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正處于由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社會和經濟的轉型對新聞輿論監督產生了強烈的內在要求。新聞輿論監督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監督機制在整個社會監督體系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得到人們的普遍認同。新聞輿論監督以從未有過的廣度和力度介入社會生活,新聞輿論監督發展到今天,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良好發展勢頭。
新聞輿論監督為什么會在社會轉型這樣一個特殊的時期勃興、發展,本文將這一問題放在現實的改革開放的話語背景,政治、經濟、民主建設的大環境下,考察其發展的緣由。
新聞輿論監督在社會轉型時期興起的社會動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社會轉型中形成的特殊社會環境為新聞輿論監督的發展提供了舞臺
中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特殊的歷史時期為新聞輿論監督拓展了行為空間。中國的改革是一項深刻的社會變革,直接牽涉到十幾億人民的切身利益。新舊經濟體制的轉換,人們利益格局的調整,各種矛盾沖突的出現,都必然導致社會問題的增多。問題要正視,錯誤要糾正,時弊要鞭撻,這一切正是新聞輿論監督的用武之地。
轉型時期改革、發展、穩定的總任務需要新聞輿論監督。改革是發展的動力,發展是穩定的條件,而穩定是改革和發展不可或缺的基礎和保證。
中國的改革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直接牽涉到十幾億人民的切身利益。改革就要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大膽實踐。改革的路程不會是一帆風順的,新舊思想的碰撞、新舊勢力的交鋒,需要新聞媒體激濁揚清、抑惡揚善、驅邪扶正,為改革鳴鑼開道、保駕護航。
鄧小平曾說過:發展才是硬道理。發展就要沖破阻力,舊的習慣勢力往往給發展設置各種障礙。腐敗更是發展的逆動力,腐敗最怕的是曝光,因為腐敗行為總是和陰暗連在一起,是一種在黑暗中進行的勾當,害怕顯露于光天化日之下。因此,以公開曝光為特征的新聞輿論監督,是反腐敗、促發展的有力措施。
鄧小平曾多次說過:中國要穩定,沒有穩定,什么事情也干不成。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最需要的基礎和最迫切的保證就是穩定的政治局面。而轉型過程中最容易發生社會不穩定。美國政治學大師塞繆爾·亨廷頓在《變革社會中的政治秩序》一書中,研究了第三世界國家在實現現代化過程中的政治參與和政治穩定問題,書中詳細分析了不發達國家在社會轉型期普遍出現的政治不穩定現象。他的基本觀點是:高度傳統的社會和高度現代化的社會都十分穩定,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變革過程中最容易發生不穩定。因此,在這個特殊時期,新聞媒介的社會雷達功能就凸顯出來了。新聞媒介不斷地把改革進程和社會生活中的新矛盾和新問題提出來,及時發出預警,以引起群眾和有關部門的關注,促進問題和矛盾的解決,維護社會穩定。另外,社會的穩定需要安全閥,利用新聞輿論監督這個武器,對丑惡現象予以有力揭露和抨擊,對于有效地化解群眾的不滿情緒,安撫民心,防止社會矛盾激化,促進社會政治穩定是十分必要的。
轉型時期復雜的社會情況需要新聞輿論監督。轉型時期的社會情況是非常復雜的,在社會約束方面,舊的道德約束已經衰落,新的適應新時期的道德約束又未完全建立,從而導致道德氛圍的淡薄;在法律制度方面,法律基礎薄弱,法律建設滯后,致使有的制度規定由于缺乏可操作性,使人們可以隨意變通,這也為一些掌權者打擦邊球,以權謀私留下了可乘之機。又由于人們法制觀念的淡薄和執法中的暗箱操作,使得有法不依、執法不公的現象也比較普遍;在社會運行機制方面,由于各項監督的不完善,對權力的制約缺乏力度,結果導致腐敗現象滋生蔓延。正是在這樣一個復雜的轉型時期,產生了新聞輿論監督的強烈需求,使得新聞輿論監督作為社會監督的功能和作用日益得到肯定和確認。
新聞輿論監督雖然只是一種軟監督,但與其他剛性監督相比,由于其具有廣泛性、公開性、及時性等鮮明的個性特點和優勢,所以在我國的監督體系中占有別的監督手段所不可替代的地位,在社會發展中發揮著其他監督手段所不能發揮的作用。
社會轉型中新聞事業的改革為新聞輿論監督的發展提供了內在的動力
轉型時期,新聞事業的改革使新聞傳媒的新聞輿論監督功能得到了重視。以前,我國新聞事業從機構體系到部門設置,從采訪途徑、報道內容到寫作方法,都是與計劃經濟體制相適應的。而現在,社會轉型使新聞傳媒面臨嚴峻的挑戰,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新聞改革勢在必行。新聞改革的成果之一,就是促成了新聞傳媒功能的大調整。在計劃經濟時代,新聞媒介功能單一,缺乏獨立性,作為政治斗爭和宣傳說教的工具是其主要功能。隨著社會的進步,新聞媒介多樣性的社會功能逐步發展起來。傳媒輿論監督的功能日益得到重視,強化新聞輿論監督成為新聞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正如中宣部新聞局新聞改革課題組發表的調研報告中所指出的:“發揮輿論監督的作用,這是新聞改革的關鍵性問題。不重視輿論監督,新聞改革就會流于形式?!雹?/p>
政府對媒體的財政斷奶,使媒體的新聞輿論監督有了更大的發展空間,贏得了更大的自由度。改革開放前,幾乎所有的新聞媒體都是政府部門的全額撥款單位,媒體不需要關注市場和自身的生存問題,同時,由于沒有獨立的經濟地位和基礎,新聞媒體不可避免地成為政府部門和權力的附庸,媒體不可能放開手腳開展新聞輿論監督。隨著新聞改革的深入,政府逐步減少乃至最終取消對新聞媒體的行政事業性撥款,新聞媒體具有了相對獨立的經濟地位和經濟基礎,對政府部門的依附逐漸減弱,媒體的新聞輿論監督有了更大的發展空間,贏得了更大的自由度。
在市場競爭的壓力下,新聞輿論監督成了各大媒體自身生存發展的需要,成為增強媒體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徑。媒體競爭的關鍵是吸引受眾,占有市場份額。加強新聞輿論監督是體現媒體戰斗力的重要標志,在市場競爭的壓力下,新聞輿論監督成了各大媒體自身生存發展的需要,成為增強媒體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徑。正如徐光春同志在講話中指出的:“正確開展輿論監督,幫助黨和政府改進工作,推動黨風和社會風氣好轉,是新聞工作的又一項重要職責,是黨報、國家通訊社和電臺、電視臺增強權威性與吸引力的一個很重要的途徑。”②
有了這樣的內在動力,一些新聞傳媒把是否加強新聞輿論監督提高到事關傳媒走向市場成敗的戰略高度來對待。
近年迅速興起的晚報、都市報,為了增強權威性和吸引力,新聞輿論監督是其著力經營的重要部分?!度A西都市報》的總編輯劉為民曾說:“華西都市報自創刊以來,始終站在時代前沿,以敏銳的洞察力、高度的責任感和自身輿論監督的資源優勢,堅持做富有建設性的、積極的輿論監督報道。這些報道,配合了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維護了社會主流價值觀與廣大公眾的根本利益,為構建和諧社會營造出良好的輿論氛圍。同時,也極大地提升了華西都市報的影響力、知名度和權威性。”③
《焦點訪談》作為一個已經運行十幾年的品牌欄目,創建以來圍繞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推出一系列導向正確、監督力度大的節目,取得了強烈的社會反響,在收視率、收視排名等指標上始終名列前茅,保持了強勢的影響力。2007年12月19日中央電視臺發布的“第五次全國電視觀眾抽樣調查”結果顯示,在全國觀眾最喜愛的電視欄目中,《新聞聯播》、《焦點訪談》觀眾喜愛百分比分別為32.26%和15.71%,名列前兩位。④
社會轉型中社會的全面發展為新聞輿論監督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
新聞輿論監督是新聞媒體的重要使命,它的產生、出現以及發展,是與社會的政治環境、民主氣氛、法制建設息息相關的,離開了社會所提供的條件,新聞事業是難以得到發展的。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的全面發展,為新聞輿論監督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條件,舉其大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為新聞輿論監督的發展提供了條件。
鄧小平曾說:“我們過去對民主宣傳得不夠,實行得不夠,制度上有許多不完善,因此,繼續努力發揚民主是我們全黨今后長時期的堅定不移的目標。”⑤隨著民主進程的發展,民眾的參政意識增強,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運用大眾傳播媒介來反映意見、表達利益,使大眾傳播工具成為公民利益表達的重要途徑,成為參政的重要陣地。
其二,保障新聞監督的法律法規的制定為新聞輿論監督的發展提供了條件。
我國的憲法、法律已經有了保障新聞輿論監督工作的條文,而且,隨著新聞輿論監督工作的實踐,國家還在隨時增補條文使之健全。
1998年8月18日,中國記協專門成立了由黨和政府有關部門領導、首都主要新聞單位負責人和公檢法有關部門領導組成的“維護新聞工作者合法權益委員會”,為新聞輿論監督保駕護航。
2004年12月30日,廣東省深圳市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五次會議表決通過《深圳市預防職務犯罪條例》。該《條例》第19條規定:“新聞工作者在宣傳和報道預防職務犯罪工作過程中依法享有進行采訪、提出批評建議和獲得人身安全保障等權利。有關單位和國家工作人員應當自覺接受新聞媒體的監督?!痹摗稐l例》規定新聞記者在預防職務犯罪采訪工作過程中享有知情權、無過錯合理懷疑權、批評建議權和人身安全保障權。法律專家認為,許多職務犯罪與監督不力、監督手段單一不無關系。深圳以法規形式在全國首次明確新聞輿論的監督權,就是利用新聞媒體的信息及時、傳遞快、傳播面廣、影響力大等傳播優勢,加大對公職人員的監督力度,增加職務行為的透明度,讓公職行為變得更陽光。
其三,公共決策部門制度性和政策性支持為新聞輿論監督的發展提供了條件。
在中央精神的感召下,各級黨組織和政府紛紛根據本地社會實際,或設立專門機構,或健全舉報機制,有的甚至在新聞曝光問題的呈報、辦理、反饋等方面形成一整套制度,以確保新聞輿論監督工作的順利開展。
2005年1月,海南省委出臺了《關于輿論監督工作的暫行規定》,《規定》明確要求各級黨政機關應當主動配合新聞媒體開展輿論監督,建立和完善政務信息公開、新聞發言人和重大突發事件新聞報道制度,方便新聞媒體開展輿論監督工作。
2007年1月,湖南郴州市委辦、市政府辦向所轄各縣市、區及市直機關單位等轉發了市委宣傳部《關于進一步支持新聞媒體工作的意見》,其中提到設立“輿論監督獎”,專門獎勵主動把輿論監督線索交給郴州調查處理或通過輿論監督對郴州工作產生重大推動作用的中央、省級媒體記者,并要求郴州各級黨委、政府虛心接受輿論監督,嚴禁對行使正當輿論監督權利的媒體記者進行刁難、阻撓或打擊報復。
總而言之,新聞輿論監督的蓬勃發展已成為一個引人注目的現象,這種現象的產生決不是偶然的,在社會轉型這樣一個大背景下,新聞輿論監督的發展有舞臺、有動力、有條件,它的繁榮與社會轉型時期的特殊要求與環境有著必然的聯系。
注 釋:
①丁柏銓:《中國新聞理論體系研究》,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年版。
②陳富清:《江澤民輿論導向研究》,北京:新華出版社,2003年版。
③劉為民:《做建設性的輿論監督報道——〈華西都市報〉輿論監督報道的實踐及對策》,http://www.chuanboxue.net/list.asp?unid=1926,2006.
④馬佐光:《〈新聞聯播〉最受觀眾青睞》,http://www.harbinnews.com/,2007.
⑤蔣安:《新聞監督學》,北京:新華出版社,2001年版。
(蔡文藝為湖北大學新聞學碩士研究生,現為青島理工大學人文學院講師;賈桂軍為武漢大學計算機應用工程碩士,現為青島理工大學網絡中心工程師)
編校:楊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