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敘事視角是指敘述者敘述故事的角度、觀察點或視點,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新聞的敘事框架。敘事框架是由敘事人選擇和掌控的,它是一種意識形態(tài)的翻版,也代表了一種強烈的價值介入和話語霸權(quán)。因此,敘事視角不僅是技巧問題,還是一個建構(gòu)意義,即意識形態(tài)問題。本文主要從敘事視角出發(fā),通過對新中國成立后出現(xiàn)的工人典型時傳祥、王進喜、李素麗、許振超的分析,來透視話語制作者是如何在既有的知識結(jié)構(gòu)和思想觀念之上來選擇敘事視角,及其背后的價值觀和社會背景變化,并在現(xiàn)實中為典型報道找到一條創(chuàng)新之路。
20世紀50年代到“文化大革命”:“全知視角”一統(tǒng)天下。1959年11月4日在全國群英會召開期間,《人民日報》發(fā)表了《光榮的勞動 崇高的榮譽——記掏糞工人時傳祥的事跡》,從此作為最底層的一名普通掏糞工人——時傳祥走進了千家萬戶。在敘事視角理論中,按敘事者所知信息是否大于文本人物可分為全知視角和限知視角。在上述話語中,筆者認為記者通篇采取了單一的編輯性全知視角。這種視角的特點在于:
首先,記者知曉時傳祥的一切行為、想法。比如在文本第一部分《兩個時代》中,記者展示了新聞人物時傳祥無人知曉的行為。“舊社會里,他推著沉重的糞車,由六部口到廣安門外,無論刮風下雨一天往返四趟……1949年全國解放了,壓在他身上的石頭掀掉了。時傳祥揚眉吐氣,心情舒暢。”記者用全知視角交代了新舊兩個時代中時傳祥的不同遭遇。
其次,記者可以根據(jù)需要直接展示人物的思想、知覺和情感,并且不時地站出來發(fā)表評論,表達自己的情感。
在這篇報道中,記者作為采訪者,隨時以全知敘事的視角對事件闡明看法,新舊社會的強烈對比在文中隨處可見,其選擇的新聞事實也帶有明顯的傾向性。這種敘事視角適應(yīng)了當時新中國成立后對道德圣人塑造的需求,但是其客觀性卻受到質(zhì)疑,記者對人物心理的越位展示反而會激發(fā)受眾的逆反心理,達不到理想的傳播效果。
與此相似的是《人民日報》1972年刊登的通訊《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戰(zhàn)士——鐵人王進喜》,記者同樣采取了編輯性全知視角。作為“文化大革命”這一動亂時期的新聞話語,此時的人物典型報道不能實事求是,僅根據(jù)當時政治宣傳的需要取舍寫作。典型人物以定型化、完美化、極端化為特征。
因此,筆者認為,對于視客觀性為生命的新聞報道而言,通篇采用全知視角往往導致新聞失實和主觀傾向性。尤其是對人物內(nèi)心活動的描寫,新中國成立后的幾個典型人物中,都有大量記者“合理想象”的帶有濃厚主觀色彩的新聞話語存在,這雖然契合了當時輿論宣傳的導向,在今天看來卻違背了新聞客觀性規(guī)律,因而不具有長久生命力。
20世紀90年代后:“復(fù)合視角”隆重登場。《崗位作奉獻真情為他人——記北京市21路公共汽車售票員李素麗》是《人民日報》1996年刊發(fā)的通訊,筆者認為,這篇新聞話語運用了復(fù)合的敘事視角。
首先,記者整體上采用全知視角來交代人物背景和主要事件概貌。比如文中關(guān)于李素麗的成長背景、北京21路公共汽車線路、車廂內(nèi)環(huán)境介紹以及李素麗如何熟悉公交站牌等的敘事。由于采取了全知視角從而能夠轉(zhuǎn)換靈活,觸及時空跨度較大的領(lǐng)域。
其次,在敘事過程中,記者不時轉(zhuǎn)換為當事人視角進行敘事,從而避免了全知視角對人物心理的過度介入。比如,文中引用有的乘客的話,說李素麗是“活地圖”等,這些話語在一個個小故事中用當事人之口說出,彌補了全知視角對新聞?wù)鎸嵭缘膭儕Z。
此外,文中還采用了目擊者視角,記者作為目擊者、旁觀者進入故事情節(jié),從而使記者的所思所見以及一些細節(jié)得以真實的表述。比如文章這樣寫道:“這是記者親身經(jīng)歷的一幕:有位白發(fā)老大媽拎起菜兜子從座位上站起來。‘大媽您不用忙,等車到站我扶您下車。’李素麗走過來,扶白頭發(fā)大媽重新坐下。”
與此類似,《人民日報》2004年刊登的《新時代的中國工人許振超》一文,也同樣采取了復(fù)合視角的方法,尤其是各個副標題,各引述許振超的一句話,這樣更加親切。
復(fù)合視角的出現(xiàn)與這一階段媒介競爭趨于激烈、作者的受眾意識明顯增強有著明顯的聯(lián)系。李素麗和許振超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道德圣人,而是極具親和力的普通工人。由于采用復(fù)合視角的方式,打破了單一視角敘事所帶來的枯燥感,增加了文本的可讀性。另外,當事人和目擊者視角的介入,也使話語制作者的主觀意識被巧妙地隱蔽起來,凸顯了話語的真實性。這種優(yōu)勢使得復(fù)合視角作為一種與全知視角相抗衡的力量隆重登場,并且日益成為更多話語制作者的主動行為。
工人形象塑造中的新聞話語經(jīng)歷了從單一的全知視角到復(fù)合視角的轉(zhuǎn)變,通過對敘事視角的分析,筆者得出兩點啟示:
首先,這種變化體現(xiàn)了典型報道在追求客觀性上的進步,但是我們?nèi)匀徊荒芎鲆曅蜗螽a(chǎn)生過程中意識形態(tài)的作用。筆者認為,不管話語制作者采取何種視角,背后都有話語制作者“把關(guān)”存在。在李素麗形象的產(chǎn)生過程中,盡管有當事人視角,但選擇何種當事人視角,則是由話語制作者決定的。因而,通過對新聞話語敘事視角的探尋,我們可以了解如何在文本內(nèi)盡量將“我”隱蔽起來,根據(jù)不同的事實特性,選擇調(diào)整不同的敘事視角,從而制造出一種顯得客觀公正的新聞話語,以完成引導輿論的使命。
其次,典型人物報道發(fā)展到今天,隨著受眾意識的不斷增強,開始注重用故事事實說話而不是一味說教。筆者認為,在對典型報道創(chuàng)新進行探索的同時,我們不能忽視對敘事視角和敘事方式的努力。在越來越重視“表述”的時代,精心選擇敘事視角,講究敘事技巧,也是增強新聞傳播效果和媒介競爭力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曾慶香:《中國敘事學》,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2.托伊恩·A·梵·迪克[荷蘭]著,曾慶香譯:《作為話語的新聞》,華夏出版社。
3.楊義:《中國敘事學》,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91頁。
4.何純:《新聞敘事的視角與聚焦分析》,《求索》,2006(2)。
(作者為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新聞學專業(yè)2006級碩士研究生)
編校:鄭 艷