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洛杉磯時報》網站2007年12月17日報道這樣一則消息,京劇陷入尷尬境地,前途渺茫。據了解,已有200年歷史的京劇藝術正逐漸在年輕人中失去觀眾。
今天,人民群眾對新聞傳媒的要求和依賴越來越大,讀報、看電視、聽廣播、上網,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聞傳媒的影響力、感染力,也因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突出。隨著大眾傳媒的飛速發(fā)展及互聯(lián)網的廣泛普及,不可否認,也不得不承認,我們常常用一串華麗的形容詞一遍又一遍掛在嘴邊的國劇,已經離我們漸行漸遠了,不光是京劇,別的其他傳統(tǒng)戲曲也是岌岌可危,越劇已經被宣布為國家級口頭非物質文化遺產,而昆曲走得要更遠。而時下貌似很繁榮的豫劇,到底還有多少年輕人在聽、在學、在傳承,他們能不能在新的形勢下繼續(xù)吐故納新、發(fā)揚光大,現在還是個疑問。
戲曲的這種文化形式,承載著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如同我們中華民族的靈魂。其中許多曲目都承載著我們民間的故事和傳說,囊括一種優(yōu)秀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元素。如豫劇《穆桂英掛帥》、《朝陽溝》、《花木蘭》等選段在給人以聽覺享受的同時,也反映了一些時代的文化和精神氣息。我們不可想象,如果有一天,當我們周圍都是搖滾,說唱,都是西洋歐美流行,到那時候,當有人問我們民族文化時,我們又該如何回答呢,這或許已經不僅僅是個民族自尊心的問題。
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西方文化侵略也悄無聲息地在改變著不少國家和地區(qū)的精神生活方式,影響著中國媒介的發(fā)展,進而使原本都缺乏宣傳的非物質文化以及其傳承的道路更加艱難。全球化不光帶來了工業(yè)品之間的激烈競爭,也使媒體競爭加劇,在傳統(tǒng)的文化領域也是刀光劍影的廝殺,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精髓——戲曲目前正處在這場激烈的對決之中。改革開放以后,面對脫離群眾精神生活的文藝創(chuàng)作形式和僵化的戲曲發(fā)展現狀,我們的媒體不但不對這些現象進行理性的批評,反而回避這些問題,不去批評和建議,我們所看到的大部分都是溢美之詞。
當代戲劇脫離了民間的質樸品格后,逐步走上的是脫離基層民眾的貴族化、精英化的道路,這就與廣大的基層民眾失去了聯(lián)系。而這個時候,戲曲的這種文化形式要傳承下去,就要不斷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改革創(chuàng)新,戲劇的配套運轉系統(tǒng)也必須改進,而媒體的作用也不可忽視。發(fā)展先進文化有利于從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發(fā)掘新的精神因子,提煉新的思想元素,進而培育出與時代同步的新的和諧理念及和諧精神。我們要在傳承優(yōu)秀文化的基礎上,發(fā)展具有代表先進生產力的先進文化,先進文化本身就是對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批判繼承的科學成果,同時又豐富了新時期的和諧理念及和諧精神,作為大眾傳媒的新聞媒體,主要是利用新聞、專題、訪談以及娛樂休閑性的節(jié)目,來宣傳科學理論,倡導科學精神,傳播進步的價值觀,弘揚正氣,在潛移默化中,達到教育人、感染人、陶冶人的目的。
就目前來說,從中央到各個地方,國家在戲曲發(fā)展上都下了很大的工夫,中央電視臺在2001年就開辟了戲曲頻道,河南電視臺的《梨園春》欄目,也都采取了各種各樣獨到的表現形式,在全國引起了強烈的反響。《梨園春》采用打擂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吸引了年輕人的目光,但是除了滿足一些年輕人的追星夢之外,似乎沒有太多的文化價值和內涵,同時該欄目會請一些名家去做評委或者去現場獻藝,增加了節(jié)目的可看性和知名度,在收視率不斷攀升的同時,我們也必須清醒地看到,受眾群體的單一化應引起我們的重視,老年人成為這一文化傳承的主體,年輕人對此好像并沒有太多的興趣和關注,如何在創(chuàng)新中求發(fā)展就理所當然地成了我們所面臨的主要課題。
戲曲曲目的單一從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文化的傳承,新的劇目不能引起廣大受眾的共鳴,尤其在青少年中間缺失受眾。當美國推出動畫片《花木蘭》時,我們國人卻只在慨嘆優(yōu)秀文化的無形流失,當湖南想用動漫戲曲來傳承歷史文化時,其制作團隊卻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經費版權尷尬局面。今天的《功夫熊貓》又一次讓外國人把中國的文化推向世界,我們在用鑼鼓、武術、臉譜給世人展示中國五千年的深厚文化時,在喧囂的背后是否認真思考過這些紛繁元素下深藏的文化底蘊?
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才能讓我們的文化在內容上創(chuàng)新、在形式上創(chuàng)新、在手段上創(chuàng)新,吸引力和感染力強的作品才會不斷涌現,也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升新聞傳媒的文化傳播力、文化影響力,才能讓先進文化廣泛傳播,為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和諧社會的構建,提供思想基礎,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戲曲作為非物質文化的一部分,戲曲的發(fā)展和傳承映射著我國非物質文化的現狀。近幾年,面對全球經濟一體化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我們國家也開始逐步地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然而建設性和保護性的破壞在一定程度上也正在消解著文化本身的價值,我們應該緊扣時代的脈搏,在保護傳承的基礎上有所創(chuàng)新,把優(yōu)秀的文化一代代地傳承下去,而非作為展覽品或者旅游景點去褻瀆文化本身的社會作用。媒介在文化傳承上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低俗化的傳播無異于一把隱形的劍,會在無形之中把經典化為糟粕,最終將燦爛的非物質文化推到絕跡的邊緣。
新聞在傳播中起到了文化傳承和社會責任的功能,正確處理戲曲與媒體的關系、弘揚優(yōu)秀的非物質文化在當今社會也極為重要,一部分綜合媒體不應當只去做一些追星之類的花邊娛樂新聞,還應當多去開辟一些文化欣賞的欄目,這是媒體應當盡的一點責任、一點對傳承民族文化的社會責任。媒體在對待戲曲的發(fā)展上,還應該持一種客觀的態(tài)度,一方面不能只是奉迎溢美,回避一些理性的批評;另一方面也不能潑冷水,不屑一顧,總體上應該積極地理性地關注非物質文化的發(fā)展。
(作者單位:洛陽電視臺新聞中心)
編校:楊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