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十八屆中國新聞獎評選中,河南日報的系列報道《走近盧氏縣委土坯房》榮獲一等獎。在求富、創富成為時代主流,股市、樓市、汽車、奢侈品充斥人間的時代,報道深山腹地盧氏縣委幾間舊平房的報道能摘取大獎,令很多人想不到;但它體現出的強烈的政治意識、大局意識和純熟的表現手法,又讓人看到了傳統主流媒體在輿論引導方面的創新和提高,深感其獲得中國的新聞大獎又在情理之中。
報道背景分析
地處豫西山區腹地的盧氏縣,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革命老區縣。50多年來,縣委一直在上個世紀50年代建起的平房內辦公。前些年,盧氏縣經濟發展落后,建設新的縣委辦公樓力不從心。經過這些年的不懈努力,盧氏縣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較大進步,財政收入過億元,在全省150多個縣(市、區)中居第66位,建一座新辦公樓完全有條件。但幾屆盧氏縣委堅持“有鋼使在刀刃上,有錢先盡老百姓”,把有限的資金用在改善民生上,深得群眾稱贊。
2007年6月18日,《河南日報·農村版》在頭版刊發《盧氏:縣委大院土屋幾十年不變農民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強》;6月24日,《河南日報》在一版頭題刊發消息《縣委領導土屋辦公幾十年不變盧氏:把有限財力用在改善民生上》。7月16日,《人民日報》在一版報道了此事。
7月19日,《河南日報》在一版頭題報道了省委書記徐光春對此事的批示,要求全省各級黨委、政府牢固樹立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憂患意識、公仆意識、節儉意識,學習盧氏縣委艱苦奮斗的精神、勤儉節約的作風、執政為民的思想,堅決剎住豪華之風、奢靡之風、浪費之風,把有限的財力用在發展上,用在為人民辦好事、辦實事上。
顯然,事情有了新的進展,盧氏縣委堅持在“土坯房”辦公50年不變一事引起了省內高層的重視。聯系中共中央政治局第42次集體學習時胡錦濤總書記關于增強憂患意識、公仆意識、節儉意識的重要講話,以及一個時期以來媒體對安徽省阜陽市潁上區、河南省鄭州市惠濟區豪華辦公樓,河南省濮陽縣超標準為干部建“別墅”的報道,再細讀徐光春書記的批示中明確的三層意思,不難發現,其中大有深意,其較強的指導性躍然紙上。那么,作為省委機關報的河南日報應該對盧氏縣委堅持在“土坯房”辦公50年不變一事作深入的報道了。
果然,次日的《河南日報》用二版近一個整版的篇幅刊發了11幅照片,形象報道了盧氏縣委的土坯房和民生、社會事業的發展成就等。5天后,四篇深度報道連續刊出,就是系列報道《走近盧氏縣委土坯房》。這組報道28日發完最后一篇,29日,河南省委在盧氏縣召開了“全省學習盧氏縣委艱苦奮斗精神勤儉節約作風執政為民思想現場會”。
報道內容分析
這組系列報道對于“盧氏縣委堅持在‘土坯房’辦公50年不變”這則新聞事實不是首發,就決定了這組報道的任務不是回答新聞“是什么”,而是回答“為什么”,報道內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被媒體炒得沸沸揚揚的“盧氏縣委堅持在‘土坯房’辦公50年不變”到底是真是假:
盧氏縣委到底為什么50年不建新辦公樓?是為了作秀、蓋不起新樓,還是其他什么原因?
報道說盧氏“把有限的財力用在了改善民生上”,用在了經濟社會發展上,到底盧氏縣的民生狀況、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如何?
盧氏縣的群眾對此作何評價?
回答了這些問題,就回答了讀者對事件本身的關心,也回答了當時網上和民間對此事的議論。但還不夠,河南日報采訪組是帶著重大使命去報道的,是要以報道盧氏縣委土坯房的前前后后來達到“樹立三種意識、體現三種精神、剎住三種不正之風”的目的。因此,采訪組的報道考慮應該有更多,這里只從新聞的角度作個設想,便于對報道的分析。
這四篇報道的題目分別是:《土坯房背后的故事》、《有錢先盡老百姓》、《貧困縣的發展觀》、《百姓心中有桿秤》,每篇報道都在1500字左右,有4到5個小標題,講5到6個小故事。從這些故事的內容上看,特點比較鮮明:
主題突出。每個故事、每個人物、每個場景,甚至每個人物的話語,都時刻不離“盧氏縣委堅持在‘土坯房’辦公50年不變”的新聞主題,一枝一蔓,都從不同的側面、不同的層次反映著主題,深化著主題。比如《土坯房背后的故事》中,“修修補補過日子”一節里“伐掉院里一棵半枯的桐樹,鋸成木板釘到房頂,上面再糊上一層泥巴”以對付年久失修的房頂漏雨問題;比如《百姓心中有桿秤》中,“你們要是八路軍,我們還是擔架隊”一節里對群眾自發幫助縣里考察旅游資源開發人員克服困難的情景描寫,等等,都讓人在感動之余又深化著對新聞的理解。
層次清晰。首先是四篇報道的布局,從題目上就能看出作者要回答讀者最關心的問題,由土坯房生發開去,到經濟社會發展乃至干群關系的方方面面。其次從報道的內容上,由縣委的土坯房到縣政府、各局委、各鄉鎮的辦公房,再到縣醫院、學校、農技服務站的建筑情況;從縣委的土坯房到全縣關系群眾生產生活的道路等基礎設施情況;從縣委的土坯房到群眾的生活、深山獨居戶搬遷、群眾生產致富、中小學生“兩免一補”,再到全縣的工業結構調整、產業結構調整、干群關系改善等??梢哉f,整組報道內容的選材是以縣委土坯房為圓心,涉及盧氏縣政治、經濟、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脈絡突出,層次清晰,詳略得當。
鮮活生動。這組報道中的十幾個故事和人物,之所以給人留下深刻印象,關鍵是突出的細節描寫、較強的現場感和記者敏銳的觀察?!锻僚鞣勘澈蟮墓适隆分袑τ曛锌h委土坯房的描寫,“平房上鋪的還是小青瓦,房檐上長滿了青苔,幾棵野草干脆在房頂上安了家”;《有錢先盡老百姓》中對“一雙變形的皮鞋”的描寫;《貧困縣的發展觀》中對縣長王振清的神態刻畫,等等,無不體現出作者清醒的頭腦、冷靜的態度、敏銳的觀察。同時從報道內容的廣泛、報道領域的拓展、報道對象的眾多,可以看出,記者的采訪是非常深入的。從7月19日省委書記批示,到25日系列報道見報,一周時間,記者采訪了從縣委書記到深山獨居的農民,才有如此鮮活感人的報道。
報道手法分析
在深度報道和系列報道中,這組報道給人的總體印象是精粹、鮮活,像一出出短劇,精彩亮相,精彩對白和動作,精彩收場。能達到這樣的效果,體現了作者在報道過程中清醒的記者意識和高超的報道手法。
用事實說話。在這四篇報道中,用事實說話的特點最為鮮明?!艾F在盧氏縣委大院的土坯房成了輿論熱點,恐怕得有一段時間不能翻蓋新樓了吧?”“本來我們也沒有這樣的打算?!笔灼獔蟮烙糜浾吆涂h委書記王振偉的現場對話入場,一下子把讀者拉到了報道的中心和輿論的中心,也把讀者最為關心的問題提了出來,開門見山,直奔主題。然后,用5個小標題,報道了5個土坯房的“當事人”,講了6個和土坯房直接相關的故事之后,戛然打住。其中除了記者觀察雨中的縣委大院之外,沒有一句記者的話語。其他三篇報道也是如此。用事實說話,用細節打動人,用現場情景告訴讀者最關心的問題,這些充分體現了記者純熟的現代新聞報道技巧。
善用白描??h委常委、統戰部長李保民的辦公室是“里外兩小間,加起來也就20多平方米,寢辦合一。吊頂用的是最便宜的石膏板,地上鋪的是四塊錢一平方米的地板磚”;磨溝口鄉后虎峪村的農民衛金虎回憶從深山搬出前的生活:“沒有電,沒有水,吃點菜得背上去,殺個豬也得幾個人抬下來”,“唯一的鄰居是爺兒倆,兒子都47歲了,還沒找到媳婦”。移民搬遷后,現在的生活是:在成排的新居前,衛金虎笑著說:“安頓好以后,我找著媳婦了,也有兒子了,日子過得挺安穩?!边@樣的描寫在整組報道中比比皆是。
這組報道的成功之處有很多,其中重要的一點是,通篇沒有一處講主題,講中央、省委的精神和要求,但是整組報道較好地反映了報道的主題,這種“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效果和境界,值得媒體認真總結和思考。
結語
今年6月20日,胡錦濤同志在視察人民日報時著重強調:“要堅持用時代要求審視新聞宣傳工作,按照新聞傳播規律辦事,創新觀念、創新內容、創新形式、創新方法、創新手段,努力使新聞宣傳工作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不斷提高輿論引導的權威性、公信力、影響力。”
提高輿論引導能力是黨的新聞宣傳工作的活力之源,也是新聞媒體生存和發展的關鍵所在。沒有讀者,何談陣地,何談市場?只有把握新聞規律,善于運用新聞傳播規律,才能不斷提高輿論引導能力,才能寫出讀者喜愛的作品,不斷擴大媒體的社會影響力和市場占有率,不斷鞏固和擴大黨的宣傳輿論陣地。這是這組成功報道給人的啟示,也是新時期新聞宣傳工作創新的意義所在。
(作者單位:河南日報報業集團)
編校:孔祥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