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到了開會時間,工程師小王不禁嘆了一口氣。新軟件的開發已經到了一個攻堅的階段,但現在卻遇到了一個非常復雜的技術難題。不解決這個問題,開發進程就沒辦法繼續下去。這兩天,為了探討解決方案,他們團隊已經開了好幾次會。可是,這原本著力于“頭腦風暴”、各表觀點的討論會,卻讓小王煩惱不已。為什么呢?
原來,小組里有位成員提出了一個解決方案,并且得到了大多數人的贊同,似乎就等技術組長點頭通過了。但小王心里卻不那么認同,他想到另一個方法,或許可以更高效地解決這個問題,而且整個軟件設計也可能會因此得到進一步的優化。不過,這只是他的一個初步設想,尚未成形。難道要在自己也不很明確的情況下,公然和會議室里的“多數派”唱反調?團隊里似乎馬上就要達成共識了,忽然冒出一個反對的聲音,未免顯得自己太特立獨行、與眾不同了吧。既然大家都認為沒問題,自己又何必要做那個不和諧的聲音呢?這樣只會令彼此都感到尷尬。于是,小王每次開會都是應和著大家的觀點,雖然心里卻不是那么認同。
想一想,如果你和同事在一起討論一個有爭議的問題。當你發現自己的觀點和同事的觀點不一致,而同事們之間的觀點卻一致的時候,你會怎么做?你會堅持說出自己的觀點?還是選擇和大家保持一致?當然,也有可能你會完全回避這個問題。
小王的苦惱在職場中實在是太常見了。會議室是各種觀點、意見相互碰撞產生火花的地方,出現意見不和在所難免,發生矛盾沖突也屬平常。有時候,持不同觀點的雙方勢均力敵,于是形成“持久戰”,直到其中一方說服另一方,達成共識。
更多的時候,會出現大多數人贊同一個觀點,只有一小部分人反對的局面,這時候,會議室里就出現了“多數派”和“少數派”的對峙。如果你恰好贊同多數人的觀點,那么很好,你處于一個比較有優勢的地位,通過少數服從多數的表決,你們勝出的可能性似乎更高一些。但問題是,當你并不認同“多數派”的觀點時,你會怎么做?是附和“多數派”以避免暴露自己于眾矢之的之下,還是堅持己見、堅定地站隊到“少數派”中去?
這個決策很艱難,但你卻逃不開、避不掉,因為會議室里的“戰爭”是每個職場人都必須面對的平常事。
優勢“多數派”,
從眾效應勢不可擋
“多數派”占據了人數上的優勢,往往有著勢不可擋的氣勢。開會時比較常用的是少數服從多數的表決方式,人數上的差距讓“少數派”們不得不面對來自周圍無聲的壓力。“隨大流”成為了會議室中非常常見的一種現象,這在心理學上就稱為“從眾”現象。
所謂從眾,是指個體受到群體的影響而懷疑、改變自己的觀點、判斷和行為等,以和他人保持一致。在心理學史上,有一個研究從眾現象的經典實驗——著名的“阿希實驗”。當時,阿希召集了一些大學生來做測試,并在實驗開始前告訴他們,這個實驗的目的是研究人的視覺情況。當你走進實驗室時,會發現其他7名被試者已經坐成一排,于是你只能坐在這一排的最后一個座位上。
實驗中,阿希向大家出示了兩張卡片,其中一張卡片上畫有一條垂直線(標準線),另一張卡片上畫有3條不同長度的垂直線(比較線)。阿希讓大家比較線段的長短,要求指出標準線和另一張卡片上的3條線中的哪一條等長。事實上,這個實驗任務非常簡單,你是很容易作出正確判斷的。然后,阿希要求被試依次回答問題。第一次,前面的被試都給出了正確的答案,你也給出了正確的答案。第二次,大家依然是很輕松地一起指出了那個正確的答案。但到了第3次,在你前面作答的7名被試都異口同聲地選擇了同樣一條錯誤的直線,然后輪到你回答了。正確的答案顯而易見,但是其他被試都很肯定地選擇了同樣一條錯誤的直線,現在你面臨的選擇就是:堅持自己的觀點,或是順從大家的意見。
事實上,這個看似偶然的安排是阿希精心設計的。在實驗室中的其他幾個“被試者”根本不是真正的被試者,他們是阿希的實驗助手,也就是假“被試者”。他們從一開始就和阿希串通好,按照事先規定好的答案來回答問題,而最后一個座位則確保了那名唯一的真被試者在每一次作答時都是最后發言的人,這也是實驗的關鍵所在——阿希實驗就是要了解,人們會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他人的影響,而違心地進行明顯錯誤的判斷。
這個實驗任務其實非常簡單,因為那些線段的長短差別都非常明顯,在實驗后,主試要求被試進行單獨測試,結果被試判斷的正確率為98%。因此,我們可以充分相信線條的長度是可以被準確判斷的。然而,實驗結果卻出人意料。一開始,很多真被試還是堅持自己的判斷,選擇了等長的那條線。但是,隨著實驗的進行,每一次假被試們都一起非常肯定地指向同一個錯誤的答案,并且在真被試說出正確答案后議論紛紛,有人質疑說:“這兩條線明顯不等長呀!”有人試圖勸說真被試者:“你看錯了吧!”還有人對其表示嘲諷:“不可能,總不至于我們7個人都看錯了吧!”于是許多真被試者開始迷惑了,他們是選擇堅定地相信自己的眼力呢,還是選擇說出一個和其他人一樣、但自己心里認為不正確的答案呢?
很多被試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從眾傾向。結果顯示:平均有33%的人判斷是從眾的,他們和其他幾個假被試者一起選擇了錯誤的答案;而有76%的人至少做了一次從眾的判斷。當然,還有24%的人一直沒有從眾,他們按照自己的正確判斷來回答。但是,很多人在實驗后都表達說,雖然他們堅持了自己的選擇,但在整個過程中,他們都感受到了來自身邊的巨大壓力,甚至還有人出現了出汗、胃痛的緊張反應。
阿希實驗讓我們了解了團隊壓力對從眾行為的有力影響。當一個人成為某個團隊的成員時,其行為經常要和群體保持一致,因為團隊中的每個人都這么做了,所以你也就跟著那么做了,即使這種行為有時候和你的態度、觀點可能并不一致。
在會議室里,當一個意見已經得到一部分人的支持時,其他人總是會默默地感受到來自周圍的壓力,促使他們加快達成團隊共識的進程。尤其是當領導發言時,一般都會有下屬在一旁隨聲附和地說“是”“對”,以此表示贊同。即使他們心里可能很不屑,但又覺得自己沒有必要提出反對意見,這樣,從一開始就營造了一個多數人都不愿意由自己來提出反對意見的氛圍,除非那個人有非常有力的證據或自信。因此,全員一致通過這種奇怪的表決現象屢見不鮮,很多時候其實正是由這種團隊壓力和集團心理所造成的。
毋庸質疑,從眾有利于形成統一的小組意見。積極的從眾可以促進或潛移默化地使組員形成正確的思想與行為。但是,盲目的從眾卻會使部分組員忽視觀點、方法的正確與否,僅僅追求與那些表現得自信、或業績優秀的組員保持一致,這樣的結果反而可能是以虛假的多數形成了錯誤的團隊結論。可見,消極的從眾效應容易壓制正確思想的形成,窒息團隊成員的獨創精神。我們需要的是具有積極意義的從眾效應,反對的則是消極、盲目的從眾效應。
“少數派”未必劣勢,
借東風逆轉局面
一般來說,會議室里都采用少數服從多數的表決法,不用說,這是令人信服的,也是大家希望的。盡管如此,當自己的想法屬于“少數派”時也不要立刻就放棄。有的時候,通過據理力爭或運用一些微妙的手法,“少數派”也有戰勝“多數派”的時候。
首先,堅持己見是關鍵!
即使自己的想法屬于“少數派”也不要輕易放棄,要知道它還是有可能通過的。其必要的條件就是你必須從頭到尾都堅持自己的主張,無論誰說了什么,無論是否遭到嘲諷,都不要動搖自己的信念。當然,這個前提是你確實有理由相信自己是對的,并且做到據理力爭而不是強詞奪理,要分清楚自己的觀點是否有充分的說服力來對主題或議題進行論證。而且,要審時度勢,需要放棄自己的觀點時,盡量避免固執己見也是很重要的。
其次,尋求社會支持,尤其是說服“多數派”中那些觀點、態度并不十分明確的人。
即使是“多數派”,大家的意見也不可能完全一致。有時候,人們對某個提議的贊同或許是由于有過半數的人都同意了,所以才無奈地做出讓步,從而形成了“多數派”。在這種情況下,“多數派”里的某些人有可能被說服,轉而支持那些一直堅持自己主張的“少數派”的意見。在阿希主持的后續實驗中,他對七名助手的回答進行了改變,使一名助手回答正確的答案,在這種情況下,僅僅有5%的被試選擇了錯誤的答案。很明顯,你只需要一個同盟者就可以堅定立場并抵抗從眾效應的壓力。
第三,取得領導或權威的支持,“借東風”以扭轉局面。
在會議中總有這樣一些人,他們的發言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如果你的觀點能夠得到他們的支持,那么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你可以在陳述的過程中,不斷向領導投去目光并點頭示意。這一點很重要,因為發言者的這種習慣會使聽者也下意識地不斷點頭。即使只是表面上的點頭示意,也會使旁人理解為聽者是在心理上予以了肯定。如果你的觀點的確很有說服力,又引起了領導或在場權威的注意,那么你就大功告成了,相信他們的影響力必然會在會議中助你一臂之力的。
另外,與那些固執己見的人不同的是,有些人平時很少發表獨立見解或表達反對意見,他們通常表現得對“多數派”的意見言聽計從。一旦這種人就某一個問題在“多數派”面前表現出決不妥協的氣勢,堅信自己的信念是正確的話,反而可能讓“多數派”的意志發生動搖。對于其他人而言,爭取到這樣一個人物的支持也是很有必要的。
會議室里的戰爭永遠不會停息,“多數派”與“少數派”的對決也在所難免。如果有一天,你恰好站在了“多數派”的陣營里,那么很好,你有望在會議室里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因為從眾的力量是非常強大的,我們都渴望成為群體的一員,而不愿意與眾不同。如果你是持異議的少數人,那么也不要焦慮、沮喪,只要你堅信自己的觀點是合理的,據理力爭,同時巧妙地說服對方陣營里一些觀點并不十分明確的人,或者爭取到權威、領導的認同,那么你的聲音一定可以被大家聽到,甚至扭轉整個局面。
需要注意的是,中國人非常注重集體意識和整體協調性。在這樣的文化中,人們更加不愿意對別人的意見、提議從正面提出反對,大家都在極力避免造成雙方的尷尬。因此,如果你要在會議中提出反對意見,可以一邊強調彼此的共同點,營造一種友好的氛圍,一邊慢慢地把反對意見傳達給對方。通過這種微妙的手法來避開文化壓力。
最后,不論你是“多數派”還是“少數派”,都不要過分執著于針鋒相對,也不要妄自菲薄。畢竟,開會是一個彼此交流、各抒己見的過程,并不真的是一場你死我活的爭斗。給對方一個表達的機會,讓不同的觀點互相碰撞,才能擦出智慧和創意的火花。求同存異是一種大智慧,解決問題才是會議室里“多數派”和“少數派”的共同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