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新聞報料”,是指非專職新聞人員有意識地追尋或偶然發現新聞線索并主動提供給媒體,媒體給予一定報酬的行為,提供線索的人被稱為“報料人”或“線人”。①通過新聞報料獲取新聞線索,并從中挑選有價值的信息進行進一步采訪報道,是當前媒體獲取信息的主要手段。
新聞報料在新聞業比較成熟的西方國家,早已經司空見慣,而在我國,新聞報料最早興起于香港,在上世紀90年代末為廣東的媒體所仿效,并很快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大城市的媒體中流行起來,央視的《焦點訪談》是較早受益于報料的電視欄目。而近幾年來,新聞報料已成為流行之勢,成為各家媒體非常重視的經營手段。②各類新聞媒體都普遍開設了新聞熱線、讀者熱線等報料電話,一改過去僅僅依靠記者、通訊員尋找、提供新聞信息的舊模式。這對于我國的新聞媒體市場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進作用。而在近幾年,隨著網絡技術的普及,許多媒體又推出了QQ報料,這是新聞報料途徑的一大突破,如《重慶晨報》的“網上會客廳”等,為新聞報料提供了更加快捷、及時的途徑。更有業內人士建立了許多QQ報料群,在報料人與記者、記者與記者之間搭建起了溝通新聞線索的平臺,如騰訊網的“QQ記者之家”群、《東方早報》的“我要報料”QQ群等。
在市場經濟體制不完善的過去,我國的媒體市場是“黨報一統天下”的格局,媒體的報道質量和媒體競爭力沒有直接關聯。到了20世紀80年代,媒體間的競爭開始初步展開,但各媒體并未感到有多大的壓力,因此,新聞信息的獨立價值仍得不到廣泛認可,向媒體提供新聞信息被視為理所當然。近幾年,隨著我國市場經濟改革向縱深發展,新聞信息不僅是一種可以期望也能夠獲取的產品,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和其他商品一樣的產品。于是,新聞信息的商品屬性重新得到承認。同時,隨著媒體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僅僅依靠記者、通訊員已經難以滿足媒體對信息越來越大的需求,新聞信息來源的競爭已經成為各個媒體競爭的焦點。誰能夠在第一時間為受眾提供新聞信息,誰就能夠在媒體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而在這樣的形勢下,“新聞報料”應運而生并得以進一步的發展,成為各大媒體尤其是都市類報紙、民生都市類電視節目重要的新聞信息來源,給媒體帶來了巨大的便利。
新聞報料的正面效應
拓寬了新聞源,彌補了記者不在場的缺憾。記者的時間與精力有限,活動范圍受到限制,他們能夠獲得的新聞范圍較小,而新聞報料人則散布在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是最接近新聞現場的目擊者,或者本身就是新聞當事人,這樣就確保了社會新聞采集范圍的廣闊性和媒體對新聞事件的及時報道。從內容角度來分析,報料新聞中突發事件占多數,如果不是新聞報料人的報料,媒體幾乎沒有最早獲知新聞和拿到第一手資料的可能。
報料新聞更貼近群眾,增強了傳受雙方的互動。新聞報料人向媒體提供的線索或者自己寫的報道,絕大多數是社會新聞,是典型的“群眾內容”,在受眾成為傳播活動中心的今天,受眾在大眾傳播中取得了決定性的地位。這是傳媒贏得受眾、占據市場的必然要求。對新聞報料的重視,實際上體現了媒體注重受眾需要,從單向的、硬性的灌輸變成了解受眾要求,傾聽受眾聲音的雙向互動。
有利于挖掘一些獨家新聞,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新聞源趨同的態勢。同一個市場的不同媒體,新聞源很容易趨同,要顯示個性贏得市場獲得美譽必須要有獨家新聞,而獨家新聞的獲得除了深入挖掘同源性信息,以達同中求異外,就是報料人提供的個性化信息。
促進了媒體之間的良性競爭。“新聞報料”現象的產生,從本質上說是媒體競爭的結果,但另一方面,又促進了媒體的競爭。隨著新聞信息以報料的方式進入媒體市場,各大媒體都開始使用這種簡易、有效的信息采集方式,媒體在新聞的獨家性和時效性上的競爭更加激烈。
新聞報料的負面效應
“新聞報料”在給媒體帶來積極意義的同時,其繁榮的背后也出現了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弱化了媒體的社會功能,對媒體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新聞報料所得到的信息的真實性令人質疑。真實是新聞的生命。新聞報料由于對新聞時效性的片面追求,忽視了對新聞真實重要性的把握。新聞報料人為了及時得到經濟收入,迫不及待地將線索提供給記者或媒體。而有的媒體為了避免線索的流失,爭取新聞的時效性,沒有調查清楚就匆忙發布新聞,結果造成新聞失實。同時,有一些報料人為獲得報料獎,故意夸大事實,甚至有人為了自己的利益,歪曲事實,而一旦記者編輯對信息的把關不嚴,沒有仔細核實就會造成假新聞,對社會產生很多不良影響,降低媒體的公信力,造成新聞資源的浪費。
此外,媒體目前為獲得新聞資源不惜血本,常常重賞報“猛料”的報料人,這就進一步加劇了新聞報料人對信息時效性和典型性的追求,忽視了新聞的真實性和準確性的重要地位。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喻國明認為,媒體向對其提供新聞信息和線索的熱心受眾付費,這屬于信息有價征集,是新聞市場化的正當行為,可以看作是媒體人力資源的延伸,付出經濟代價對于媒體是合理的。但是為了在新聞源的競爭中取勝,一些媒體過于急功近利,把有償獲得新聞源這一概念歪曲了,以重金懸賞有價值的新聞源,對新聞報料人也是一個錯誤的引導,使他們不惜去歪曲、捏造有沖擊力的新聞以獲利。
媒體社會責任感的淡化甚至缺失。在當前追求“眼球效應”的背景下,在各個報紙的熱線版面或電視的熱線欄目中,大量采用諸如跳樓、落水、自殺、兇殺、強奸等突發新聞,并冠以大字標題,配發大幅有視覺刺激的照片。追求新聞報道的沖擊力無可指責,但無視受害者家庭和家人心理感受的做法卻與媒體的功能格格不入。新聞傳播內容中所表達的態度、觀點、情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受眾,對受眾的道德標準起到重要作用。同時,媒體擔負著引導社會輿論的重要作用,這種報道方式只會將社會氛圍引領到錯誤的方向。媒體這種看客式的報道,忽視了媒體應當承載的重要責任,弱化了媒體的社會責任感。有社會責任感的媒體,必然反映公眾心聲,代表公眾良知,引領社會風尚,以教化公民,維護社會秩序,推動社會進步。
此外,目前新聞媒體大量采用新聞線人提供的熱線新聞,追求新、奇、怪,多是一些瑣事,大多媒體對這些新聞采用了快餐式的報道手法,內容簡單、篇幅短小,雖然滿足了受眾對信息量的要求,但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新聞內涵的挖掘以及對文化價值深層次的提升,從而弱化了媒體的教化功能。
負面社會新聞過多,形成了錯誤的擬態環境。美國著名新聞人李普曼認為,現代社會越來越巨大化和復雜化,人們由于實際活動范圍、經歷和注意力有限,不可能對與他們有關的整個外部環境和眾多的事物都保持經驗性接觸,在超出自己親身感知以外的事物,人們只能通過各種“新聞供給機構”去了解,這樣,人的行為已經不再是對客觀環境及其變化的反應,而成了對新聞機構提示的某種“擬態環境”的反應。報料新聞具有平民化和貼近性的特點,所以很容易在普通百姓中引起共鳴,而目前見諸報紙、電視的報料新聞多是一些重復發生的車禍、自殺之類的負面新聞,長此以往,社會中的不安定因素將被放大,媒體給受眾營造了一個虛假的充滿負面信息的擬態環境,使受眾心理產生一種焦慮和危機感,這樣會影響到整個社會的安全、穩定、和諧的發展。
新聞報料也造成了媒體的社會守望功能的弱化。新聞媒體應是社會的守望者。普利策說過:“倘若一個國家是一條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聞工作者就是船頭的守望者,他要在一望無際的海面上觀察一切,審視海上的不測風云和淺灘暗礁,及時發出警告。”而在現代社會,新聞媒體發布的信息往往是人民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在人民的觀念里具有極大的權威性。在當前新聞媒體市場化的情況下,新聞媒體忽視了自己社會守望者的職責,大量采用新聞報料人提供的市井俗事、奇聞逸事等新聞報料,大大地弱化了媒體的社會守望者角色。
如何發揮好新聞報料的長處以及如何把新聞報料的負面效應降到最低限度,是當前媒體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的關鍵。在對新聞報料的態度上,媒體應把握好“度”,既發揮新聞報料的優勢所在,為受眾提供盡可能豐富、盡可能快的信息,又要核查好新聞的真實性、準確性,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發揮新聞傳媒在和諧社會建設中的輿論導向、社會監督、文化傳承等功能,使社會氛圍更加穩定和諧,在社會發展中發揮更積極有效的作用。
注 釋:
①胡春陽:《新聞報料和新聞線人》,《新聞愛好者》,2004(4)。
②李美容:《論新聞報料》,《長沙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年9月第7卷第3期。
參考文獻:
1.張信國:《值得關注的新聞“報料”現象——淺談新聞信源的競爭與對策》,《新聞實踐》,2004(8)。
2.張坤:《新聞信息源爭戰升級——兼談“新聞報料人”現象對我們的啟示》,《青年記者》,2004(12)。
3.鄭保衛等編著:《新聞傳媒與和諧社會建設》,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
(作者為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07級碩士研究生)
編校:鄭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