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艷照門”是2008年影響較大的傳媒事件。從事件成因的角度考察“艷照門”背后的傳播機制,為媒介素養教育提供了反省的通路。
娛樂業:明星消費邏輯的自我嘲弄
娛樂業對明星商品價值的過度開發導致藝人隱私的喪失。在娛樂工業面前,明星就是一件供觀眾或聽眾“消費”的商品,是“注意力經濟”下的一件產品。在娛樂公司眼里,明星的“身價”是公司利潤的基石。構成明星“身價”的要件,會依據其目標消費群有所不同。娛樂產品消費者的文化背景、個人閱歷、鑒賞水平、價值觀念、道德觀念等因素與明星的契合程度,決定了明星的市場號召力的大小。而明星身價的保證,是通過娛樂產品消費者的“娛樂消費”來實現的。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娛樂公司不僅把明星自身的演藝才能包裝為商品,還把明星私生活包裝為商品,將其作為營造“偶像”的一個手段,迎合特定的娛樂消費群體,以此換取注意力。明星日常生活的照片時常會被娛樂公司主動或以默許的方式“爆料”給媒體,明星私生活作為娛樂新聞的內容已成為娛樂業提高明星人氣的一個重要手段,成為明星這件商品營銷傳播的主要構成部分。所以說,從產業經濟追求利潤的角度說,明星私生活的商業化和娛樂化獲得了經濟上的合法性。
“艷照門”事件期間,傳媒(尤其是網絡)相應地登出“阿嬌的私房自拍照”、“張柏芝的臥室私房視頻”。如果沒有艷照風波,這些可愛、溫情的影像不過是娛樂公司保持明星名氣的一個手段,而現在它們成了抵御負面影響的武器,以私生活影像的主動傳播來對抗其“艷照”的被動傳播。就傳播方式而言,這些影像與“艷照”別無二致;就傳播內容而言,二者并無本質差別——差別不過是傳播的可控性。無論是前者表現女性的清純可愛,還是后者體現女性的大膽開放,“性“始終是吸引眼球的主要手段:清純的本質是男性對女性童真的喜愛的回應,大膽開放則是女性性欲望的無羈彰顯,只不過“艷照”中藝人的性形象打破了香港娛樂業以往為這些明星量身定制的性形象。不管怎樣,性均是二者傳播的內容和動力。
我們可以說,常規的明星營銷傳播和非常事件傳播在方式和內容兩方面的相似,正是香港娛樂業過度商業化的體現。由于娛樂業對明星娛樂價值的過度開發,導致明星隱私的娛樂化和公開化,以及娛樂消費者對明星隱私的消費習以為常,及至“艷照門”事件將藝人私密性生活曝光,推倒了明星隱私的最后一堵墻。臥室里的藝人自拍在被動傳播中被“消費”,習慣了明星“純潔”形象的受眾們倍感銀屏前和臥室里明星的巨大道德反差,引發了受眾的“道德不適感”和旁觀名人落水的優越感。當事明星“身價”的迅速下跌,很大程度上源于娛樂業苦心經營的明星私生活的道德假象的破碎——“玉女”原來是“欲女”,“青春偶像”實則是“采花浪子”,真實的藝人私生活的景象構成了對“客戶”(觀眾或聽眾)的價值觀念或道德觀念的冒犯,引發了明星“身價”的貶值。陳冠希黯然告別娛樂圈,阿嬌、張柏芝等人的廣告收入銳減,這說明娛樂圈用自己的傳播邏輯“砸了自己的腳”。
時至今日,明星緋聞、“私房××”依舊堂而皇之地放在娛樂版面,各類不是“艷照”的艷照在網上網下流傳,媒體、傳媒和受眾依舊在集體“消費”著明星隱私,娛樂經濟的傳播模式依舊好使。在缺乏反省的媒體環境下,“艷照”依舊會重演。
傳媒:娛樂至上的廉價狂歡
長期以來,傳媒產業一直與娛樂業共存共榮,二者都是注意力經濟的典型表現。受眾的注意力作為緊缺的資源,始終是商業媒體用來賺錢的資本。大眾傳媒依靠傳媒信息及文化娛樂吸引著眾多消費者的注意力,并形成強大的消費驅動力。當人們從媒體中獲取信息、休閑娛樂時,已經付出了注意力的代價。媒介產品成為換取受眾注意力的商品等價物。媒介產品的商品屬性決定著媒介對信息價值的衡量以經濟利潤為標準。從生產到銷售,媒介完全遵循市場邏輯,試圖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以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的效益。于是,媒介表現出急功近利的心態。一方面,媒介需要擴大自身的知名度和收視率,以贏得更多的廣告收入;另一方面,制作具有一定深度和廣度的節目往往會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甚至難免曲高和寡,從成本和效益的角度看并不合算。而明星和娛樂節目的出現,正好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媒體面臨的難題。如前所述,明星作為產品需要獲得娛樂消費者的關注,傳媒成為娛樂工業造星和捧星的重要而基本的渠道,明星作為娛樂產品也成為媒介產品——其娛樂信息快速而廉價,其消費群體龐大而穩定。理性的商業追求決定了娛樂和傳媒共謀的穩定基礎。作為媒體產品的供應商,娛樂業對明星資源的開發方式被媒體默認,成為明星隱私傳播的積極推動者。明星作為精神消費產品具有“短—平—快”的特點,這使媒介產品制作者在傳媒議題的選擇和設置上更青睞于此類信息。娛樂至上成為傳媒界的普遍心態,傳媒娛樂化的趨勢愈演愈烈。
因此,在這種背景下出現的“艷照門”事件之所以歷久不衰,娛樂消費的動因是傳媒大肆報道的主要原因。一個本來屬于侵犯他人隱私的司法事件在媒體和受眾的合力推動下視角愈漸豐富,成了一出“性·謊言·艷照”的情感——倫理大戲。
另外,傳媒對其傳媒產品的大肆渲染報道,勢必會影響甚至左右受眾的觀念。例如,媒體報道對這些照片的稱呼方式(“淫照”、“艷照”、“不雅照”、“私房照”)本身就已蘊涵了媒體對事件的態度和道德評判,而傳媒的態度無疑影響著受眾的態度。媒體對那些匿名圖像的猜度,竟讓人產生集體玩猜謎游戲的狂歡錯覺。在這種氛圍下,窺視他人隱私的不道德感早已被媒體釋放的娛樂感稀釋了。
“艷照門”事件向我們拉響了警報:傳媒對商業利益的追逐和急功近利的心態,導致了過度娛樂化的惡性傳播態勢,這種傾向使我們的傳播環境趨于低俗和狹隘。
受眾:傳播和被傳播,消費和被消費
在網絡時代的今天,受眾和媒體的關系已不同于以往:受眾不再是單純被動的“注意力”的提供者,借助于網絡、手機等數字平臺,其身份一方面是媒介產品的消費者,另一方面還是媒介信息的傳播者和提供者。在“艷照門”事件中,網民們借助網絡社區、博客、BBS、BT、電驢等這些以共享為核心的平臺和軟件,將“艷照”四處擴散。必須看到,除了網絡技術的助力外,更為根本的原因是:在媒體和娛樂業長期的熏陶和引導下,受眾對以娛樂的方式消費明星隱私早已默認并習以為常,甚至參與傳播(例如狗仔隊對明星隱私的窺視)。
此外,當代人對娛樂文化的過分迷戀也是“艷照門”事件傳播的文化動因。娛樂并不是人們最理想的精神生活,但在繁忙、單調、緊張的生活中,明星娛樂成為人們以較低成本便捷地獲得緩釋的方法。明星消費作為一種被動的精神消費,在網絡時代被進一步放大。“(媒體)滿足公眾興趣是正常報道的合理動機;而尋找賣點、制造噱頭則往往是出于迎合低級趣味和謀取私利的目的。俗話說:‘一個巴掌拍不響’,如果沒有‘很樂和Open’的受眾,媒體的煽情也不會那么起勁。在一定程度上來說,我們消費了陳冠希和那些爆出艷照的女星們,媒介卻消費了我們”。①正是受眾與媒體在較低層面上的相互適應,造成了受眾精神消費的庸俗化和低幼化傾向。
媒介素養教育反思
“艷照門”事件為我們提供了一面反思的鏡子。事件的發生雖屬偶然,但事件的演變卻有根源可循。在“艷照門”事件的討論中,很多發言者強調明星“不夠謹慎”,或指責明星“道德虛偽敗壞”,或批評傳媒“很黃很下流”,而很少思考為什么整個傳媒機制使這個事件愈演愈烈。嚴格地說,“艷照門”不是娛樂業的“事故”,而是娛樂業、傳媒業、受眾合謀下形成的“事故”——共謀過程中長期存在的隱患在一個偶發事故中激活而形成一個爆發點。
為什么我們要反思“艷照門”的傳播機制?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反省當前媒介素養教育存在的誤區。正如香港先鋒導演林奕華所說,“現在香港的教育界,認為這件事情對青少年有很大很壞的影響,但你只告訴他,這就是壞事,讓大家統一口徑這是壞事,其實這才是對年輕人最壞的影響。”②傳統上那種認為只要把那些“很黃很暴力”的東西清除出媒體,就能消除媒體的負面影響。這個初衷良好的想法在網絡傳播時代多少顯得“太傻太天真”,半數網民觀看艷照的事實已說明這種想法不現實。
媒介素養的核心是對媒介信息的批判反省能力。單純對信息的封堵并不能提升大眾的媒介素養。“在一個文明的社會,人們會有一種包容的態度……對別人的某種心理我們能理解,不會那么苛責他,而且還會回家去思考,我有沒有同樣的狀況。”③保持理智反省的姿態和審慎寬容的心胸,期待傳媒環境改善和媒介素養成熟,這種建設性的態度不僅是改善傳媒環境的精神動力,也是媒介素養的精髓所在。
注釋:
①王君超:《“很黃很暴力”的艷照與“很樂很OPEN”的受眾》,http//www.mediawatch.cn/GB/75691/6916192.html
②③《喧囂之后,艷照事件的社會解讀》,《中國新聞周刊》,2008年總第361期。
(作者單位:長春理工大學文學院)
編校:鄭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