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戰略任務。理論要被群眾認同、接受,就必須用他們聽得懂的通俗的語言,看得懂的簡明的書。面向群眾的通俗的大眾化的馬克思主義宣傳成為宣傳工作的重要任務。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由理論的抽象轉化為理論的具體生動、由被少數人理解和掌握轉變為通俗易懂并為廣大群眾所理解和掌握的過程。①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就是各種新聞媒體在宣傳普及黨的理論創新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時,要實現通俗化、形象化。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宣傳普及的內容要反映民生
理論能不能說服群眾,取決于理論與群眾的關聯程度,取決于理論能不能解決群眾關心的重大問題。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宣傳普及的內容,一定要反映民生問題。賦予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鮮明的實踐特色,就是一定要面對實際問題,解決實際問題,貼近人民群眾的思想實際。十七大召開之時,網絡上的點擊率很快達到1.2億次,說明了社會的關注程度、期望程度、支持程度。因為中央關注民生、重視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把著力解決民生問題當作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科學發展”、“以人為本”、“社會和諧”,這些具有豐富內涵的理論在群眾中流傳,因為它們具體、實在,與老百姓的實際生活、具體利益直接相關。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把馬克思主義與大眾生活聯系起來,當前就是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與廣大人民群眾的現實生活緊密聯系,解決與廣大人民切身利益相關的收入差距、就業、醫療、住房等實際問題,使大多數人獲益,增加人們對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認同,使人民群眾真信、真學、真用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從來就不是書齋里的學問,只有在不斷解決實際問題中被廣大人民群眾理解、掌握,才能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健康發展。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宣傳普及的形式要使用大眾語言
理論能不能被群眾接受、認同,取決于理論是否符合大眾語言表達方式和民族習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宣傳普及活動,在形式上一定要民俗化、通俗化、形象化。賦予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鮮明的民族特色,就是符合中國的傳統文化,符合中國人的習慣和接受的方式,為中國人民所喜聞樂見。這就要充分考慮廣大基層群眾的實際理解能力、文化習俗、思維方式及生活習慣。理論宣傳普及工作不要過分玄妙,故弄玄虛,賣弄學問。不是語言越晦澀、曲折,句式越冗長、繁復,涵義越深奧、飄渺,別人越搞不懂,就越代表其水平高。也不要離開了民族特色和中國的國情,簡單套用西方的觀點,企圖解釋中國的全部問題。馬克思主義理論宣傳語言要求生動,用生動抓住群眾,在生動中求深刻。必須轉換話語方式,從政治性的文件語言向日常性的大眾語言轉換,從抽象向具體轉化,語言只有讓大眾聽懂才可能被人信服。要善于學習領袖人物的話語方式,毛澤東提出大眾化“就應當認真學習群眾的語言”。③他的許多經典語錄“將地主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腳”,“我們工人頂天立地”,“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不是做文章,不是繪畫繡花,不能那樣雅致,那樣從容不迫、文質彬彬,那樣溫良恭儉讓。革命是暴動,是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的暴烈的行動。”④其他如“三大法寶”、“糖衣炮彈”、“紙老虎”、“三座大山”、“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三個世界”等,都是從日常生活中信手拈來,貼近生活而又淺入深出,非常生動形象,易于理解和傳播,都是人民群眾耳熟能詳的。鄧小平的很多論述同樣如此,如“不管白貓黑貓,捉住老鼠就是好貓”、“摸著石頭過河”、“不改革就死路一條”、“發展才是硬道理”、“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等,淺顯直白,直指問題要害,也是契合大眾生活的話語方式。要善于歸納、概括,多使用中國老百姓習慣的口頭語言的形式,像警句、格言、諺語,以及中國古代典籍中的成語、歷史典故和文學故事等加以引申和發揮來表達馬克思主義的某些重要的原理或原則。⑤這樣,才能使馬克思主義具有“新鮮活潑的、為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⑥,從而易于讓廣大人民群眾接受。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宣傳普及的風格是生動化
理論能不能吸引群眾,取決于理論是否具有時代特征。賦予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鮮明的時代特色,就是必須與中國現代化的進程相一致,不能落后于時代,同時又反映科學文化進步的新的實際。新聞媒體面對廣大基層群眾宣傳黨的理論需要直觀、生動、形象,這樣才能讓群眾喜聞樂見,絕對不能把鮮活的理論變成生硬的說教和干巴巴的教條。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宣傳普及的風格,一方面要生動,用經典案例和重大故事教育群眾。另一方面語言要簡練,如“我們跑不過劉翔,但我們一定要跑過CPI”。現代信息社會的基本特征是:信息越簡練,傳播越快;措辭越簡練,覆蓋越廣。許多商品廣告用動人的語言把產品特征簡練化了,因此瑯瑯上口,做到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北京奧運會許多宣傳生動簡練,收到良好宣傳效果。基層理論宣傳工作要善于把理論“學得深”、“嚼得爛”、“品得透”,再根據宣傳對象的具體情況,高度概括、凝練為四言八句、順口溜等,讓充滿深刻科學內涵的理論大眾化,做到深入淺出,從而能夠為大眾所接受、所信服、所堅持。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已經成為當代馬克思主義宣傳普及的時代課題。各種新聞媒體在宣傳普及活動中,只有堅持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廣大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結合起來,用民族文化表達,才能使馬克思主義“徹頭徹尾徹里徹外”地被中國化,真正形成具有“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的馬克思主義。
注 釋:
①石麗琴:《淺論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途徑》,《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4月29日卷2期,第28~30頁。
②張偉榮:《大眾化——馬克思主義的創新魅力》,《中共四川省委省級機關黨校學報》,2008(1)。
③《毛澤東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51頁。
④《毛澤東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6~17頁。
⑤陳方劉:《淺析馬克思主義民間化》,《中共南寧市委黨校學報》,2008(1)。
⑥《毛澤東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頁。
(作者單位:河北北方學院社科部)
編校: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