的制定和實施,加大了支持正版軟件和打擊盜版的力度。
數種在市場上有一定知名度的軟件由于存在知識產權糾紛和法律風險隱患而不得不退出市場,或者自生自滅。許多軟件開發者出于節省成本和開發時間的原因,常常在開發中借助于開源社區的軟件工具、軟件構件和大量的軟件源碼。事實上,侵犯開源軟件著作權的問題經常大量地發生,但由于這種事件多發生在個人軟件開發者身上,并且所開發出的軟件常常沒有多少用戶,不產生有影響力的效應,從而很少有人會去追究。
一旦這種事情發生在企業身上,并伴隨商業行為,問題就來了。2007年,華碩易PC剛一推出市場就遭遇了開源軟件版權問題。由于華碩易PC采用了開源軟件Linux作為其操作系統,卻違反了開源軟件的GPL協議,沒有公開其對于高級配置與電源接口的部分程序文件修改結果的全部源代碼。這一問題經媒體曝光后,華碩公司迫于壓力,不得不公布了原先未公布的全部源代碼。
作為軟件草根創作,如果你的作品沒有市場,大家都不用,可能也就沒有人理你,但是一旦你創作的產品受到了廣大用戶的歡迎,比如“番茄花園”“珊瑚蟲”等,你就會被人家盯上,輕則迫你退出市場,重則可能受到刑事處罰。最好的結果,也是被迫低價接受“招安”。
開源軟件的著作權保護取得了重大突破,這可以從最近的一起開源軟件的著作權訴訟判例得到驗證。2008年8月13日,美國聯邦上訴法院首次承認“開源協議”是一種著作權協議,違反協議就是侵權行為。
事件的起因,是2006年Jacobsen起訴Katzer軟件沒有遵守開源協議,沒有標明源代碼的出處和作者,因此前者要求法院認定這是侵犯著作權的行為。當時,舊金山聯邦地區法院駁回了Jacobsen的訴訟請求,認為這個案子只是“違反使用權轉讓協定”,而非“侵犯著作權”。Jacobsen不服判決,繼而提出上訴。美國聯邦上訴法院最終在今年的8月13日判決Katzer侵犯了Jacobsen的軟件著作權。
美國作為實施判例法的國家,判例具有法律效力可以作為同類案件的審判依據。又因為美國作為第一軟件大國,在國際知識產權制度體系的制定和實施中占據領導和支配地位,因此,世界各國的知識產權制度必然會參照甚至遵從美國判例,對開源軟件的知識產權案件正式啟用著作權法進行規制。這種情況必然要求軟件創作和推廣行為進行相應的調整。不然的話,就可能頻頻觸及軟件知識產權規制的紅線,而招致巨大風險。
最近業界鬧得沸沸揚揚的“番茄花園”事件,也是因為侵犯了軟件著作權而受到懲罰,成為軟件創業最富有戲劇性色彩的悲情樣本。
的確,“番茄花園”“珊瑚蟲”終究還是侵犯了微軟和騰訊的知識產權,終究還是沒能逃脫功敗垂成的命運。但是,人們關注的并不僅僅是他們侵權(犯罪)行為本身,而是對軟件創業者的同情、惋惜,甚至是對所謂的受害者——微軟和騰訊的憤怒和譴責。筆者認為,“番茄花園”事件對軟件創業者具有以下幾點啟示:
其一,在對行業壟斷企業利用知識產權規制打擊軟件創新和產品改進的行為表示憤怒的同時,必須認識到商業規則是不可侵犯的,僥幸地躲過一時,并不能保證你能持續運營下去,達摩克利斯之劍隨時可能落到你的頭上。
其二,軟件創業必須注意路徑選擇,即便是你的突破點選擇在涉及他人知識產權的技術或產品上,也要進行知識產權屏障調研和風險評估,不失時機地通過合作、技術和商業區隔來消除和規避知識產權風險。
第三,商業利益才是知識產權規制的驅動因素,在技術和產品的發展還沒有發展到可以大規模收取商業價值的時候,知識產權擁有者一般會采取“放水養魚”的策略。一旦達到可以收獲市場的階段,擁有知識產權的博弈方就會立即豎起屏障。
軟件的確還是非常適合草根創業的項目,因為軟件知識青年可以以“知本”進行投入,技術進入門檻較低。但值得注意的是,必須加強知識產權意識的培養,學習必要的知識產權知識。特別是對技術比較癡迷的軟件創業者,要充分了解軟件和互聯網市場的商業規則,吸取“珊瑚蟲”和“番茄花園”的慘痛教訓,避免技術上的貢獻成為他人的“嫁衣”。
● 歡迎投稿、發表任何讀后感、意見或建議。
● 編輯:武映峰 wuyingfeng@neusof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