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學報是我國期刊業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種最富有中國特色的學術期刊。作為高校教學科研的有機組成部分,高校學報在我國高校教學、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和學術交流等方面發揮過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入發展,許多高校學報不同程度地出現了優秀稿件匱乏、學術水平下降、發行量萎縮、讀者面減小、網絡化程度低等問題。筆者認為,學報綜合性的辦刊模式是學報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高校學報若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就其辦刊模式進行改革創新,其必然選擇就是推行學報專業化改革。
綜合性辦刊模式存在嚴重弊端
目前的高校學報特別是普通高校學報是一種綜合性學術期刊,基本上是所在學校開什么專業就設置什么欄目,因此,學報學科龐雜、綜合性的特點使其專業優勢不如專業期刊,這種綜合性辦刊模式的弊端在學報實踐中日益顯現出來。
綜合性辦刊模式不利于提高學報質量。高校學報編輯部編輯力量有限,不可能每一學科都設一名編輯,外行編輯審稿的效果可想而知。雖然不少編輯部采用了專家匿名審稿制度,但專家不可能對該學報仔細研究,了解掌握已發表文章的水平、側重點等,大多只能提出模糊的意見。這樣,學報的整體編輯質量長期徘徊在較低水平。
綜合性辦刊模式不利于學術交流。一本學報涉及多個學科,每個學科所載文章都很有限,這就限制了它的讀者面,進而影響到了學報的發行量。實踐中,高校學報主要通過贈閱進行學術交流,個人訂戶基本沒有,機構訂戶數量也很少。讀者對高校學報也并不感興趣,因為看學報費時費力卻找不到幾篇需要的資料,不如查閱專業期刊那樣方便快捷。盡管很多高校學報加入了國內幾個權威數據庫,打開了進行學術交流的另一重要渠道,但不可否認的是,相比高校學報電子版,更多的讀者愿意閱讀專業期刊電子版,特別是當他們沒有明確的選題目標時,網上查閱專業期刊比查閱綜合類期刊更容易獲得信息。因此,高校學報的發行量、影響因子、被引率等很難與專業期刊匹敵。
綜合性辦刊模式不利于吸引優秀稿件。因為綜合性辦刊模式不利于學術交流,讀者面狹窄,學報知名度低,作者為了使自己的研究成果在更大的范圍內傳播,往往不將其投向高校學報,不少高校學報編輯部只能降低學報的學術要求,不斷刊發低水平稿件。
綜合性辦刊模式不利于論文的學術質量評價。目前論文學術質量評價存在“以刊論文”現象,認為發在核心期刊上比發在一般刊物上的文章質量高。這一評價標準對高校學報這樣的綜合性期刊并不適用。眾所周知,高校學報涉及欄目眾多,不可能每個欄目都水平相當。一般說來,質量最高的當數特色欄目,是整個學報的“亮點”,發在特色欄目中的文章與一些專業期刊相比也毫不遜色。但有些欄目由于學科力量薄弱,相應的稿源質量較差,高校學報整體與刊發文章個體之間在質量上并不存在必然的對應關系。這就給學報文章的學術質量評價帶來困難,評價者只能“以刊論文”。這種不科學的學術評價機制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作者的創作思想和學報編輯的觀念。
專業化辦刊是高校學報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專業化辦刊是指各高校打破“校本位”思想,在全國或全省范圍按專業性質由專業部門委聘專家成立編委會,出版專業性刊物。其辦刊方式就是按文章的性質(理論性、應用性等)和水平分成幾類,出版不同學科的專業性刊物。專業化辦刊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
有利于提高刊物質量和辦出學報特色。把眾多高校同一學科高水平論文匯集起來,重點和特色顯露,易產生集合力量,對學術界和社會的影響力強,同時有利于開展學術爭鳴,促進高校學科專業建設。
有利于刊物的發行和利用。學報專業化有利于學術信息的利用和存儲,同時由于對外開放程度大,使刊物發行對象更明確,可以吸引一些個人訂戶,從而擴大學報的發行量。
有利于穩定讀者對象和作者隊伍。學報專業化使讀者比較固定,便于加強編者、作者、讀者之間的交流,舉辦學術交流等活動。
有利于編輯學者化、專業化。既可以消除過去一個編輯編多門學科專業稿件的現象,又有利于編輯自身學術水平的提高,進而逐步建立一個高水平的編輯學術群體,確保刊物的較高學術水平。
筆者認為,高校學報實現專業化將使我國高校學報走出困境,經整合后的學報將具有明顯的區域特色或專業特色,高校學報的區域結構和專業結構更趨合理。一些高校學報缺乏區域特色或專業特色而逐漸被淘汰掉。這是一個痛苦的選擇,但這又是高校學報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經歷的陣痛。
推進高校學報專業化改革的建議
要樹立科學的專業化辦刊理念。思想是行動的先導,高校學報專業化改革同樣需要科學的理念作指導,需要建立“以學術為本”和“以讀者為本”的辦刊理念。學術期刊的主要職能是傳遞知識,實現知識產品的社會化和公共化。因此,學術及其繁榮與發展是學術期刊賴以產生和存在的基礎與理由。“以學術為本”是學報產生和發展的基礎,也是學報走向專業化的基本條件,而“以單位為本”則是學報走向封閉、裹足不前的根本原因。學報的專業化改革應當堅持“以學術為本”的辦刊理念。學報的權威性,來自同行專家的平等公共討論和讀者的認同。學術期刊的讀者主要是具有某一學科背景的專業人員,判斷一部學術產品的學術水準和學術價值,應該是來自讀者的評價與認同,來自同行、專家以及公眾的批判和評論。因此,學報只有堅持“以讀者為本”,以不斷為讀者提供高水平的知識產品為己任,才能不斷提升學報的影響力。只有堅持“以讀者為本”的辦刊理念,學報專業化改革才能取得實質性的進展。
要正確、全面地理解高校學報專業化的內涵。學報的專業化改革不僅是指學報內容的專科化、學科范圍的集中化,它還涉及編輯隊伍的專業化和專家化、學報出刊標準的專業化、設計裝幀的專業化以及出版發行的專業化等多個方面,它是一個以學術為追求、以讀者為對象,包含著開放性觀念、特色化定位、專業化內容、流水化作業、產業化標準、集團化發展、市場化運作的一個編輯出版發行系統工程。學報只有同時具備了上述條件,才能夠稱得上專業化。確立這樣的學報專業化內涵,有助于正確理解與認識學報專業化改革,有利于推動高校學報的專業化改革實踐。
要積極探索學報專業化改革的有效方式。專業化是高校學報的發展趨勢,但它的實現又可以是多途徑的。一是高校學報可嘗試專題化改革。各高校專業雖多,但各專業實力是不一樣的,總有某個專業相對較突出,在全省甚至全國有較大影響。學報可以此為支撐點開辦重點專題,有意識地逐步加大分量,削減其他次要欄目,直至最后讓這個重點專題發展成一個專業學報。二是可實現特色化過渡。各校有各校的特點,各地有各地的優勢。這些特點或優勢在省內、國內也許是唯一的,各學報完全可根據本地區人文資源和學報已經形成的特色向專業化過渡。要使特色欄目能最終順利地過渡到專業化期刊,必須對原有學報欄目進行認真細致的考察、論證,做出慎重取舍,既要考察全國學術期刊的現狀和發展趨勢,又要看到本校、本刊的長處和發展潛力,揚長避短,發揮優勢。目前有不少學報已朝此方向邁出了步子并取得了較大的成績,如《殷都學刊》的殷商文化研究、《廣西民族學院學報》的人類學和民族學研究、《山西師大學報》的晉國史研究、《合肥學院學報》的徽學研究等。這些都可以進一步發展壯大為專業性學報。三是可嘗試推進學報的聯合與合并。學報的聯合與合并可以是建立學報集團,即在有關組織的協調下實行一定范圍內的同類高校橫向聯合,形成地區性的出版集團,實行分學科出版系列專科性學報;也可以是高校間的聯合,即部分高校在相同學科的基礎上,創建有關特定學科和知識領域的專業性學報,以集中反映該學科最高水平的教學科研成果;也可以是高校與專業學會或專業研究所之間、高校與企業或大集團公司之間的聯合,以有效地解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問題,有效地促進產學研的結合。聯合與合并辦刊是快速推進學報專業化建設的有效途徑,管理部門應當發揮協調服務職能,合理布局,重新組合,有計劃、有步驟地把分散的辦刊力量集中起來,借鑒國外先進的辦刊經驗,創辦一批開放型、國際化、高水平的以學科或專業為主的系列學報。同時,兼顧現有學報的獨立性,在自愿互惠、平等互利、協調友好的環境中穩步推進學報建設的專業化。
從高校學報的整體發展來看,我國高校學報專業化改革推動的速度緩慢,效果并不十分明顯。但可以認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高校學報的出版將越來越向專業化的方向發展,這是符合世界潮流的,也是高校學報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推進學報專業化需要高校學報界同仁的共同努力,同時更需要國家的政策支持。在宏觀層面,教育部、新聞出版總署等對學報的定位、刊號的審批等重大事項進行指導和管理。最高的行政管理層面對學報的管理政策作出與時俱進的改進與調整顯得尤其重要,宏觀層面管理政策的改進與優化是實現學報專業化發展的重要保證。
(作者單位:河南財政稅務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編輯部)
編校:鄭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