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和網絡化的迅速發展,讓傳統報業不得不積極調整自己的發展策略,起步較晚的新聞攝影報道也經歷著蛻變的痛苦和喜悅。伴隨著“網絡一代”的成長,主要通過紙質媒體獲取信息的受眾數量在迅速減少,報紙、雜志甚至電視都受到網絡、手機等新媒體的夾擊。例如在對汶川大地震和北京奧運會這些重大新聞事件的報道中,傳統的紙質媒體很明顯地敗下陣來,它不僅落在了電視后面,也無法趕上網絡,其中新聞攝影記者的靜態圖片報道也隨著紙質媒體而處于尷尬的境地。
紙媒體的命運就應該如此嗎?新聞攝影何去何從?業內人士最近幾年進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新聞攝影的多媒體發展趨勢,已漸漸顯露出它的勃勃生機。所謂新聞攝影的多媒體發展,也就是把音頻、視頻、圖表和靜態照片結合在一起運用,依靠網絡這個平臺進行傳播,逐漸成為新聞攝影工作者應對互聯網的一個對策。在美國,這股風潮席卷全美報社,在國內,《南方都市報》、《東方早報》也開始了很好的試驗,給新聞攝影探索出了一條新路。
新聞攝影的多媒體發展和學術界近幾年討論的媒介融合理論是一脈相承的。所謂媒介融合,研究較早的人大學者蔡雯認為并沒有一個準確的定義,西方學者在這一領域的研究呈現出多樣化的視角,涉及媒介經營與新聞傳播的各個角落,其中一個視角是從新聞采編技能融合角度來展開研究,注重“傳播手段融合”。①所以美國新聞學會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將“融合媒介”定義為“印刷的、音頻的、視頻的、互動性數字媒體組織之間的戰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聯盟”,新聞攝影的媒介融合也正是沿著這一思路向前發展。②
新聞攝影采編技能與媒介融合
技術的變化和工具的革新,迅速推動了新聞攝影報道的采集方式,美國報業攝影記者的背包里除了數碼相機、筆記本電腦和衛星電話,還添加了各種新式武器:錄音筆、采訪話筒,甚至高清攝像機,采訪結束后他們還要運用復雜的軟件,制作多媒體文件,他們要完成的不僅是紙質報刊的圖片報道任務,還要對報紙網站上的內容進行刷新充實,這就是媒介融合中信息采集工具和傳播手段的融合。媒介融合中的“信息采集融合”這一概念,指的就是新聞從業者需要以多媒體融合的新聞技能完成新聞信息采集。
“媒介”是指信息載體的介質,介于傳播者與受傳者之間,用以負載、擴大、延伸、傳遞特定符號的物質實體。報紙、電視、網絡是媒介,數碼照相機、手機、攝像機,甚至MP4也是。這些新型的傳播工具,在新聞攝影傳播中起到了越來越大的作用。
手機拍攝的新聞照片被媒體采用,我們已經不再陌生,從倫敦地鐵爆炸案到薩達姆被執行絞刑,再加上弗吉尼亞理工大學的槍殺案,現場的目擊者或者用手機拍下照片,或者用手機錄下視頻片段,在報紙顯要位置刊登和在網站上傳播,這些出自普通人之手的第一現場照片,雖然畫面很不講究,但是卻真實地傳達了現場氣氛,彌補了專業記者不能第一時間到達現場的遺憾。專業媒體并不排斥這些圖片和影像資料,相反,他們越來越重視普通讀者提供的信息,一些網絡媒體也提供專門的渠道,讓讀者上傳照片和視頻,在新聞學研究領域被稱作“市民新聞”。在汶川大地震報道中,5月15日《南方周末》頭版的大照片,非常有現場感,而這張照片的署名是:由當地災民提供。隨著技術門檻的降低,傳播渠道的通暢,媒介融合中信息采集工具和傳播手段的融合已經成為一個無處不在、影響巨大的現象。
傳統的靜態圖片的采集工具越來越普及了,隨著報業網站的不斷發展,更多的新媒體工具進入攝影記者的背包,錄音筆、DV攝像機已經被新聞攝影記者廣泛使用。“紙媒體確實太單薄了!網絡、論壇的重要性顯示出來,非常有力量!下次換設備,我得全給大家配上高清攝像機!”這是一家報社圖片總監發出的感慨。
這種報道形式的變化對新聞從業人員提出了全新的技能要求,在美國一個全新的記者崗位——MO-JO應運而生。所謂MO-JO,是英文Mobile Journalist的簡稱,直譯為“移動記者”。顧名思義,擔任這一職務的記者在移動中對新聞事件進行圖片拍攝和音視頻采集,并可以使用手機等快速移動通信設備發稿,弗吉尼亞理工大學校園槍擊案發生后,當地報紙《羅阿諾克時報》(《The Roanoke Times》)就派出MO-JO,對事件進行多媒體采訪和報道,以最快速度在其報紙網站上滾動播出了事件發生和進展的全過程。
可以說,MO-JO是當今數字化、網絡化傳播時代全能記者的典型代表。美國很多報紙的攝影部已經變成了影像采集部,攝影記者不僅要負責拍攝固定影像,而且必須學會拍攝活動影像素材,傳統的攝影記者變成了今天的視頻攝影師,乃至“視覺記者”。在國內,《南方都市報》、《東方早報》也開始了初步的轉型,《東方早報》是國內第一家建立報社視覺中心,以文本系統和視覺系統并行運作的新創媒體。《南方都市報》2007年初也設立了視頻記者的崗位,《南方都市報》的網絡平臺和奧一網是他們發布視頻的主要平臺。
新聞攝影傳播形式與媒介融合
傳播形式是指傳播者進行傳播活動時所采用的作用于受眾的具體方式,在今天的美國報紙網站上,除了文配圖的傳統報道形式,固定影像幻燈放映加現場音頻、固定影像加活動音頻的“有聲幻燈”、現場靜態圖片加活動視頻或獨立的新聞錄像片已經成為傳播常態,傳播形式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媒介融合理論中所說的新聞表達融合,指的就是記者和編輯需要綜合運用多媒體的、與公眾互動的工具與技能完成對新聞事實的表達。
有聲幻燈片。有聲幻燈片就是把靜態圖片加上現場聲,或者記者的旁白,用相關電腦軟件如Soundslides等編輯好幻燈片,這種展示方式對青年人有極大的吸引力,已經成為美國各報社網站新聞攝影最主要的新媒體展示方式。這種展示方式和視頻是非常相似的傳播形態,但有聲幻燈片則更傾向于一種視覺感,觀者可以仔細閱讀一張照片,從中獲得更多的細節。應有的視覺瞬間再加上強烈的現場聲,既具備了新聞攝影靜止圖片的獨特魅力,也具有視頻的視聽兼備功能,一時成為當下平面媒體攝影記者轉向的第一著力點。
在汶川大地震的報道中,打開《東方早報》的網絡版,進入“視頻”頻道就可以在線瀏覽這些作品,當你聽到記者氣喘吁吁的現場播報以及背景中一個婦女的哭喊時,你會產生單獨看照片時所沒有的感覺。
視頻。視頻報道是報紙網站最為流行的傳播形式,視頻的一般長度都很短小,它們并非是一些深度報道,主要是給讀者帶來一些現場的直觀印象。但網站上的視頻和電視還是有很大區別的,對于網絡來說,視頻顯得較為粗糙,因為很多事實可以在視頻的基礎上,圍繞其以其他報道方式展開,而電視卻完全靠的是畫面和聲音,要精致得多。
視頻和有聲幻燈片各有所長,至于采取何種方式,要看新聞事件的特點而定。當一個在地震中受災的人重返自己家園的時候,他第一次看到家里的受災情況,觀者最好同時和他到達現場,這種場面用視頻就比較好,假如被采訪的人不太愛說話,那么我們就傾向于拍攝照片而不是視頻。《東方早報》網絡版的“視頻”頻道是在汶川地震之后才建立起來的,雖是嘗試,但卻給國內的報紙網絡版開了個好頭。
博客。博客更是一種讓新聞攝影記者迅速傳播攝影作品的方式,在美國的大多平面媒體,一旦遇到突發新聞事件,他們首先派遣多媒體記者上前線,后方迅速搭建簡單易用的博客平臺,這樣記者可以在前方便捷地上傳他們在現場采集的聲音、圖片和視頻資料,后方編輯整合他們的這些材料再在網站上編發,美國在線新聞網站msnbc利用博客對新奧爾良颶風展開報道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博客報道的方式可以體現出記者個人的存在,這正是讀者感興趣的,因此后方不斷要求記者要多寫他們自己的個人經歷。
在汶川大地震中,我們可以從新聞攝影記者的個人博客上了解第一信息。中國青年報攝影部主任賀延光的鏡頭記錄下了無數珍貴的歷史瞬間,但我們并不能及時在這份報紙上看到賀延光的照片,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大地震發生之后,賀延光第一時間就往災區趕,他鏡頭下的震撼人心的瞬間,發表的第一渠道,這就是他自己的博客。一些普通人的博客也吸引了大批讀者,他們在博客上講述自己的親身經歷,讓讀者了解到更多關于災區的故事。博客,成為專業或者業余新聞攝影人的傳播輕騎兵。
“美國新聞攝影界在2007年度已經將工作思路和重點從平面媒體全面過渡到網絡媒體。最極端的現實是《達拉斯晨報》,他們給攝影記者配備了索尼Z1U攝像機,只拍攝動態影像,隨后使用抓圖的方法捕捉高達16M的清晰圖片,這些圖片用于4~5欄寬的頭版圖片,而流媒體的視頻文件被掛在報紙的網站上。有人認為如果按照這樣的工作模式,10年之內,新聞攝影師將只攜帶攝像機完成拍攝任務,而《達拉斯晨報》新媒體部門的負責人大衛里森更是宣稱:視頻可以拯救我們這個岌岌可危的行業,將攝影記者從媒體大規模的裁員中拯救出來,使用高清晰的視頻截圖,無疑是適應信息傳播逐漸多媒體化這個現實的。”③
新聞攝影媒介融合的發展瓶頸與發展前景
和美國新聞攝影的全面轉變形成對比的是我國新聞攝影界發展的相對滯后。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觀念問題,從大部分報社的發展策略來看,網絡版在當下都不是重點,受到資金、體制的限制,將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到網絡版的建設中,似乎還不是當下中國報紙迫切需要做的,報社對自己網站的開發仍處在萌芽時期。在很多報社負責人的思想里,他們更多地認為報紙網站更多地只是紙質版面的輔助性自我宣傳手段,很多報社由于擔心網絡版完全刊登紙版內容會影響報紙的發行,而更多地將報紙網絡版當成了報紙的摘要和索引。這樣網站自身的多媒體特性得不到足夠的重視,那種綜合各種形式,特別是利用音頻和視頻形式進行傳播的現象還不普遍。
但仍有一些年輕的攝影記者也開始了小心翼翼的多媒體嘗試,他們利用業余時間制作多媒體報道,但是卻發現自己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沒有發布的平臺、沒有傳播的途徑,這成了制約中國新聞攝影的多媒體發展的最大瓶頸。
一個更為特殊的原因,是中國報紙的網絡版還面臨著新浪、搜狐、網易等門戶網站的挑戰,他們以包羅萬象的模式,似乎吞噬了整個網絡媒體的市場,這是對報紙網站最大的威脅。
全能人才的缺乏,要具有提供全新多媒體產品的能力,新聞從業人員必須首先具備相關的職業技能,因此,未來的記者應當遠不止于能夠進行文字和固定圖片的采編工作,而應當是了解并掌握最前沿的網絡技術、能夠以任何一種新聞采集工具進行采訪、可以對不同形態的新聞素材進行綜合編輯和發布的新型職業人。新聞從業人員的在崗新技能培訓成為一項重要的“未來工程”,讓我們的記者和編輯逐步接受全新的新聞技能培訓,以便勝任生產和創造用戶需要的全新新聞信息產品的任務迫在眉睫。
未來的新的傳播格局不是意味著新聞攝影的死亡,而是另外一種新生。“人們并不希望報紙就此消失,學者認為傳統媒體也應該進入Web2.0時代,不要把自己看作封閉的信息提供者,而是要成為一個開放的,不僅僅提供信息,而且能夠中轉信息,為本地讀者服務的一個互聯網平臺。這種更貼近本地讀者,讀者定位更加清晰的報紙網絡版,將是中國報紙的未來,如果有這樣的網站出現,我也不會僅僅依靠新浪、搜狐來獲知新聞。”④
21世紀我們迎來的是一個視頻的世界,多媒體的融合無疑是新聞傳播業的未來,這是紙質媒體別無選擇的選擇,也是新聞攝影發展的必由之路。(本文為2006年山東省文化廳藝術科學項目新聞攝影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00607009)
注釋:
①蔡雯:《“超級記者”到“超級團隊”》, 《青年記者》,2007(1)。
②許日華、郭嘉:《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人民大學談媒體融合》,人大新聞網站,2006年4月11日。
③任悅:《體驗媒介融合》,《影響電子雜志》,2008(1)。
④黃文:《美國報業積極調整迎接電子化挑戰》,http://huangwen.blshe.com/post/5608/159512
(作者單位:山東臨沂師范學院文學院新聞與傳播教研室)
編校:張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