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紀念穆青逝世五周年,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于今年10月召開了題為“新聞名篇與名記者”的全國學術研討會。這是吳廷俊教授在會上的一個發言。我們選登在這里,期望有助于名記者的研究,期望涌現出更多真正為人民鼓與呼的名記者。——編者
記者——神圣的稱謂
一般來講,記者,作為一種社會分工,與近代報紙同時出現。16世紀,意大利的威尼斯開始出現近代報紙的雛形手抄報紙,專門負責收集新聞的人,就是最早的新聞記者。在中國,記者曾經被稱為“訪員”、“訪事”等,19世紀,隨著近代報紙在中國產生,記者的稱呼才開始在中國流行。
我國著名記者徐鑄成先生很推崇“報人”這一稱謂,他在《報人張季鸞先生傳》的引言中解釋為什么沒有在“報人張季鸞”前面加上“‘偉大’、‘卓越’這類的形容詞”時說:“我認為,‘報人’這個稱謂,就含有極崇敬的意義。”他進一步說:“我國近代新聞史上,出現了不少名記者,有名的新聞工作者,也有不少辦報有成就的新聞事業家,但未必都能稱為報人。”①在徐鑄成眼里,“報人”是新聞從業人員中的佼佼者,是新聞記者的最高層次。
其實,新聞記者這個稱謂本身就已經很神圣了,正如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教授弗里德曼在《媒體的真相——致年輕記者》一書中說:“技術的進步正一步步剝奪記者所有外在的‘神秘’和優勢。但正如不是每個戴上聽診器的人都是醫生一樣,有了拍照手機、有了便攜DV,并不意味著每個人都能成功地報道新聞。記者意味著長期專業的訓練,意味著對新聞價值的把握,意味著對正義與公平的追求。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信息傳播者,但不是每個人都足以配得上‘新聞記者’的稱號。”
可見“信息傳播者”不等于“新聞記者”。那么,什么是“新聞記者”呢?
我以為,“新聞記者是記錄新聞事實、并予以公開報道的人。”這樣來界定“新聞記者”,看起來淺顯,實際上含義十分深刻。
首先,“記錄新聞事實”這句話,強調新聞記者必須“忠于事實”,他記錄的新聞事實必須是客觀存在的,而不是主觀虛構的或者是有意策劃的。馬克思講,報刊有它自己的內在規律,要求新聞記者必須“根據事實來描寫事實”。這是十分簡單的但又是十分重要的原則,長期以來不被重視,很多人不是“根據事實來描寫事實”,而是“根據希望來描寫事實”②,或者根據需要來描寫事實。所以,新聞記者的第一要素就是“忠于事實”,“忠于事實”就是忠于真理,事實是新聞記者的上帝。當然,新聞記者記錄事實,并非“有聞必錄”,而是有選擇地記錄。這就要求新聞記者必須有能準確把握“新聞價值”的能力,否則,就很難當好新聞記者。正如恩格斯所說,對于新聞工作者來說,“學識淵博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善于從適當的方面迅速抓住問題”。把握新聞價值的能力就是“從適當方面迅速抓住問題”的能力,也就是馬克思在辦《新萊茵報》時所表現出來的“洞察力”③。
其次,“公開報道”這四個字對新聞記者的要求又提升了一步。記者能見他人所不見,這就要求記者有新聞敏感;記者能記他人所不能記,這就要求記者有新聞能力。以上兩種能力也許有許多人能具備,也都能做到,這里提出第三點,要求記者把他記錄下的事實和深刻思考的問題公開發表出來,這恐怕能做到的就不多,這不僅是能力,更重要的是勇氣。馬克思說,一個人民的記者,就應該生活在人民當中,真誠地和人民共患難、同甘苦、齊愛憎,把在希望與憂患之中從生活那里傾聽來的東西,公開地報道出來。
既“真實記事”又“公開發表”——具備文字記事和把握新聞價值的能力,又具備為求記錄真實和公開發表的勇氣,就是一個合格的新聞記者。“真實是新聞的生命”,“公開彰顯新聞價值”,記者真實記載事實,公開報道新聞,本來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做合格記者似乎很簡單,但事實說明,這決非易事。許多新聞記者,為了這兩條,或者被迫害、遭打擊,吃苦受罪,甚至家破人亡,或者被拉攏腐蝕,為虎作倀,成為歷史罪人。所以人們把記者排在下礦挖煤之后的第二危險職業。
名記者——記者中的佼佼者
何謂“名記者”?“名記者”不是職務,也不是職稱,所以不太好設置標準,更不好列出硬性指標。《人民日報》的梁衡在《一個記者的責任與成功》一文中提出了“名記者的四條標準”:第一,有一篇或數篇在社會上產生了廣泛影響的代表作;第二,熟悉某一領域的報道并有權威性,所謂資深記者;第三,有一定的新聞理論修養或其他相關的理論修養;第四,有一本以上的專著。梁衡認為,這四條標準包括三層含義:第一條和第二條標準構成第一層含義,指向“實踐層面”;第三條標準構成第二層含義,指向“理論層面”;第四條標準構成第三層含義,指向“創新層面”。
梁衡從新聞記者到新聞官員,有著豐富的新聞實踐和深刻的新聞思想,他所論述的名記者四條標準、三個層面,當然是很有見地的,但我以為,名記者的重要內涵不僅在業務層面,還必須有精神層面。我前面所說的記者內涵“忠實記錄”與“勇于發表”,既指向業務層面——記錄的能力、記錄的水平,又指向精神層面——為了忠實、為了公開,不屈服于強權、不屈服于金錢的勇氣和操守。
名記者是記者中的佼佼者,除了具備記者這兩條外,精神層面再加上兩條:責任感與道義感。
責任感包括對人民負責、對社會負責和對歷史負責,我這里尤其要強調對歷史負責。為什么呢?新聞記者記錄的和報道的是新聞,但留下來的卻是歷史。新聞記者不僅是新聞的報道者,而且是歷史的記錄者。我國著名報人史量才先生曾有“新聞屬于史部”的觀點,意在指明新聞與歷史之間的內在聯系。雖然新聞是對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但新聞的價值并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喪失殆盡。所謂“新聞是時間的易碎品”,只是就新聞作為“新聞”的價值而言的。實際上,當新聞的時效性漸漸淡化以后,新聞作為某一時期對某一事件的忠實記載的史料價值卻會日益凸顯出來。我們今天閱讀幾十年前的報紙,不啻于面對一疊厚重的歷史文獻;而今天的報紙保留到幾十年后,也自然成為后代手中的珍貴歷史資料。正如有的新聞學者所說:“新聞是記錄歷史的一門科學,它永遠是以時代性與歷史性的完美統一展現在人們面前的。”④因此我們常說,今天的新聞是明天的歷史。新聞既告訴今天的人們發生了什么,還將告訴明天的人們發生過什么——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甘惜分先生提出“新聞歷史同一論”,主張從歷史的高度認識新聞記者的重要使命。
新聞工作者既然擔負著記錄歷史的神圣使命,擁有臧否社會百態的特殊權利,稍有不慎,則后患無窮,因而必須具備高度的歷史責任感,能夠以一種對歷史負責的態度從事新聞工作。歷史是寫給后人看的,注重真實尤為重要;新聞工作者的歷史責任感,其核心就是“真實”二字。唯有真實,新聞工作者的所作所為才能經得起現實和歷史的雙重檢驗。正如美國記者伯恩斯坦所說:“我們從事的工作,既對當今社會提供服務,也為后世貢獻知識與經驗。如果我們以嚴肅的態度對待這項工作,當今和后世的人們都將從我們的工作成果中受益。相反,如果我們稍有懈怠,不僅會立即遭到今人的抨擊,并且將為子子孫孫所唾罵,因為我們撰寫的不良報道已被印在報紙之上,它將作為不滅的罪證而與我們的名字一道遺臭萬年。”⑤
道義感,指的是記者的良知和正義,對正氣的弘揚,對邪氣的譴責。為什么要強調道義感?因為新聞媒體是人類社會的保障系統,肩負著抵御危害、為社會提供“免疫”或“去病”機制、保證社會健康正常運行的責任。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報刊按其使命來說,是社會的捍衛者。”⑥
與軍隊、警察、監獄、法庭、律師等不同,新聞媒體履行“捍衛者”使命,所使用的武器是新聞輿論,是新聞輿論監督。新聞輿論就是依據新聞事實形成的公眾意見在新聞媒體上的公開表達,它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權威性。盧梭曾說:“公眾意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們的內心里;它形成了國家的真正憲法;它每天都在獲得新的力量;當其他的法律衰老或消亡的時候,它可以復活那些法律或代替那些法律,它可以保持一個民族的創造精神,而且可以不知不覺地以習慣的力量代替權威的力量。”⑦新聞輿論正是由于表達了構成國家“真正憲法”的公意與民心,因而能夠以大公之心和正義之氣針砭時弊,守望整個社會的運作狀態。
而新聞輿論監督的主要方式是新聞批評,是對危害社會發展的各種壞人壞事和丑惡現象作斗爭,無論是世俗的,還是官場的。從新聞的一般原則講,新聞輿論監督的對象主要是政府的決策過程和各級政府的工作人員。正如馬克思1849年在論述新聞媒介是“社會的捍衛者”時明確指出的,報刊“是針對當權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無處不在的耳目,是熱情維護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萬應的喉舌”。恩格斯在同一場合也說:“報刊……的首要職責”,就是揭露官員逞兇肆虐的行為,以“保護公民不受官員逞兇肆虐之害”。⑧雖然馬克思這里講的是封建社會里人民報刊的使命,但是,在任何形態的社會,與社會普通人相對來說,當權者的劣行對社會的危害要大得多。所以說,以代表公意和民心的新聞輿論對危害社會進步的人和事進行無情的批評和揭露,以維護人民的正當權益,這是新聞工作者捍衛社會的要義所在。
新聞記者是新聞媒體捍衛社會的主要執行者,因此,必須具有道義感。道義感,包括社會良知和俠肝義膽,任何時候新聞記者都是一身正氣,愛憎分明,路見不平,“拔筆相助”。不媚權,不媚錢,不媚俗。在社會不規則運行的時代,新聞記者要成為時代的“布道”者和社會的“衛道”士。這個“道”,就是規則,就是正道,就是真理,就是正義。眾人皆醉,記者獨醒;新聞記者的腐敗是社會最后的腐敗。
忠實記錄,勇于發表,再加上強烈的責任感和道義感,才能稱得上名記者。
名記者的認定
誰夠格為名記者?名記者的“名”不僅是指“名氣”,也不僅是對記者的知名度的一種評價,而主要是對其工作業績、現實貢獻和歷史地位的一種評價。所以,名記者不是自詡的,也不是由某個組織評選,更不能由某個人欽定,名記者必須經過時間的檢驗,由歷史來認定。比如中國的名記者黃遠生、邵飄萍、梁啟超、張季鸞、胡政之、范長江、鄧拓、穆青等,就是在歷史的長河中,經過大浪淘沙留下的金子。
歷史檢驗新聞記者,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檢驗,一方面檢驗他的作品,一方面檢驗他的人品。
新聞記者不是新聞學者,有一定的理論修養是必須的,但是不一定要有理論著作。新聞記者影響社會的主要是新聞作品(新聞報道或者新聞評論),所以歷史檢驗新聞記者主要在于其新聞作品。比如,前面所列的中國名記者黃遠生、邵飄萍、梁啟超、張季鸞、胡政之、范長江、鄧拓、穆青,都是因為他們的作品而被人民和歷史認可的。
歷史檢驗新聞作品的標準主要有兩條,一條是真實性,一條是影響力。
一個新聞記者,當他擱筆的時候,把自己的新聞作品放到歷史的陽光下亮一亮,如果沒有因為自己新聞作品中的虛假成分而臉紅,沒有因為自己的新聞報道給社會、給人民造成危害而不安的話,那么這個新聞記者就是合格的,當他離開人世時,也可以壽終正寢了。如果說得更具體一點,從上個世紀走過來的新聞記者,如果在1957年的反右斗爭中、在1958年大躍進的年代、在1959年反右傾期間,在20世紀60年代“階級斗爭一抓就靈”的歲月,在“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不是風向一變,跟著轉,沒有“緊跟”說大話、說瞎話、說假話、說害人的話,歷史就會認定你。
至于新聞作品的影響力,更是歷史認定名記者的必要條件。比如黃遠生的通訊落筆政壇要事,文筆視野開闊,描寫出整個時代的場景;張季鸞的社評,見解深刻,成為當時人們分析國內外形勢的教科書;范長江的《中國的西北角》揭開了紅軍長征后的謎底,為即將開始的抗日戰爭開了新局;穆青同志的長篇通訊《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教育了整整一代黨的基層干部,使人民在困難的年代看到了希望。
從一定意義上講,名記者是因其新聞作品而聞名,就像“名角”是因其戲目而聞名。
新聞記者的私德與公德是一致的,所以歷史檢驗記者人品,主要看職業道德。由于新聞記者被社會賦予了相應的特殊權力,如公眾輿論的導向權、社會百態的臧否權和大眾媒介的操作權,因而新聞記者就面臨著重重考驗,在這些考驗面前,新聞記者的職業道德容易缺失。正如中國名記者邵飄萍所說,新聞記者“蓋因其握有莫大之權威,則種種利欲之誘惑,環伺于左右,稍有疏虞,一失足成千古恨矣。故外交記者精神上之要素,以品性為第一。所謂品性者,乃包含人格、操守、俠義、勇敢、誠實、勤勉、忍耐及種種新聞記者應守之道德。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泰山崩于前,麋鹿興于左而志不亂”⑨。
歷史不僅認可了穆青的作品,更認可他的人品。他是人民的兒子,一輩子“勿忘人民”,他“有機會結識各種達官顯貴,然而他一生結下的最多、最親密的朋友都是下層人,尤其是中原大地上的那些農民朋友,他與他們有著親人般的情愫”⑩。穆青同志愛憎分明,在那風雨如磐的日子,他挺身而出,冒者生命危險給毛澤東寫信,反映江青危害人民利益的罪行,所以人民才永遠銘記穆青,歷史才認可穆青。因穆青“堂堂正正,別無所求”?輥?輯?訛,歷史才把“名記者”這種最高的榮譽給了他。
注釋:
①徐鑄成:《報人張季鸞先生傳》,三聯書店,1986年版,第6頁。
②③⑥⑧《馬克思恩格斯論新聞》,新華出版社,1985年版,第107頁、第461頁、481頁、234頁、236頁。
④方延明:《新聞文化外延論》,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225頁。
⑤李立中:《外國記者談新聞》,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95頁。
⑦盧梭:《社會契約論》,商務印書館,1987年版,第73頁。
⑨邵飄萍:《實際運用新聞學》,《新聞文存》,中國新聞出版社,1987年版,第388頁。
⑩?輥?輯?訛張嚴平:《穆青傳》,新華出版社,2005年版,插頁、第5頁。
(作者單位: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
編校: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